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少年的你》为例分析从小说到电影改编中情节顺序的变化

2021-11-14 15:54周雅欣
戏剧之家 2021年21期
关键词:少年的你陈念坠楼

周雅欣

(中国传媒大学 北京 100024)

一、《少年的你》中情节顺序变化的部分

(一)开头画面的选择

小说的开篇是生物老师在给同学们上课时,班主任出现在门口喊走了陈念,警察因她同学胡小蝶的坠楼事件找她谈话。在电影版中,开篇是陈念带领学生们在读英文,接着镜头则转到高三校园,胡小蝶和陈念一起抬牛奶,之后胡小蝶坠楼,并且将胡小碟坠楼的场景细化,增加时长。

两种不同的开头各有其特点,小说的开头开门见山,直叙时间、地点信息引出女主人公出场,而电影版的开篇则是以倒叙的形式让女主人公直接映入眼帘,引出女主人公的同时给观众留有悬念。紧接着是校园内,学生们跑操,嘴里喊着“高考必胜”的口号,用这些镜头进行时空的转移,交代了正片开始的时间、环境、人物等。电影版在开篇通过陈念和胡小蝶一起抬牛奶,搭建人物关系,接着胡小蝶坠楼推起了影片第一个小高潮,为后面的剧情积蓄能量,坠楼死亡与少年人的校园生活形成剧烈的反差,给观众以冲击,对于电影这种视听媒介来说是一种吸引观众注意力,为影片制造起伏的办法。

(二)男主人公小北的出场顺序

在原著小说中,胡小蝶坠楼事件发生,警察找陈念问话之后紧接着就是陈念在回家路上遇到被混混们围攻的小北并试图伸出援手,但最终被一同欺辱,两位少年人的联系就此展开。在《少年的你》电影中,男女主相遇之前还出现了两位主要人物魏莱、陈念母亲,即魏莱在得知陈念被找去问话后,故意找她麻烦;母亲的出场,交代了陈念的生长环境,长时间独自生活,母亲也陷入钱财纠纷之中,她无人依靠。小说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让男女主人公产生联系,介绍男主人公小北的出场。在电影中男主人公则晚于魏莱和陈念母亲出现。

(三)陈念开始遭受校园暴力的时刻

在原小说中,胡小蝶坠楼事件发生之后,陈念首先遇到的困境是回家途中被卷入男主人公小北的被欺负事件中,其次才是魏莱带着几个跟班因胡小蝶坠楼事件找她麻烦。在电影中,陈念在因胡小蝶坠楼事件被警察找去谈话回教室后,发现自己的椅子上有一滩红色的液体,这是一种警告和暗示,危险已向陈念袭来,矛头已从胡小蝶转移到陈念身上,紧接着在陈念放学回家的路上,魏莱及其同伙堵住陈念,威胁她不要向警察提供信息。电影版中将陈念遭受校园暴力的时刻提前,顺着胡小蝶坠楼事件将校园暴力的中心进行转移,魏莱等一行施暴者来势汹汹,很好地塑造了施暴者的形象,突出校园暴力的严重性和亟需解决。

二、《少年的你》中情节顺序变化的原因

(一)画面具有强冲击力,吸引观众

随着视觉技术的进步,人的视觉在不断延伸,可视性要求与视觉快感欲望不断攀升,新的视觉花样层出不穷。影片中将胡小蝶坠楼事件进行细化放大,用了很多篇幅来表现,坠楼时校园的状态,陈念的表现等,将校园暴力后果推到极其严重的地步。原本平淡繁杂的高三学习氛围,突然被坠楼事件打破平静,观众本身也已沉浸在安详的校园氛围中,但突如其来的坠楼不仅打破影片中校园的宁静,也让观众的内心激起一层波澜。影片在这里运用了从高层教学楼向下的俯镜头,快速划过学生惊讶神情的摇镜头,嘈杂的背景声配合画面出现的手机聊天截图等都让画面更具冲击力和感染力。开头就“下大招”,激起了一个小高潮,而此时仅出现陈念、胡小蝶两个人物,这让观众不得不去思考究竟是谁导致了这桩惨案,而看起来内向纯良的女主人公陈念又与此事有何关联,一串串的疑问吸引着观众期待后面的剧情和人物出场,增强戏剧效果,勾起了观众的好奇心,吸引观众继续往下看。

(二)片头与片尾呼应,形成环形结构

电影里开头的画面在结尾又接上,但在结尾处突出的重点发生了改变,更多地将镜头给了一个低头不语的小女孩,她在周围朗朗读书声中显得格格不入又那么局促不安,这个小女孩是对主人公陈念的映射和象征,也是对该片主题的升华,后续情节是陈念护送小女孩回家,就像当时小北护送她回家一样,也应证了陈念那句“我想保护世界”,小北说“那说好了,你保护世界,我保护你”。让观众在开篇和结尾在看同一场景画面时有着不一样的感受,开篇是一位女教师在平静地给学生们上着课,而结尾画面涵盖的意义在观众心里变得更加深刻,开头和结尾都是同一人物同一画面,形成一个完满的环形结构,给人一种有始有终的感觉,虽然影片的内容比较偏现实向又揭示了校园暴力这个主题,不免让人感到伤感,但这一环形结构在形式上也为影片增添一种圆满感,中和了片中的悲剧感。

(三)电影中视听语言的特殊性

小说中迅速让男女主都出场并产生联系,对于文字媒介来说,特别是网络小说,读者需要在短时间内大致了解到整个小说的人物以及他们的关系,再进行选择要不要继续读下去。在视听媒介中,人物会给出画面长相、声音、姿态等等,这些都能从视听觉上塑造一个具象的人物,也更加能够深入到观众的脑海里,加深对人物的认识和记忆。但在小说中,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通过接收到文字信息,将其转化为脑海中的印象,所有人物都靠他们的名字和作者的描述存在,人物的出场顺序和被提及的篇幅显得异常重要,所以在小说中男女主通常较早出现并产生联系,但在影视作品中则可以根据具体需求来安排。

(四)强化校园暴力主题

电影中男主人公小北的出场比较晚,被安排在魏莱欺负陈念以及陈念母亲与他人有钱财纠纷之后,笔者认为这一用意在于强化电影版的主题。小说在表现校园暴力主题的同时侧重表达了两位少年人相互依靠的感情,电影版则更多地结合时事,把主题聚焦到校园暴力和两个少年人的自我救赎上。魏莱率先出场,更加强化了魏莱作为“施暴者”的形象,也表现校园暴力从胡小蝶到陈念的一个转移,在刻画校园暴力施暴者的同时,也预示了陈念日后将要面临校园暴力的艰难处境。而对于陈念母亲的刻画:要债者追上门来,陈念独自在家应对,表现出陈念母亲本身不具备保护女儿的能力。所以这两位人物的率先出场则是为了契合校园暴力的主题,突出陈念的孤立无援。

三、从网络小说到电影情节顺序变化的意义

(一)突出人物形象

网络小说以文字为载体,文字可以将许多细枝末节描述清楚,其中第三人称的写作手法更能将故事发生的背景环境、人物心理等详细阐述,许多人物形象除了通过事件进行塑造,也可以在作者的旁白填补下更加完善详实。电影主要以镜头画面来讲述故事,旁白等这类补充性的手法适用性不高,因此镜头画面的组接成为展现人物关系,突出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电影的时长限制、观众的观影习惯以及蒙太奇的手法使得每一个画面镜头停留的时间相对较短,观众在画面的不停切换中接收大量信息,人物出现的顺序及频次不同会使观众对该人物的形象留有不同的印象,当影片旨在突出某人物形象时,可以依据情节情绪的推进来安排其出场的顺序和频次,正如上述《少年的你》中,在胡小蝶因校园暴力坠楼后,继续出现魏莱对陈念的欺负,给观众营造“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感觉,凸显出魏莱在校园暴力事件上的得寸进尺和执迷不悟。

(二)适应不同的媒介

小说是以文字为载体的,内容的表达是依据文字的描述和读者的想象实现的,这也是由读者自己进行“再创造”的过程,文字的特点使得小说往往给读者带来极大的思维发散空间,电影是通过影像来进行表达的,影像可以直接通过视觉被观众所理解。所以,影像与文字最直接的差别就是影像本身具有直观性和空间性,而文字却具有抽象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对于电影来说,银幕上呈现的人物形象是具体的,这就使得电影在叙事上与小说有很大差别,视觉和听觉的双重配合来调动观众的感官,推动情节的发展,蒙太奇的手法使得不同画面的组接具有多义性,所以在电影的视听表达上,情节出现的顺序尤为重要,也因为这种媒介特点的差异性,当文本转化为电影画面时,画面的顺序有了更多考量,同样的情节以不同顺序出现会有不一样的效果。

(三)增强戏剧效果

电影中的小高潮往往伴随着冲击性的画面,视觉功能的长时间工作会很快进入疲劳状态,加之近些年,随着短视频的不断发展,受众已经形成快节奏的阅读习惯,人们渴望在短时间里接收大量的信息,视觉感官需要不断的画面冲击来保持观众的关注度和电影的节奏,将某些具有戏剧性的情节进行一定程度的提前或者分散,会使得整部电影呈现重点不断,连续而合理,十分有看点。

四、结语

自新的媒介出现,许多的文学作品被搬上银幕,从此书里所述的“万马奔腾”或是“情投意合”都能再现在人们的眼前。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网络小说也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其中不乏针砭时弊、文笔优良、叙事有道的优质小说,近些年由网络小说改编而成的影视剧作品也不胜枚举,本文仅从《少年的你如此美丽》到《少年的你》为例,寻找其中的改编方法,对比情节安排的顺序来体味整部作品呈现的效果,小说和电影是两种不同的载体,文本的视觉化过程中也有其规律,这些都值得我们继续思考。

猜你喜欢
少年的你陈念坠楼
建筑工地坠楼案
倘若情意,错班而行
《少年的你》:少年的你,如此美丽
《少年的你》:国产青春片“破局”
《少年的你》深陷“融梗”指控
“少年的你”,要相信警察(点评)
《少年的你》,面对的是现实
欠你一句“对不起”
河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