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电影中的想象与海洋文化传播

2021-11-14 14:10李欣月
电影文学 2021年4期
关键词:大海海洋想象

厉 梅 李欣月

(大连海事大学 公共管理与人文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6)

海洋,是地球文明的滥觞之地,又或许是人类最终的归属之所,一直被中西文化进行着各种各样的书写。电影作为文化产业之一种,既关联着人们世俗的休闲消费,又塑造着人们的价值倾向与认同。海洋电影的书写呈现了人类与海洋各种可能性的互动关系,在其中现实、想象与认同既融合无间,化为斑斓无限的影像;同时又似乎在不经意处暴露出实在界的荒芜、冷硬,透射出海洋与人类之自在存在与自为存在的纠缠与难决,由此而开始了海洋文化的多元化建构。

一、在甄别海洋想象中认同

综观中外海洋电影,尽管中西方基于不同的文化传统、意识形态、科技发展水平等在海洋电影的叙事上具有一定的差异,但全球化的发展走向使得中西方的海洋电影形成了相似的主题,即人类与海洋的三种可能性互动关系。这些关系既立足于现实,又深孕着人类的想象,具体如下:

其一,海洋蕴含无数的生命和资源,她既慷慨地赋予,也会以凶险、灾难等彰显大自然不可撼动的原始伟力。人类一方面震撼于这种伟力,另一方面又尝试加深对她的了解,把握其不断变幻的节奏。

法国导演雅克·贝汉的纪录片《海洋》以无比奢美的镜头展现了海洋中无数或美丽或丑陋的奇异生物。有人诟病《海洋》作为一部纪录片,缺乏必要的解说,使观众只能观看画面,而无从了解海洋生物的详细信息。但若从另一个角度看,未对海洋生物命名的行为恰恰保持了海洋不被人类介入的原生态。影片的这种叙述方式传递出一种平等的理念,可以使观影者弱化自己的主体地位,而在无意识中与海洋生物一样活动于同一时空,一同遵循着生态平衡的规律和要义。所以当镜头中出现人类对海洋和生物的破坏行为时,观影者的代入感会使他们感到仿佛自己被伤害,并在震惊之中批判、反思人类自身的行为。

这时的海洋是神格的,她对人类的赐福或掌控是以人类的认同或臣服的姿态体现出来的。法国导演贝克·吕松拍摄的电影《蓝天碧海》中,男主人公杰克幼遭变故,无父无母,以海为家,以海豚为亲人。即使面对人间最美好的爱情,他还是决然地选择了大海。电影回荡着大海对杰克的召唤,那是潜入大海、与大海的肌肤相亲,是潜入大海、与海豚的嬉戏弄乐,是潜入大海、对溺亡父亲的亲近,是潜入大海、对同样痴迷大海的朋友的哀悼等。与大海的亲近使杰克纯粹地成长,他眼神中的单纯既吸引了来自物化世界的女友,又最终让他离弃了终究无甚兴趣的世俗生活。纯粹的杰克最终回到大海的怀抱,竟然让我们世俗的观影人觉得那是最自然的结局。可见,海洋对人类的那种沉静的魅惑是难以抵挡的,她以其纯粹让人类产生不由自主的认同。

海洋的神格化还会以无可比拟的力量让人类警醒、驯服。在电影《完美风暴》中,海的神格化表现在人力不可与之抗衡的海上风暴中。这部影片非常质朴地呈现了其中人物的生存现实,他们有非常迫切的生活需要,例如船长比利出海经验丰富,但运气较差,总不能捕到最多的鱼,被人奚落,颜面无光;船员鲍比需要钱与新女友展开新生活,墨菲需要钱来支付抚养费等。然而他们的收入却不足以支撑以上日常生活所需。所以,船长比利带领其他几个人想通过再次出海来做出改变。大海是慷慨的,他们在适当的地点捕到了足够多的鱼;同时大海也没有放弃自己的原则,即人类就像那些被捕的鱼一样也要优胜劣汰。鱼因为吃了诱饵被捕上船垂死挣扎,同样,人类也被垂死挣扎的鱼害得几乎丧命,生命的价值在这里是平等的,生存或死亡的机会也是均等的。在影片后部分酝酿而成的完美风暴面前也是,船上的人可以躲过风暴再返航,只要肯舍弃他们辛苦捕捉的鱼。如果他们选择与风暴对抗,那就要承担未知的结果。在影片令人惊心动魄的与风暴搏击的段落中,我们既看到了人类面对危险的勇气与精湛的技艺,也看到了大自然令人窒息的雄伟之力。船上的人已经尽力为自己而战了,但是海洋风暴太过完美,他们只能把生命留在了大洋中。最后一刻船长的微笑,似乎是心甘情愿地回归了大海,坦然地臣服。

将神格的海洋与人类的追随编织成完美节奏的是《加勒比海盗》。《加勒比海盗》没有让人对海盗千夫共指的情节预设在于这群海盗的营生不是劫掠其他船只,而只是热衷于海上寻宝。以杰克船长为首的海盗,虽然寻宝过程充满惊险、挫折,但他们于惊涛骇浪之中如入无人之境,与宝物失之交臂后亦坦然面对,展现了以海为生的人的洒脱,这种洒脱应和了海洋慷慨与威严并在的脉动,给观众带来了不必在价值观正确与否中纠结的舒适的观影体验。

其二,无论是作为资源宝库,还是作为交通要道,海洋都成为人类想要征服的对象。这种征服一方面源于人类的生存发展需要,另一方面源于人类的贪婪本性。在这些征服过程中,形成了海洋困境中的人性挣扎、人类对海洋的过度介入等主题,令人深思。

所谓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海洋在这里降格为人们生活的日常环境。人类要在海洋里航行进行贸易往来,人类要从事海洋捕捞以满足日常食与用之需,人类还要从海底钻取石油以为现代社会的运转提供必不可少的动力,等等。在人类与海洋全方位的接触中,海洋提供了一个场域,在这里既进行着人类与海洋的拉锯交锋,又进行着人与人之间的角力争斗。李安导演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对此提供了资源困境中的吃人隐喻。经过漫长漂流获救后的派讲了两个故事:一个是少年派与老虎帕克相依为命、共同求生的故事;一个是救生艇上众人自相残杀,而派独自生存下来的故事。两个故事互为表里,展示了基于海上生存艰难所进行的困兽犹斗。当人类先进的技术装备在海洋中被剥除之后,只能凭借赤膊之力与天争、与人斗、直面基于生存的黑暗。反言之,当人类全面武装冲入海洋之后,也是在进行着相同逻辑的事情:当资源充沛时,人之为人;当资源匮乏时,人变为虎。而对于贪婪残忍的人性来说,任何时候都是欲壑难填,无节制地攫取海洋资源,以致带来一系列的海洋生态问题。

2009年的纪录片《海豚湾》揭露了日本太地町大肆捕杀海豚的野蛮行为。因为相关利益方的阻挠,这个纪录片的整个拍摄过程充满障碍凶险。等拍摄组克服种种困难让摄影器材就位后,观众终于看到了太地町渔民捕杀海豚的残忍,那满湾的红色成为无数观众们抹不掉的记忆。通常情况下,国际社会会为生存式捕鲸提供方便,为海洋资源利用提供相对合理的配额,而日本捕杀海豚的行为并不是为着生存的目的。所谓海豚是食物链高层会伤害本国渔业资源的说法不过是人类滥捕导致海洋资源紧张的借口。不以生存为目的的滥捕滥杀折射出的是人类的丑陋与残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海洋的介入越来越深入。人类本应借此更好地实现海洋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人类与其他物种的共情共存,但事实是某些利益群体以各种数据或说辞为自己的不道德性张本,“人类在不断发展中变得越来越暴戾,不断占有掠夺其他生物生存的空间,失去了对自然的敬畏”。在此,海洋被迫接受着人类的人本逻辑,成为人类工业行为后的垃圾储存地,使得海洋污染日渐加剧、海洋生物日渐濒危等。长此以往,海洋资源难以为继将不再是危言耸听。

在美国导演詹姆斯·卡麦隆拍摄的《深渊》中,军队在海洋中布置着能毁天灭地的核武器,石油公司以庞大而精密的设备在高效地挖掘着海底的资源。人类有资本自大,但终将也会为自大付出代价。在电影中,具有更高科技水平的海底外星文明为了惩治人类的这些行为,意图以滔天海啸毁灭地球文明。当然,电影的结局是人性化的,人类的牺牲精神感动了外星人,使他们按停了毁灭键。牺牲是贪婪的攫取的反面,意味着放弃:为了更高的利他目的放弃个体最为珍贵的生命。这部电影提醒人类,人类只有收束自己的无节制欲望,才能得到海洋的尊重与回馈。

其三,除了人类与海洋的攻守拉锯之外,对海洋控制权的维护与争夺也是中外海洋电影的重要主题。这主要表现在一些战争电影之中,如《怒海争锋》《甲午海战》《从海底出击》等。

首先,这些电影虽然拍摄自不同的国家,但都包含着爱国的基调,或者说爱国是海战电影中激励士气的最重要的动力。这种爱国情感在不同的电影中有着不同的表现。在冯小宁导演拍摄的《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中,描述各铁甲舰全员慷慨赴死与反思战争失败原因并在:清政府当时明明购买了当时最先进的铁甲舰,有着受过西方军队训练的海军战斗人员,为什么在甲午海战中惨败?电影中呈现了清政府当时从上到下的腐败,各色人等只谋私利,不为公事,最终使得铁甲舰都溃不成器。在和平年代的海军电影中,电影宣扬的爱国情怀表现为军人在日常训练与生活中对海军的认同,是《敬礼,我的教官》中教官的当头棒喝,与退役后堕落人员的决裂,在社会流氓面前对海军的坚定维护等。这种爱国可能是主旋律的表现,也可能是瞬间的情绪共鸣,但都会在海战电影中触碰观众的激情,让他们的日常情感变得纯粹化。

其次,海战电影还流露着反战意识。战争是残酷的,这种残酷不是历史记录中那些伤亡数字能代表得了的。实际上,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鲜活生命的逝去、完整家庭的破碎、惶无所依的绝望等。电影影像最适合将其放大,以引起人们的震惊与反思。在反映英法海战的电影《怒海争锋》中,医生的存在时刻在提醒着战争对个人身体的伤害,如开颅、破腹、截肢等;在根据也门撤侨事件改编的电影《红海行动》中,电影对受伤士兵的嘴部进行了特写,通过撕裂的面部、残破的躯体,触目惊心地表达反对战争的意图。除了战争对人的生命与身体的毁灭之外,战争还摧毁着人的精神世界,让人们确证自身存在的价值体系崩塌。在希区柯克的黑色幽默电影《救生艇》中,被德国海军击溃的美国人在救生艇上前后救上来两个德国人,第一个德国人背弃了美国人对他的信任,最终被为善意复仇的美国人推落入海;第二个获救的德国士兵是一个年轻的小伙子,这为这群同样死里逃生的美国人提出了新的难题:救或不救?战争让人性的选择变得更加艰难,人们不知道还可以维护哪些价值,使得他们可以渡过这些人为的劫难。在《从海底出击》中,电影对潜水艇内部闭塞空间的细节性描述使得影片中士兵为神圣而战变得荒诞起来,战争是为了谁,那个谁却不在场,在场的是士兵的被毁坏了的日常生活,他们有家难回,有人难爱,身上长虱子,精神高度紧张等,这种种使得战争成为被谴责的对象。

海战是不同国家对海洋资源控制与维护的升级,以海洋为战场,对观众来说具有一种奇观效应。壮阔激烈的海战场面与细节性的爱国情感与反战思考相互辉映,产生出强烈的艺术效果。

二、消费海洋想象传播海洋文化理念

海洋作为地球上亘古的存在,一直都交叠着现实与人类的想象。从现实的意义上看,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与海洋有着相互依存、休戚相关的联系,基于此,人类对海洋展开了想象性的情感联系:或者膜拜她,或者畏惧她,或者尝试征服她。海洋不仅是人类的物质消费资源,而且还被不同的书写者塑造成多姿多彩的文化符号,给人们提供精神消费资源。

西方文明发源于海洋,他们对海洋的感知仿佛都编入了基因。对于以内陆农耕文化为主的中国传统社会而言,人们以对海洋的想象居多,我国古人很早就为大海赋予了辽远、深沉、神秘等魅力,“由于大海多以‘烟涛微茫信难求’的缥缈形象出现,它与人生中那些可望而不可即的理想追求在精神上形成某种内在的契合,成为人们安放灵魂、寄托情感的有效载体”。到了近代,随着大洋深处的坚船利炮对国家存亡的冲击,中国关于海洋的现实感变得清晰了起来,并开始卷入世界新秩序的创建之中。当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海洋强国战略”和“海洋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深刻揭示了海洋与国家利益、人类福祉的紧密关联。所以,“传播建设中国的蓝色文化非常迫切。而在如何传播思想文化的手段中,电影具有自身与生俱来的优越性”。

“电影,尽管是一种供人消遣娱乐的文化商品,但是在相当的意义上,它还承载着对大众的教化职能以及体现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导向作用。我们不能把电影、电视只看作是记录历史的一种物质性的传播媒介,一种简单的宣传工具。站在镌刻中国当代历史、建构大众的‘集体记忆’、整合不同社会群体的价值观念的视野上,影像传播媒介的文化意义非同小可”。海洋电影是对海洋文化建设与传播的一个重要参与。海洋电影是对海洋的想象,对海洋文化的引领,对海洋与人类互动可能性的展示。当观众的现实感与电影的想象性叙事取得一致时,电影中的形象体系就会变成持久的情感记忆,使人们形成相对稳定的海洋意识和海洋文化认同,并开启对海洋想象的波次传播和线下消费。前者如一些海洋理念在全媒体中成为共识或叙事起点参与构建新文本,后者主要是海洋想象现实化而产生的实境旅游、休闲等消费活动。

例如,关于海洋的理念往往成为电影的价值框架,结构着情节主线。徐克在2008年拍摄的电影《深海寻人》将海洋作为剧情的第一推动力。男主角陈国栋是海洋考古学家,他认为海洋是人类的归属之地;女主角高静是心理学家,她认为海洋可以治疗现代人类的各种精神疾患。二人的认知和价值理念高度一致,并且都爱好潜水,因此,二人的恋爱顺理成章,在他们的带领下观众饱览海洋世界的纯美。然而,也正是人类为海洋注入了各种肮脏。例如,国栋的妹妹小凯因为情场受挫于海边杀人,并和高静藏尸于海底。据此看来,海洋就在那里,它的唯美、它的凶险等都是人类为其赋予的形象,是这个消费主义时代所热衷于赋形的对象。

关于海洋的现实与想象、海洋意识、海洋文化等在现代人这里借助于网络得到了最大量级的传播,例如愈来愈热的弹幕文化。弹幕的写作者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他们在观看电影的过程中会即时反馈自己的观感,如专业的技术讲解、入木三分的内涵评论等,当然也有人随意发挥看热闹。对于前者而言,他们从自己的视域出发在真实和想象之中划出界限,使想象不失却它的物理、事理逻辑,同时又保有它的情感渗透力和价值引领性。例如在观看海战电影时,有观众会提供三桅帆船的专业性的看法;在海上求生的主题中,有观众会将自身的海上亲历分享给其他观影者等。这些弹幕拓展了电影表达内容的外延,科普了海洋知识,塑造了大众的海洋意识。故而,电影本身的艺术效果以及观众的即时参与唤起了人们对海洋的认同之感、神往之心,为海洋文化产业培养了潜在的创作者和消费者。例如海洋电影美轮美奂的画面激发了人们的旅游冲动,维护海洋生态的理念让很多人做出了拒绝鱼翅的表态等。

结 语

诗人韩东的一首《你见过大海》剥除了大海被包裹的传统想象,“你想象过大海”“你见过大海”“你不情愿被海水给淹死”等,这些去魅化的诗句强调了从“大海”到“海”的形象还原(实际上是关于大海的话语规范创造了大海的想象),强调日常的海洋充满凶险和单调的事实,强调人不可对其过度移情,强调“消解前人加诸大海形象之上的沉重话语负载,激励诗人们突破前人规范的桎梏,凭借亲身体验去从事独特的审美与文化创造”。

确实,抹去电影想象的异彩纷呈的面纱,关于海洋显而易见的真实是海洋为人类赋予了很多:渔业发展、石油工业发展、旅游发展、交通运输发展等;人类则向海洋回敬了海洋污染、过度捕捞等生态灾难等。当人们深陷于现实的利益而短视时,海洋电影应基于真实的角度合理想象,以感性冲击、理性沉思的方式给人类敲响警钟:海洋可以为家、海洋可以强国、海洋可以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以人类要有海洋意识、环保意识,合理开发利用海洋。只有如此,人类才能拥有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猜你喜欢
大海海洋想象
快乐的想象
细观察 多想象 善表达
问大海
这些并不是想象,有些人正在为拥抱付费
冬日的大海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