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枫
在教育现代化跨越式飞速发展的今天,作为我国覆盖面最广的基层教学单位,乡村基础教育仍然是一大短板。教师作为整个发展过程中最为重要和关键的核心要素,其建设队伍却面临着诸多问题。本文将以乡村音乐定向生培养体系的创新为核心,并探讨如何将弘扬本土钢琴音乐文化和增强民族意识结合到乡村定向生的培养计划中。这个本土化的过程,需要借助本土化教学意识的建立,本土化钢琴作品的诞生,本土化钢琴人才的培养等多种途径。中国的钢琴教育本土化就是要通过教育这一传播手段来实现。因此,教学的改革是刻不容缓的任务,势在必行。
2018 年2 月11 日,教育部等五部委联合印发了《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期望通过国家意志表达,增强各级师范院校优化教师教育的决心与信心。该行动计划明确了未来五年教师教育的目标,“改善教师资源供给,加强中西部地区和乡村学校教师培养”与“培养未来卓越教师”。旨在通过政策的引领完善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为乡村学校培养一批扎根乡土、甘于奉献、一专多能、素质全面的化乡村教师,国家长期以来对乡村教育振兴都有着强烈的意愿与明确的目标。培养“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有发展”的具有卓越潜质的未来教师。这是将乡村教育的发展希望寄托于未来乡村教师身上,“只有优秀的、富于责任感的乡村教师才能给乡村学校的孩子们带来希望”。作为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师范院校,当前最为重要的任务是要为钢琴教育的本土化培养更多更优秀的音乐教师。不仅要努力唤醒他们的民族意识,还要激发出对乡村教师的职业认同感。
中国现在的钢琴音乐,是在中西结合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传统音乐新的延伸和发展。中国钢琴本土化教学,是要用这一外来的西洋乐器体现出本民族的音乐和文化,弘扬民族音乐的精神与风格。结合国家对于乡村教育振兴提出的强烈意愿和发展规划,针对乡村定向生生源质量不均衡、总体呈现出“南高北低”这一现有问题,需要完善配套教材,拓展教学内容,努力构建适合乡村定向师范生师资培养和钢琴本土化教学相连接的专业钢琴课程设置,并使之规范化,系统化,积极寻求保证长远发展的创新措施。制定出针对乡村定向生这个新型目标群体适合的钢琴教学方案,沿着综合应用型的培养目标和发展方向积极推动钢琴教学本土化的发展。提倡音乐的多样性,同时结合本土性,艺术性的原则。打破原有钢琴教学的藩篱,尊重个体差异。在面对中小学音乐基础教育资源不足的当下,在面对乡村定向师范生生源质量不均衡,专业水平相对薄弱的现实问题上,做好钢琴本土化的改革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对乡村教师来说,包括了“时代使命、责任担当、扎根乡村、成就学生”在内的教育情怀。卓越教师之所以卓越,不仅在于其拥有的超拔教育智慧,更在于其内心持续迸发的教育理想和激情。在培养乡村音乐教师的过程中,首先要增强教师自身的民族意识,提高教师自身对本土音乐文化的认同,努力改变部分教师“民族音乐落后论”的观念,让教师成为“中国风格钢琴作品”与乡村定向生之间沟通的传播者。
在钢琴的教学中,由于部分教师缺乏对于中国民族音乐和文化的相关认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对乐曲全面的理解。例如钢琴协奏曲《黄河》这首耳熟能详的作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感受到作品本身的大气磅礴,还要引导学生了解船夫号子这样中国民间传统的音乐元素。再比如《百鸟朝凤》,教师要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这首作品是通过百鸟和鸣的旋律来展现大自然生机勃勃的景象,以及这首作品中运用到的有关河南豫剧元素的相关背景和信息。《皮黄》《红灯记》则是加入了京剧的意蕴,教师要引导学生作品是如何将中国传统的音乐元素和钢琴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并赋予作品新的生命力和表现形式。有了这种教学体验,学生对本土音乐作品有了更深入的体验,能够更加准确和细致的诠释音乐想要传达的内容和情感,教师在教学中也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钢琴教育不仅仅是要培养学生规范扎实的技术,更应该是一种深刻的文化教育。乡村定向生对中国音乐文化的认知也将直接影响钢琴教育本土化进程的推进。中国钢琴教育走本土化之路,不仅仅是师范类高校的职责,更是每一个音乐教师的光荣使命。不仅需要发挥教师在钢琴教育本土化进程中的主导作用,搭建起和学生之间音乐文化的桥梁,不断地为中国钢琴教育的本土化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中小学基层教师。让本土钢琴作品在实践中得到运用,在演奏中得以表现。
钢琴教育走本土化道路需要有相关的本土音乐课程作为支撑,通过课程的改革来扩大学生对本土音乐文化的认知范围,使学生站在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视角来欣赏本土作品,扩大他们的认知范围。让乡村定向生感受到钢琴作为西方乐器洋为中用所展现出来的艺术魅力。
1、融入民族音乐欣赏课的必要性
民族音乐欣赏课程的开设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感受中国本土音乐的魅力,同时能够让学生在已有的音乐认知上对说唱,戏曲,古乐等不同的民族音乐元素、音乐语汇、民族和声色彩有更多的了解。
以1934年由上海音乐学院贺绿汀先生创作的《牧童短笛》为例,这首简短的小作品已经突显出了本土化的音乐风格,运用了民间器乐中“句句双”的创作手法。而《春舞》中的新疆手鼓节奏则与民族舞蹈、打击乐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音乐欣赏课程的开设让学生可以用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来欣赏本土音乐作品,扩大他们的认知范围,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对民间音乐形式和音乐风格的了解,并感受到说唱,戏曲,古乐等诸多的本土音乐元素在作品中以不同的形式绽放。
2、教材的选编和扩充
中国的钢琴教学常年一直沿用西方和声技法为基础的基本练习,而我国民族钢琴作品大多运用的是民族调式及和声的创作手法。根据定向生进校时专业能力普遍不强,基础较薄弱的特点,可以结合本土、本地区音乐风格特点重新进行补充、整合和修订钢琴教材。目前大部分师范学院配套使用的教材仍以《全国普通高等院校钢琴系列教材之钢琴教程》为主。这套教材共分四册,但是每册之间难度跨度较大,直接使用会让定向生显得力不从心,导致在学习和练琴的过程中倍感吃力。可以按照乐曲的风格归类,也可以按照乐曲的难度层级进行划分。每一个层级里都应该包含民族调式的手指基本练习、练习曲、乐曲等,在民族调式的范围内加强音阶、和弦、琶音的练习。每提高一个层级都有相配套的练习,要保证各个阶段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程度的作品。冯德钢老师编著的《苏少版音乐教材1-9 年级歌曲弹唱集》解决了定向班钢琴教材短缺的问题。整本弹唱集钢琴编配简单易学,歌曲均选自中小学音乐课本里的内容。由这本教材入手,不仅可以训练乡村定向师范生的钢琴基本功,还可以借此了解钢琴即兴伴奏这一应用型的钢琴技能,更可以将中小学歌曲弹唱相结合,一举多得。日后要多发掘和补充这样真正适合乡村定向学生学习的本土化钢琴教材。
科学合理的课程评价体系是检验教学是否完善的标准之一。建立科学合理、形式多样的考核评价制度,不仅能促进学校和学生的发展,同时也能促进教师教学的反思,加快中国钢琴民族音乐本土化教学改革的步伐。
1、乡村定向师范生的专业面试中,可将中国钢琴作品作为演奏考核的必要曲目,曲目的长度和难度要控制好。各地高校可以选择本地区有代表性风格的钢琴作品,并建立一个民族钢琴作品曲库,考生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合适的作品。
2、入学之后,将中国钢琴作品列为每学期考试的必弹曲目。只有扎根于民族音乐这一肥沃的土壤,才能真正让钢琴音乐教育走向本土化。考试评价的标准除了流畅完整的演奏、扎实规范的技巧,更应强调演奏中是否准确传达出对中国音乐作品风格的理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民族和声变化的把握、音色模仿的把握、作品意境的传递和表达等等。通过考试这样的评价体系来逐步推进中国钢琴的本土化进程。
3、每学年定期举办专场音乐会,比如:“地方民歌钢琴作品专场音乐会”、“中国现代钢琴作品专场音乐会”、“中国民歌弹唱作品音乐会”等等。这些音乐会对本土钢琴作品的传播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能够让钢琴以一种民族化多元化的形式走上舞台,这才是实现钢琴教育走本土化道路的必经之路,也是未来国际音乐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
4、“以教定学”,把毕业后的从教要求作为定向生培养的出发点和目标方向。师范院校可以和幼儿园、中小学或是专业的培训机构建立协同培养机制,鼓励定向生从入学之后主动参加校外的交流活动。由不同的部门负责不同的项目,比如学校提供教学的指导,幼儿园中小学则可以提供培养方案的研讨工作、相关教育部门负责就业工作的指导等。这样的协同培养机构,真正做到了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高效整合现有的教育资源、成熟的行政资源、校外的实践资源。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学生实践能力与专业技能的同步提升,为定向生毕业可以顺利成为一名高质量、有经验的乡村中小学基层音乐教师做了大量的积累。
弘扬传统音乐在现如今已成为一种趋势,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中国社会对传统文化的关注。本文着力于研究钢琴教学中本土化体系的建成,以乡村定向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如何将本土化的应用真正渗透到钢琴教学过程中,从根本上激发和唤醒学生重视本土音乐文化的意识,在本土音乐中培养定向学生对乡村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中国钢琴音乐教育的本土化研究仍有大量的工作要做,中国钢琴音乐的本土化改革是势在必行的。本土化并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本土化应该是开放性的、更是一种民族性的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