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 超
(滨州学院 乘务学院,山东 滨州 256600)
原生态山东秧歌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民间舞蹈中占据着重要地位。随着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民间文化逐渐紧跟时代发展潮流,促使山东秧歌拥有一种新的理念、新的思维、新的技术、新的传承,进而促使新时代语境体系与原生态山东秧歌深度融合。毋庸置疑,现代理念已主宰受众群体的思维意识,如此一来,势必会对传统的原生态山东秧歌文化造成消极影响,进而会使其面临无载体或继承人进行传承与创新的瓶颈,因此,在新时代语境视角下,如何采取有效措施,保护、传承及创新原生态山东秧歌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首要问题。此外,经济利益驱使和现代文化冲击,对原生态山东秧歌传承创新的理念及方式提出了更高要求。山东秧歌文化本质上是民族文化发扬光大的重要载体,对其进行传承与创新更是对非物质文化进行革新的一种尝试和追求,打破了民族舞蹈的固有属性和束缚,为当代文化创新提供了契机。
按照区域划分,原生态山东秧歌主要包括胶州秧歌、海阳秧歌与鼓子秧歌三种类型,这也是齐鲁文化的典型代表,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充分展现了较高水平的文化价值。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从客观角度来说,原生态秧歌有效反映了民间文化的基本特征,揭示了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未来发展方向和动力源泉,进而更好地延续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与此同时,“文化多样化传承”具体表现在价值观念、行为举止、情感表达和思维理念等诸多方面,当然山东秧歌也不例外,每一个舞蹈动作都是山东地区广大群众的智慧结晶,承载着数百年来的民俗风貌与人文气息,每一个细节均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现阶段,我国民间舞蹈艺术形式日趋多样化,在市场需求和经济发展的双向驱动下,原生态山东秧歌文化的审美价值为文化产业和艺术市场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发力点,其作用日渐凸显。简而言之,依托新时代多媒体技术优势,原生态秧歌在舞台表演空间上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独特的创造力,有效消除了传统的不利因素,全面迎合了新时代社会群体的审美趣味和心理感知,以更独特的姿态满足受众群体的多元化审美需求,同时,也使得原生态山东秧歌的表现形式、内容更加多样、丰富及新颖,有效融合了大小群体的价值导向、核心理念和精神世界。此外,原生态山东秧歌的审美价值也是民间舞蹈魅力展现的主要渠道和“主战场”,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创新,慢慢沉淀,最终为大众群体提供具有较强艺术性的审美体验。
众所周知,山东秧歌背后蕴含着道德精神和育人精神,更加凸显了“原生态”,随着时代的快速进步,原生态山东秧歌文化逐渐融入到高等教育中,并依托高校丰富的教育资源和创新实践平台,构筑了系统的民间舞蹈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体系,这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方面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比如山东秧歌中的很多剧目、唱词具有教育意义,舞蹈肢体动作能够真实地反映山东人民的质朴生活,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念和情感诉求。此外,山东秧歌作为传统文化交流、民间舞蹈融合的桥梁,能充分保证学生群体积极参与到文化交融的过程中,进而达到教育目的。
全球经济一体化持续推进,加之多元文化不断交融,为原生态山东秧歌提供了肥沃的发展土壤,亦为其传承和创新创造了有利条件,有效地发挥并体现了山东秧歌的商业价值。需说明,在此背景下,应尊重山东秧歌的原始文化要素和情感表达,切不可为提升经济效益刻意去包装山东秧歌,更不能为体现商业价值而失去“原生态”,这与其传承创新的初衷相违背。因此,原生态山东秧歌作为“产业化”的民间舞种类,社会各参与主体应正视其商业价值,坚持以尊重传统文化为基本原则,尽可能保证新时代语境中的商业价值和原生态山东秧歌协调发展。
新时代语境下,原生态山东秧歌文化的兴起、创新和融合均会受到各种不利因素的制约,因此在发展演变的过程中要不断革新,虽受多元文化冲击,但原生态山东秧歌依然保持强劲的生命力和鲜明的传统特色。从目前受众群体的审美标准和价值行为来看,越来越多的受众逐渐懂得欣赏中国传统舞蹈的美态和内涵,这也为原生态山东秧歌文化的传承、创新提供了更多可能性。简而言之,“受众群体”是原生态山东秧歌文化传承、创新的主要阵地,笔者认为,当前首要任务就是积极转变受众群体的观念意识,扭转对原生态山东秧歌文化的曲解。对于这一点,可从公共服务文化领域入手,通过多种措施宣传报道山东秧歌,最大程度上改变“土”、“俗”的意识定位,重点聚焦山东鼓子秧歌的豪迈奔放和气势磅礴、胶州秧歌的娇嗔婉转和男刚女柔、海阳秧歌的粗犷细腻和风趣幽默等多种表现风格,让受众群体从内涵领域出发认知原生态山东秧歌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性。
原生态山东秧歌作为我国民间舞蹈的典型代表,对传统文化艺术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要想实现山东秧歌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在维持以往原汁原味的基本特性的基础上,还需迎合时代变迁、文化潮流,进而实现秧歌艺术的横向发展。当前,山东秧歌文化发展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从实际现状来看,严峻考验和历史机遇并存,特别是还存在组织结构松散、形式较为单一的缺陷;要想尽可能避免以上问题放大,需对原生态山东秧歌的舞蹈形式和组成结构进行优化创新,重点对胶州秧歌、海阳秧歌与鼓子秧歌三种类型进行创新发展,同时必须坚持传统文化的自觉性,去其糟粕吸取精华,不断吸收外来优秀文化和舞蹈形式,全面提升艺术技巧,从根本上落实秧歌艺术的横向发展。因此,在原生态山东秧歌传承与创新的过程中必须建立独特的知名文化品牌,只有这样才能在新时代语境中继续绽放光彩。
相关研究结果表明:民间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实际上就是人文内涵与社会文化相互渗透融合的过程,原生态山东秧歌文化可持续发展不仅体现在舞蹈技巧和肢体层面,更体现在人文情怀和价值精神层面。此外,传承和创新并不是脱离实际,生搬硬套,要充分保证文化价值、审美价值、教育价值及商业价值的协调发展。以高等院校为重要载体,在艺术教学的过程中将原生态山东秧歌多方面要素进行高度整合,让学生对民间舞蹈和传统文化有更加全面、系统的认知,并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此外,在实践过程中要重视传承创新人才的积累和培养,尤其是要切实加大特色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和扶持力度。与此同时,加强原生态山东秧歌传承人与相关艺术培训机构、专业院校、科研院所的协同合作,建立人才共同培养机制,积极将原生态山东秧歌文化人才培养纳入各地区、各行业人才发展规划。
“大数据平台”、“信息化技术”、“数字化建设”均是新时代科学发展的显著特征,因此,各种创新理念、技术围绕在我们身边,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受众群体的行为方式和思想观念。尤为值得注意的是新媒体的高速发展,将现代化媒体平台与山东秧歌文化有机融合,比如借助智能终端、线上网络等载体,能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从“文化生态”的角度分析,主要包含生态可持续发展和文化可持续发展两个层次,对于现代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要把握好尺度,进行原生态山东秧歌文化的信息化建设并不要求运用最尖端的科技,比如虚拟仿真技术等,必须立足于山东秧歌文化的内在价值需求,确保大部分受众群体能够积极参与到原生态山东秧歌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过程中,从而实现原生态山东秧歌文化的高质量发展。同时,可以将原生态山东秧歌文化进行产业化,创新性地融入艺术元素,赋予其更多可能性。
综上所述,在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原生态山东秧歌文化延续数百年,凭借其独特的艺术表达形式在民间舞蹈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诚然,在世界文化日渐交融的新时期,原生态山东秧歌受到了外来文化和艺术形式的冲击,但也为其提供了创新发展的历史机遇。现阶段,原生态山东秧歌传承、保护及创新的措施愈发受到各参与主体的高度重视,在新时代语境视角下,如何保证原生态山东秧歌的时代价值是当前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只有这样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更加清楚地了解原生态山东秧歌在现代性语境中的传承和创新,确保原生态山东秧歌的艺术形式和文化内涵不断传承下去。鉴于此,积极转变“受众群体”的文化观念、创新秧歌舞蹈文化、实现秧歌艺术的横向发展、构建科学的山东秧歌艺术和高校教育融合机制、加强原生态山东秧歌文化的信息化建设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