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颖超
(燕山大学 河北 秦皇岛 066004)
舞台灯光是舞台照明、色彩渲染及舞台效果中必不可少的设备。数字媒体技术是舞台美术设计中的新起之秀,在对舞台时空塑造和情感氛围表达方面有着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光色与光位是舞台灯光中表达舞蹈情感的重要元素,在《遇见》这部作品中,“光”与“影”的应用,为舞蹈的环境、氛围及情感的二次延伸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舞蹈《遇见》是胡沈员在《舞蹈风暴》决赛时的作品,整支舞蹈温柔、灵动、抒情、震撼,富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和情感体验。舞者作为国漫《大鱼海棠》中椿的编舞人,与人物、音乐及故事背景有着深厚的渊源,在整支舞蹈编排之中,舞者发挥这一优势,以其故事背景及人物原型为基础,运用音乐《大鱼》进行人物与主题的再创作,并在灯光、数字媒体等科技的配合下,将作品的主题凝练、情感意境升华。
首先是“光”,从舞蹈最初的蓝光铺底,配以白色光束向上,在圆形的舞台顶上交汇之时,电脑灯将一层层的水波纹印在舞台台面上,此时的舞者、灯光、舞台三者形成一个闭合的环境。简洁干净的灯光配以灵动轻柔的钢琴音,将整个舞台的氛围凝固,看似还原海底的世界,却又更深一层地表达出内心的孤寂与宁静,在舞者轻柔连贯、控制力极强的动作下,一瞬间将观众的思绪拉入舞者的世界里,随着舞者的舞动感受作品的内心情感。
其次是“影”的应用。“光”与“影”的结合是这支舞蹈的一个亮点,也是整支舞蹈后半段的高潮,此时的音乐从前期的宁静柔和到节奏急促,灯光也从满场铺开渐渐地聚焦到舞台左前方。随着音乐和情感的变化,全场的底光慢慢变弱至没有,所有的光束也向中聚拢,只剩下演员头顶正上方的一束蓝色为主、绿色为辅的光束。此时的整个舞台没有面光的照射,光束的聚焦开启了舞台的四维空间,仿佛一条时空隧道架在舞台中央,让原本三维的舞台更加空间化、立体化,真正地做到以舞蹈来表述人与自然、人与空间之间的关系。舞者在逆光的效果下,留下一个剪影在光圈里,观众虽然无法看清舞者的面孔,却能在舞者像鱼冲击海浪一般灵动而富有深意的动作中感受到舞蹈的魅力,让观众捉摸不透,却又仿佛置身其中,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编导对舞台的把控力以及对舞蹈的创作力,同时还提高了舞台表演的观赏性及思想性。
舞蹈道具的使用是传达导演意图和表达作品意图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道具具有不可替代的话语功能,它不仅是一件物品或装饰品,更是舞蹈作品中非常重要的“角色”。在塑造人物形象和表达内心情感起伏与转折上,具有外化放大的效果,巧妙地传达舞台表演背后的情感与意识,成为立于舞台之上,演员之中的纽带和延伸。
在舞蹈《遇见》中舞台是固定的,舞者是灵动的,时间是瞬时的,空间是多维的。相对于灯光对空间及舞者形象的塑造,沙子的运用则更多的是时间和内心情感的雕刻。在有限的空间内巧用“沙子”,表达出无限的时间效果,是这支舞蹈的点睛之笔。
“沙子”作为此作品唯一运用到的道具,贯穿整支舞蹈的后半部分,灯光向内聚拢,舞者缓缓转入光圈,从沙子落下的那一刻起眼前就像是放电影一般闪过许多场景,舞者的动作伴随着越来越快的节奏也逐渐加速。从舞台效果的角度来看,沙子从高空落下,舞者模仿鱼在水中游动,灵活的身体穿梭在细沙之中,仿佛将《大鱼海棠》动漫中的场景搬到了现实中来。
从情感寓意的角度来看,坠落的沙子在与舞者身体碰撞时,不但形似溅起的浪花,还隐喻着在突破自我的路上所遇到的困难。细沙下的胡沈员,像极了一条鱼,逆流而上,“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那一刻,就是他化鲲为鹏的瞬间,冲破一切险阻涅槃重生的一刻。从观众的角度来看,舞者与沙子的碰撞产生强烈而又震撼的视觉效果,一上一下的视觉冲击,让观众叹为观止。
编导的选择和设置是编导在整部作品创作中独特而新颖的切入点,也是对宏观把握的考验。作品中理性而出奇的设计,赋予舞蹈作品独特的意义和内涵,巧用道具,即使是非常普通的物品,也可以发挥自身的优势,满足舞台效果需求,来弥补动作语言无法表达的不足,更加清晰明确地传达出舞蹈的内涵,提升作品的主题情感及艺术效果。
舞蹈作为一项肢体运动,舞者很难保持或定格舞动时的姿态,如跳跃、翻腾等动作都是一瞬间的爆发,很多动作细节我们用肉眼是很难捕捉到的,这会造成对舞蹈动作的解读和分析不够细腻,或者说没有舞蹈本体之外的情感延伸。当你想想细品回味时,舞者的动作已转瞬即逝。然而,在现代技术的支持下,360 度时空凝结技术巧妙地将舞者的动作定格,舞蹈姿态的定格呈现成为舞蹈语汇的另一种表达。
360 度时空凝结技术即360 度全景相机系统,是一种摄影技术上的时间、画面的定格处理,以往多用于跳水、体操等体育赛事上的技术回放,作为评委进行打分及复核分数的依据,但在综艺及文艺类节目中,该项技术的应用并不普遍。除了春晚杂技节目,《舞蹈风暴》中的“风暴时刻”可以说是综艺类节目的首创,在舞者选定自己认为的最佳动作时,节目组会采用128 台摄像机360 度实时录制拍摄,全方位记录舞者的动作状态。“风暴时刻”作为《舞蹈风暴》中的一大亮点,在现代科技捕捉下,每位舞者的表演精彩瞬间都会被定格并360 度旋转展现至观众和评委眼前。难能可贵的是,除了完美的视觉效果,“风暴时刻”还借鉴该技术在体育界的应用办法,通过高科技定格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和分析舞者的技术动作是否到位,给评审和观众带来“可感知”的评判标准,从而更进一步地评价舞者的动作细节,对舞蹈语汇进行更深一步的解读分析。
正如胡沈员在此作品中的动作展现,在360 度时空定格之下,观众可以更加细致地观察到动作的每一个细节,更深入地感受舞者与环境融为一体下的动作质感。从细节上来看,整体光色为蓝色调,有着高贵、庄重、理智、广阔的色彩心理暗示作用,并契合背景音乐、鱼和海的形象及环境,舞者身着蓝色袜子与舞美整体融合,似鱼跃龙门,搏激而上,使观众聚焦于舞者的姿态与力量及灵动性的表现上。在沙子集中落下的那一刻所形成的烟雾及渐变消散的视觉效果,似烟似雨似云雾,动静结合。舞台全部暗下,聚光灯打在舞者处,明暗的对比中沙子颗粒的飞散增加了“模糊”“缥缈”的感觉,仿佛是羽翼与鱼翼的形态,使得舞台在舞者的动作力量中又带了几分柔和。细小琐碎的快速下坠与广阔沉稳、变化缓慢的舞台背景形成强烈的视觉对比,沙子下坠与舞者向上穿梭、跳跃的动作形成对比,一快一慢,一柔一刚,延伸主题,渲染氛围,使观众多了一份对舞台意境的遐想。就像沈培艺老师所说,这是化鱼为鸟、搏击长空的一刻,也正是胡沈员成就自我的时刻,更象征着人生路上勇攀高峰的我们。
舞蹈和舞美艺术作为两个不同的艺术学科,都可以独立存在于舞台之上,在相互碰撞与融合之下,可以彼此成就,优势互补,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艾尔温·巴诺夫斯基说:“正是一种技术的发明,促使一种新艺术的发现,并使之逐步完善。”舞蹈作为艺术呈现在舞台上时,是融合视觉、听觉、动觉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在舞台创作及表演时离不开舞台美术的配合。舞蹈作品在呈现时,除了通过表演者自身的动作语汇向观众表达剧情发展和情感氛围之外,灯光、道具、摄影等舞美(数字媒体)技术作为舞台上独特的语汇,好似无声的旋律一般,将每一景、每一镜融合在一起,深度表达作品情感,解读作品内涵,形成独特的风韵。与此同时,在作品编创的过程中,许多好的创意想法需要技术的支持,并与舞者配合,更加清晰地展现编导思路,以数字技术来传达舞者无法表达的内容,及时调整创作过程,升华创作内涵。
在艺术、科技等领域的快速发展下,数字媒体与舞蹈、音乐、美术等艺术的多元融合是舞台呈现的必然趋势,舞台表演也将在艺术本体的基础上,越来越趋向于科技化、多元化。以往传统舞蹈艺术带给观众的是一种单一的欣赏维度,其通过运用线性的故事情节,使观众在其中获得约定俗成的情感共鸣。然而,数字媒体技术下的舞蹈带给观众的将是一种自由维度的观赏视角,通过抽离的创作、无具象情节的展演,观众在作品导向的同时,还能随意发挥想象力,极大地彰显出现代科技社会与人类审美需求之间的必然联系。
①电脑灯是在20 世纪70 年代末80 年代初才出现在电视舞台上的。起初,在国外一些大型的户外演唱会上,为了烘托现场气氛,使用了一些由电机控制的筒子灯(PAR 灯)来产生可以摆动和颜色变化的光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