建党百年梨园百花争奇斗艳 南腔北调革命英雄粉墨登场
——大型桂南采茶戏《八桂先驱·朱锡昂》导演创作谈

2021-11-14 20:45周雪飞
戏剧之家 2021年29期
关键词:舞台剧客家人信仰

周雪飞

(玉林师范学院 广西 玉林 537000)

纵观世界艺术史可以发现,每一个艺术作品的背后都具有一定的时代性。首先是因为创作者当时的感同身受,第二是当时的社会精神、人文审美导向凝结在艺术作品中与观念思想碰撞后的一种体现。历史发展,社会不断变化,艺术作品成为了反映时代精神的代表之一,所以艺术作品的种类也在不断发展、不断融合形成了种类更多的形式。如果说艺术作品可以反映出时代、社会的精神,那一定是创作者通过艺术作品能驾驭的表现形式,使其成为创作者的语言表达时代社会得精神、当代人的审美倾向与艺术最高的精神追求。舞台剧是综合性很强的艺术形式,它是编剧、导演、演员、舞美、音乐等创作者共同表达的语汇,大家通过对时代的感悟一起把思想凝结在一部作品中传递思想。2021 年,舞台剧创作者们找到共同的方向与精神的指引,创作了各种类型的舞台剧作品,有歌剧、话剧、音乐剧、舞剧、音乐会和戏曲等,各个地方戏作品更是出现了“建党百年梨园百花争奇斗艳,南腔北调革命英雄粉墨登场”的艺术盛宴。国家发展越来越好,人民生活越来越好,这是每一个时代革命的目标,这是每一个时代革命者精神最高理想的体现,这更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历史见证。2021 年,笔者再次与广西博白采茶剧团全体演职人员一起创作了大型桂南采茶戏《八桂先驱·朱锡昂》,为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献礼,为伟大的中国共产党100 年的光辉历程高歌,向100 年革命路上的英雄致敬。

一、题材与主题的意义

革命题材的作品在艺术作品的舞台上占有重要的位置,它也是艺术创作者致力研究的方向,而且革命题材作品经过时间的打磨逐步成为经典。革命题材作品离不开“爱国”和“奉献”的主题。国家的发展最重要的是人,“爱国”和“奉献”就是每一个人最高的精神指引。“爱国”和“奉献”也是艺术创作者一直在挖掘的东西,无论是什么年代,什么国家的革命题材作品都会在当代找到共通的思想与精神引领,还能通过当代的视角去打开革命题材背后更深刻与让人铭记的灵魂。“革命”是改变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人类活动,历史发展是被一次次的革命推动的。中国出现“革命题材”的艺术作品的概念大概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对“革命中国”的概念,一些学者提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所开展的整个二十世纪的共产主义理论思考、社会革命和文化实践”。新中国的革命犹如一幅宏伟壮丽的画卷,让艺术创作者取之不竭用之不尽,这更是中国红色精神的美学体现。

“谈古论今说上下五千年,念今话昔赞前后数十春”。历史有时候是面镜子,它照亮现实让我们看清自己;它照亮未来让我们看到历史中的人物去学习;最重要的是它让我们树立正确的民族自信,因为我们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腰板还要挺得更直。此次创作大型桂南采茶戏《八桂先驱·朱锡昂》的初衷是让博白的人民记住这片土地上屹立的一位革命英雄,让博白客家人明白客家精神的力量,传承革命精神,传颂客家精神,树立坚实的民族自信。在新中国革命历史中首先要去挖掘的就是“红色革命精神”,红色成为了中国共产党信仰的颜色,在革命历史的英雄人物中都具有同样颜色的信仰,朱锡昂也是如此,但在他刚参加革命的时代,红色信仰不同于它现在照亮世界东方的光辉,只有星星点点的光芒,也正是因为那些像朱锡昂一样的革命先驱们,把红色信仰深深地扎根在心里,浓烈地融化在血液里与自己的精神永恒相伴,红色信仰才有了今日之光辉和如此强大的力量。

身先士卒也是革命先烈身上共有的精神。1928 年朱锡昂以广东省委特派员的身份回到广西开展工农运动,此任对朱锡昂个人来说还有更深层的意义。第一就是他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对当地的了解便于开展工作,有一份家乡的情怀。第二就是他对家乡民族的了解,在客家人身上有一种潜在的团结意志。因为客家人是一个“迁徙”的民族,团结成为了这个民族的生命密码,所以他对开展工作有了更大的信心。在朱锡昂的精神里,笔者看到的是他对人民的热爱与情怀,那是他的“爱国主义精神之力量”;他的精神里还有更多的是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和民族未来生活的憧憬,红色信仰在他心中点燃“民族主义精神之力量”。学习党史、学习革命英雄,传承革命精神的题材作品永远不会过时,它是时代的产物,也将会成为时代的符号。《八桂先驱·朱锡昂》的主题是笔者在革命先烈事迹的共性中找到的——“革命路上身先死,精神屹立永传承”。

二、挖掘人物的精神

一部好的舞台剧作品离不开好的故事,好的故事中一定会有一个立得住的人物,而人物能不能立得住就看“发生了什么”“做了什么”“怎么做的”,所以舞台剧作品的创作要去挖掘滋养人物灵魂深处的东西——精神。笔者二度创作的理念是“人物至上”,所以《八桂先驱·朱锡昂》对剧中人物精神层面分了三个方面。

(一)革命之精神

在朱锡昂的生命道路上他经历了洋务运动、维新变法、君主立宪、军阀混战等近代历史的几个大变革,所谓时势造英雄也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出现了一群思想者即革命的先行者,朱锡昂是其中之一。但是当时的中国人大多还是被多年的“奴性”思维所困扰,所以思想者们看到了革命的意义,就要去寻找一条新的道路。朱锡昂的第一层精神就是他的革命精神,那是一种拼搏的力量,是越挫越勇的拼搏;那还是一种奋斗的力量,是绝地逢生的奋斗。序幕中让人物乔装改扮成为一个算命先生,首先是为了隐藏身份的表现,背后的实质寓意是对革命能改变国家命运、人民命运的体现。他的唱词中有几句是一算国运方向,二算救国方法,三算马列主义,四算励志少年……,朱锡昂是一个有文化的人,算命这种事他岂能相信,他更相信的是自己对革命的理解,他更相信的是自己看到近代中国一次一次革命变革是有进步的,他就更坚信革命就是所谓的“算命”。在朱锡昂的心中,他深刻地认识到,革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业,它要经过一段漫长的路,所以需要传承,所以在这段戏的处理中,让一群学生跟随在他身旁,这也是朱锡昂进行革命精神传承的隐喻。

(二)信仰之精神

朱锡昂最早追随孙中山先生加入过同盟会,那时的他已经坚定地走在了革命的道路上,也参加了“黄花岗起义”,所以在他的心中打破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的思想非常明确,但是经过时间的验证,他开始察觉这条革命路上的同行者与自己的思想初衷发生了转变,他心中开始恍惚,也可以说是他的信仰还没有完全的建立。在那个时代信仰的建立过程要有明确的目标,还要有一群人坚定不移地共同完成,而且这群人随着时间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坚定。所以当朱锡昂接触到马列主义后,在共产主义革命之路上,他看到了也感受到了这群人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理想的信仰是纯粹的,从那一刻起朱锡昂心中的信仰确立了。剧中第三场是国民党想策反朱锡昂,起初用官位和金钱,朱锡昂无动于衷;他们想通过人性的弱点在酒、色中击破心理防线,朱锡昂嗤之以鼻;最后在信仰的层面刺激朱锡昂,说他是叛徒,背叛了孙中山先生,朱锡昂淡然、淡定,用从容的微笑回击了敌人。在这一段策反的戏中,把信仰放到了最后的用意也是要突出信仰才是人精神最重要的东西,而且在这一场表演中,朱锡昂的形体表现是“由动至静”,内心是“由静至动”的。面对权力、金钱、美色,朱锡昂的行动是不屑的态度,他斥责与回击,但他的内心却是无比的淡定与从容;当面对信仰的精神层面时,朱锡昂在行动上完全是从容与淡定的,而他的内心深处已经暗流涌动、心潮澎湃,他坚信他的信仰和共产主义革命道路是伟大的,他的精神早已在这条路上开始狂奔,他就想快点达到终点,所以不会被路上的任何景象吸引,最终他将信仰与精神的最高理想浸透在一个淡定的微笑中回击敌人。

(三)客家之精神

朱锡昂是客家人,对人物精神的第三层面挖掘就是他的客家精神。客家人,顾名思义即“客居之人”,它不是一个少数民族,而是属于汉族的一个支系,是由中原地区迁居到各地的汉人,所以客家人是一个“迁徙”的民族,客家人在上千年的迁徙历史中,已经和其他迁徙族群一样成了很多地方的原住民,客家人在过去一千七百多年里经过五次大的“迁徙”从未停下脚步。从客家人的历史发展中看,他们身上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创造力和拼搏精神。朱锡昂这个人物的第三层精神也是需要展现给观众的,而且这种客家人的精神是朱锡昂生命中最原始的精神,加之他对当时社会的反思才具备了革命精神的条件,最后追随中国共产党树立生命中信仰的精神。所以是朱锡昂本有的客家精神让革命精神与信仰精神更坚固地结合,构建了人物完整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且在人物精神世界中还能让笔者感受到浪漫主义的色彩,那是一种唯美的、快乐的、幸福的味道。哲学家柏拉图这样说过“当心灵的眼睛凝视着被真理和真实照耀着的对象时,心灵就理解了真理,认识了真实,心灵就明确地拥有了智慧;但是心灵的眼睛如果凝视着昏暗的世界、凝视着多变的堕落的世界,心灵只能形成一些见解,心灵的视野混乱,见解就会飘忽不定,而且意味着智慧的缺失。”所以朱锡昂的同事、战友们,他们心灵的眼睛都能看到新中国革命的胜利。表现朱锡昂客家精神层面时,笔者要让他的精神继续走在革命之路上。作品的最后一场,朱锡昂即将要被杀害的前夕,他的内心没有恐惧而是遗憾,所以“以终为始”是笔者对人物革命精神、信仰精神、客家精神结合的总结。他独自一个在黑暗的牢房与战友道别,与妻子、儿子道别,最后与自己道别,这是带有遗憾的,可就在他要带着遗憾就义的前一刻,他内心听到了客家山歌“吁嘟呀”的旋律唱响的一曲革命圣歌,这使他恍然大悟,他明白了生命的结束才是自己革命的再次开始,这不就是客家人迁徙后凝结在生命中的“以终为始”的客家精神嘛!

当代舞台剧的创作要“讲什么”“演什么”是最重要的问题,舞台剧的形式繁多,无论通过什么手段去讲故事都是要给观众传递一种思想,笔者认为舞台剧创作的核心是“人物至上,故事为王”。在当下这样一个信息化、数字化、科技发达的时代,戏剧创作者更应该思考我们创作的意义与价值是什么,创作的作品给观众能带来了什么,所以舞台剧一定是要有“时效性”的。这里的时效性首先是时代所需,舞台剧的不可替代性就是它用真实的人用真实的情感与观众交流,讲述好的故事,演绎精彩人生,才会成为这个时代社会和个人需要的作品。对于这门艺术,尤其是地方戏曲,如何把剧种的特性与故事人物紧密联系在一起,结合时代发展用不同的视觉阐述故事,创出“新味”,是这门艺术发展最需要的。

艺术创作的道路是漫长的,作为舞台艺术的文艺工作者,笔者且行且珍惜,首先笔者珍惜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的每一段故事和故事背后的人物,他们成为今后艺术创作取之不竭的源泉;笔者也珍惜每一次创作机会,要对得起观众,对得起行业,对得起一起参与创作的演职人员,这是笔者艺术创作的真理;用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中的讲话激励自我,文艺工作者要志存高远,要有“望尽天涯路”的追求,耐得住“昨夜西风凋碧树”的冷清和“独上西楼”的寂寞的艺术品格,才能创作出好作品。

猜你喜欢
舞台剧客家人信仰
客家人
大型黄梅杂技舞台剧《七夕情缘》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舞台剧
闯荡牙买加的客家人
论信仰
铁的信仰
舞台剧
舞台剧改编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