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百年影视作品史研究

2021-11-14 14:10欧阳东峰游子荆
电影文学 2021年4期
关键词:原著西游记

欧阳东峰 游子荆

(广东工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西游记》故事来源于唐太宗贞观年间基于玄奘西行印度取经的民间故事,经历宋元话本,由吴承恩成书于16世纪明朝中叶,记录了唐僧师徒四人历经艰难险阻前往西天取得真经的故事,是我国神魔小说的代表力作,充满了浓郁的儒道释宗教特点,以其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不畏强权的奋进精神和西游修行、自我救赎的经典主题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被誉为我国文学史上的灿烂瑰宝和古代浪漫主义小说的杰出代表。它由口头流传的民间文学加工而成,目前能考证的最早版本为明朝万历二十年(2592)的金陵世德堂本,全书共一百回,这部讲述师徒四人勇斗妖魔的经典之作在思想情境、宗教文化、人物塑造、艺术表现上都具有鲜明的特色。

《西游记》自1926年以来被多次改编成各类影视作品,距今已近百年,包括电影、电视剧、戏曲戏剧、音乐剧、动画片等,达185部之多,是当之无愧的翻拍次数最多的中国经典名著。在翻拍过程中,该小说的人物、情节、主题均有较大变动,这源于不同时期创作者们的不同认识,换言之,也反映了《西游记》在人物、情节、主题等各方面为不同读者提供的独特见解。在经典意义上,《西游记》是一部幻想戏谑的神怪小说,虽推崇儒释道,但书中不乏对宗教权威的嘲讽之意。此外,在阶级分析的视角下,《西游记》还成了揭露社会黑暗、反抗阶级压迫、勇于追求自由的文本化符号。层出不穷的作品不断重新解读了原著中的忠诚与反叛、自律与自私、善念与心魔、智慧与欲望。本文将从影视作品史的角度回顾这些创作与改写,探讨其特点与成因,致敬这部经典之作。

一、《西游记》影视作品改编概况

随着戏曲改良运动的兴起, 1926年最早以《西游记》为题材的改编电影《孙行者大战金钱豹》由邵醉翁(邵逸夫之兄)等执导,开启了这本经典名著的翻拍之路。至2020年,《西游记》的近百年影视作品史共出现了三次高潮:一是20世纪20年代成为中国类型电影发展中的热点——古装武侠神怪题材,显示了《西游记》改编促进中国早期商业电影类型化的巨大潜力,共23部,如《孙悟空大闹天宫》(1927)、《真假孙行者》(1928)、《大破青龙洞》(1929);二是五六十年代以动画片和邵氏为主的西游系列,为36部,如《孙悟空三打白骨精》(1960)和《大闹天宫》(1964),以及邵氏出品的系列《西游记》(1966)、《铁扇公主》(1966)、《盘丝洞》(1967)、《女儿国》(1968);三是90年代以来愈加多元的主题解读与人物塑造,以及随着电影产业的成熟和信息技术的精进所呈现的不同创作,这个时期的影视作品产出数量最大,为100部,占总数的一半以上,如《大话西游》(1995)、《西游降魔篇》(2013)、《西游记之大圣归来》(2015)、《西游之女儿国篇》(2016)等。在艺术表现形式上,改编为电影的数量最多,共121部,此外戏曲电影和动画电影共占18部,电视剧和动画片集高达39部,尤以86版电视剧为经典,这些版本都具有强烈的时代烙印和文化特点。众多的西游影视作品借助着这一经典文本追求着不尽相同的艺术价值,至今热度不减,其中包含了大量的改编、重构甚至是颠覆,引领着各个时代的潮流。

二、《西游记》近百年影视作品改编的特点及其成因

在故事改编中,一方面可以把原著的价值观融入作品中,另一方面也可塑造创作者自己的价值观。针对诸多不同的改编情况,美国电影理论家杰·瓦格纳归纳了影视作品的三种改编方式:极少明显改动的移植式;重新改变结构的注释式;与原作相去甚远的近似式。在这185部影视作品中,可明显看出这三种改编均有,近年里“近似式”的改编更为常见,无论是忠于原著、稍加改动还是重新演绎,这些作品都从各个角度揭示了对《西游记》的不同解读。

(一)文本传奇化

作为中国神魔小说的代表,《西游记》被视为拥有无限价值的知识产权瑰宝,小说里打造的妖魔鬼怪和神仙菩萨,融合精妙绝伦的想象与妙趣横生的故事铸就了一部优秀巨作,一个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猴子能惊天动地,具备英雄胆识和叛逆精神,可谓“东方传奇”。其神魔小说的幻化具象、夸张象征的手法把看似荒诞不经的现实,转化为超越死亡、走向永恒、富于幻想的独特西游美学,其浪漫主义的手法留给了读者新奇的想象和无尽的留白,这一优秀的文学著作为影视创作提供了成熟的前提条件,奠定了坚实的创作基础。

(二)情节典型化

坊间流传的《西游记》版本均为百回刊本,除了交代故事的背景源起和叙事需要,如第一到第七回介绍勇于反抗的孙悟空如何追求不羁,寻找自由,以及第十一回讲述唐太宗魂游地府的故事,其余均为唐僧师徒四人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的经过,由相对独立的小故事构成,每回的剧情情节跌宕起伏,精彩经典,为编剧们形成影视剧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鉴于影视作品的长度和典型情节的传播,创作者通常抽取某一个故事展开,如《西游记之大圣闹天宫》《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西游记之三借芭蕉扇》等,情节基本遵循佛教而设的“遇妖—降妖”定势化套路,围绕着主题——降魔除妖、静心定性、战胜自我和神性、人性与魔性间的激荡与叩问展开,旨归唯有驱除心魔,才能得归佛缘。

(三)人物超脱化

作品中的人物如玄奘在考验与磨砺中成长,这恰恰与大乘佛教的宗旨——“舍小我得大我”相一致;而就孙悟空而言,他本是扰乱天庭的有罪之猴,奉命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以修善果,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渡人先渡己,最后达人亦达己,重获新生,成为斗战胜佛,他的取经之路就是认识自我、实现自我、救赎自我、超脱自我的过程。诚然,在有的影视作品翻拍过程中,也有不惜颠覆原著形象的情况,如《大圣归来》里各主要人物均被塑造成有血有肉有真情实感的角色,借孙悟空和唐僧从凡俗到超脱的过程获取观众的共鸣,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与原著的核心意义相吻合,即强调了人物形象的复杂性与曲折的成长过程。

(四)主题寓言化

《西游记》中的救赎主题强调救赎与回归的寓言式普世伦理观,特别是作品中的孙悟空从脱离秩序社会到走进秩序社会,从自我放纵到自我约束,从自我救赎到自我实现,直抵深邃的精神彼岸,表达了具有永恒意味的符号化主题。作者将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进行巧妙的艺术加工,让读者悟出其中的真谛,营造出一个有文化信仰的世界,折射出了人物形象的复杂性与成长过程的曲折性,道出自己对生命的感悟,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孙悟空的成佛过程就是修心的过程,他虽然保留了内心洒脱不羁的一面,但同时也展现出了慈悲天下的另一面,最终定心猿收意马,回归正途修心成佛。

(五)情结英雄化

每个时代都少不了崇拜超级英雄的需要,人类在文明发展中始终对英雄侠义具有永恒不变的情结,取经路上的妖魔鬼怪、魑魅魍魉,或是自然灾难的幻化,或是邪恶黑暗的象征,或是个人心魔的表现,或是人生痛苦的揭示,它们代表着世间的贪与恶,而玄奘不屈不挠、坚定不移的顽强意志,孙悟空行侠仗义、机智勇敢的坚韧人格都代表着一种正义的力量,表现出一种必胜的信念,他们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终超凡入圣。这极大地满足了读者对英雄情怀的向往,也成就了《西游记》经久不衰的艺术高度。

(六)解读多元化

作为每个有独特个体生命的读者,在阅读这一文学艺术作品时,受到自身的经历、兴趣、背景知识和情感倾向的影响,会对作品的主题、人物、情节等有不同的理解,比如20世纪90年代以后“平民化”的叙事视角,“大话式”“奇观化”的影像风格均反映出当代大众文化审美的世俗性。这些不同的理解是通过自身的精神价值、思想境界、人生阅历结合经典作品的阅读与阐释共同完成的,具有鲜明的个性差异。影视作品丰富的表现方式为更好地说好中国故事,弘扬本土经典文化,助力中国文化走出去带来了多元化的诠释和启迪,同时也彰显了《西游记》这一文学巨著在人文精神和哲学思想上的强大活力,成为西游影视作品常拍常新的人文基础。

(七)市场娱乐化

为了保证票房,争取最大数量的消费者群体,同时也受到后现代主义和消费主义的影响,影视作品娱乐化成为一大趋势。在《西游记》三次影视作品的高潮中包含了古装武侠神怪片、动画片和邵氏电影以及受文化思潮冲击的影视创作,反映了影视作品从最初的强调原著情节,描绘妖魔鬼怪,到考虑读者需求和审美趣味,进而更注重创作人员对原著的多元阐释,特别是在解构传统话语和绝对权威的思潮冲击下呈现的不同形态,在普世价值和文学信念上出现了不唯原著的差异化解读,借西游之故事,述现代之意义,重塑人物形象,革新价值观念,在很大程度上迎合以轻松愉快为导向的消费受众市场,使主题更倾向世俗化和娱乐化。

(八)技术多模态

随着科学发展的日新月异,信息技术进入了一个多模态的时代,人类交际的载体不再单纯依靠语言,还包含其他模态的交际符号如声、光、电、影特效等多种表征来共同实现信息传递。作为符际翻译范畴的《西游记》影视作品改编显然也经历了由单模态到多模态的发展,通过多种感觉渠道,采用图像、音乐、动作、语言、文字等相结合的交际方式完成制作,这一点在动画电影上尤为突出,如1958年万古蟾执导的《猪八戒吃西瓜》是中国第一部剪纸动画片,色彩明快,造型别致,丰富了美术片的形式;1964年万籁鸣导演的《大闹天宫》则加入了考究的中国水彩画特色和大气的京剧背景配乐,颇具民族特色;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影视产业逐步走向工业化、规模化和产业化,2015年田晓鹏的《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则将数字虚拟和3D技术运用到电影艺术加工,在动画效果、立体审美和魔幻印象上带来了质的飞跃。此外,在色彩基调和音乐制作上,西游作品也大放异彩,各具特色,或深邃或明快,或悲壮或空灵,通过不同符号带来的多模态手法通过视觉、听觉等方面的冲击,创造出了独具魅力的美学效果。

三、《西游记》——多元解读 文化经典

西游经典文化的系列影视作品共185部,已有近百年创作历史,以其时间长、数量多、影响大、受众广、受欢迎程度高、传播方式多样,成为国产片的第一超级IP。影视创作人的多元解读丰富了西游美学,其引人入胜的情节,喜闻乐见的人物,巧妙的题材构思,浓厚的人文情怀和寓言化的救赎思想成就了西游作品的无限可能,但从另一个方面看,某些戏仿的改编理念受时代语境的影响,出现过度娱乐化的倾向,有的甚至颠覆原作,与原有伦理观念背道而驰,因此提升受众的审美趣味和制作人员的专业水准也不可忽视。近百年来的西游影视作品对中国经典文学作品的影视作品改编实践提供了多元解读的可能,三次创作的高潮与中国影视产业发展同频,折射出不同的时代特点,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中国电影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对中国形象构建和中国文化传播起着重要作用。

猜你喜欢
原著西游记
读原著学英语(四)
读原著学英语(三)
驯烈马
漂流瓶
拔牙
西游记
西游记
西游记
西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