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佳慧
(泉州师范学院 福建 泉州 362046)
孔雀舞起源于傣族,广泛分布于云南省的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瑞丽、潞西及西双版纳等地区。传统孔雀舞一开始多为男子表演,后来逐渐演变为女性也参与其中。表演者在表演时上肢和下肢以及头部的动作极为丰富,将简单的步伐与动律和上肢灵巧的动作相配合模仿出孔雀的各种姿态,绚丽多彩的舞姿动作和富有艺术性的舞蹈造型通常通过对这些孔雀生活习性的模仿体现出来。杨丽萍孔雀舞是以杨丽萍本人为主体创作出来的个人风格鲜明的孔雀舞,表演时在强调上肢、下肢和头部的动作过程中,更加注重身体中段的动作。传统孔雀舞是杨丽萍孔雀舞形成的基础,杨丽萍孔雀舞是传统孔雀舞的升华,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传统孔雀舞一开始都由男性头戴金色头饰,身着用孔雀羽翼支架插入背部的服饰进行表演,在傣族特有的传统乐器伴奏下进行表演。传统孔雀舞有严格的表演程式,其中含有生动形象、富有象征意义的手形与各种跳跃、旋转的舞姿,伴随着简单而又独特的动律以及时常出现的“三道弯”造型,塑造出孔雀各种姿态、神态和自然情景。由脚部、膝部、胯部构成的“三道弯”与手腕、手肘、手臂组成的“三道弯”相结合,使造型感更加立体、生动,从而加强了其优美的艺术造型特征和带给观众的心理体验,因此,其富有造型性、形象性和生动性的特点。传统孔雀舞通常是由男性表演,所以动作偏清脆、灵动,而少有女性的阴柔之美。表演者以脚下流畅的碎步,清脆的转头与手部“三道弯”舞姿的相配合,其流畅的舞姿与模仿孔雀的独特造型往往令欣赏者沉浸其中,因而观众往往忽略表演者的性别。舞蹈作品中的各种姿态模仿孔雀的各种形态和姿态。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孔雀舞将女性也纳入其表演行列。舞蹈中注重突出女性阴柔之美,膝部动律柔韧而缓慢,手上的动作趋于柔软,表现出了女人如水的特点。
1986 年由杨丽萍女士自编自演的女子独舞《雀之灵》公开问世,标志着孔雀舞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从《雀之灵》《月光》到《孔雀之冬》,人们对于孔雀舞有了新的定义和理解,这促进了杨丽萍孔雀舞的形成。杨丽萍孔雀舞更加注重腰部的动作和小关节的使用,脚下的快踢慢踩已看不见踪影,反而腰部的灵动增强了孔雀舞的生动性,手部的姿势增加了孔雀舞的造型性。动作空前的延伸、线条的拉长增加了孔雀舞的观赏性。舞蹈中模仿孔雀本能的动作,打破了传统孔雀舞使用整体的姿态去模仿孔雀的局限,杨丽萍孔雀舞则是只用上肢、头部和腰部去表达、演绎。同时杨丽萍孔雀舞还着重地挖掘了上肢和中段以及小关节的表现力,减少了下肢的运动,运用修长的、柔韧的手臂和灵巧的手指形态的变换,使上身的各部位、各关节有节奏、有层次的律动,生动地塑造了孔雀灵动、鲜活、柔美的艺术形象。
传统孔雀舞的动作再现了孔雀的姿态,停留于模仿孔雀的形似层面,而杨丽萍孔雀舞运用身体表达孔雀的姿态的同时,增添了孔雀的灵性和高雅特性,除了模仿孔雀的形似,还表现了神似,使孔雀舞增加了一种崭新的艺术效果。就杨丽萍孔雀舞而言,虽然其中的元素是基于传统孔雀舞发展而来,但整体上没有一点模仿的痕迹,而是具有非常明显的个人风格。
传统孔雀舞在音乐处理上会根据节奏重拍的强弱变化而变化,四肢和躯干的各个关节在重拍向下屈伸,全身的颤动是均匀而柔和的,头部动作干净利落,动作频率随着节奏速率而变化。杨丽萍孔雀舞打破了传统孔雀舞节奏的模式,手臂和手指的动作在追求流畅性的同时,突破了音乐节奏框架的约束,按照动作想要传达的含义对节奏进行处理。在杨丽萍的代表作《雀之灵》中,表达孔雀戏水的动作是利用肩胛带动胳膊、再带动小臂与手指连绵不断的灵动性来演绎的;用细碎的抖动来表达孔雀梳理羽毛的动态情景,而不是像从前传统孔雀舞那样依循音乐节奏来处理动作。《雀之灵》打破了传统的节奏处理窠臼,使观众欣赏后结合自身的联想与记忆体验到了身临其境的效果。
孔雀舞在形式上的不断革新,使其具有更多的表现可能,但却始终坚守中华民族文化之根,不管是身着架子还是紧身服饰,不管是徒手表演还是道具表演,不管是男性还是女性,抑或是写实还是写意,仿生还是神似,孔雀舞从一种民间表演类型走向舞台表演艺术;在欣赏群体和市场范围方面,孔雀舞走出了云南,走向了世界,也走进了观众的心灵深处。
傣族人民模仿孔雀源于两千年前傣族先民对鸟图腾的崇拜,孔雀被傣族人民视为美好的象征与精神寄托,傣族人民以跳孔雀舞来抒发对生活愿景和美好理想的向往。后来小乘佛教传入傣族地区,傣族民众开始普遍信仰小乘佛教,所以不同形式的孔雀舞都透露着宗教文化的色彩。傣族人民认为孔雀是佛祖释迦摩尼身边的护法神鸟“金纳丽”,宗教文化与孔雀舞融合之后,孔雀舞成为传播佛教教义的重要手段和载体,曾经一度成为傣族人民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常常在与佛教相关的重大节目中得到表演,并逐渐契合了傣族人民的审美心理,孔雀舞开始成为傣族人民生活的一部分。
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傣族地处热带雨林地区,气候炎热,雨量充足,因此傣族人民十分喜爱水,平日赛龙舟、泼水节等关于水的民俗节日,也大大加深了傣族人民对于水的情感寄托。传统孔雀舞表现孔雀水中嬉戏水波的臂部动作,表达出傣族人民对于水的深切体验,同时也透露出傣族人民爱水和柔情似水的思想的影响。在杨丽萍孔雀舞《月光》中,腰部前后间由慢到快的扭动,从形态上可以看出水的波纹,以及表演者对女人柔情似水这一特征的诠释。
从各个细节中都可以看出水元素、宗教、图腾对孔雀舞和傣族文化的深远影响,也不难发现今天的孔雀舞在形式和风格变化中,也坚守了民族文化的根基。
任何风格和形式的孔雀舞,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都传承和发扬着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舞蹈风格多样性的出现,意味着受众群体的宽度和广度有所延伸。因此人们开始注重本土舞蹈的存在以及本土舞蹈的文化意义,展现出对艺术审美更高的要求和诉求。传统孔雀舞由于风格的保守性,内容多为展现原生态的意境,使观众直观地感受原生态文化的魅力,所以面向的受众群体大多来自于国内喜欢传统艺术的观众,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原生态民间舞蹈就是在此背景下得以延续和发展的。杨丽萍孔雀舞是在立足传统孔雀舞风格属性的前提下,对孔雀舞样式重新拆解整合,强化和突出了孔雀舞的自然特色和地域风格,同时使孔雀从具象到抽象,由此观众在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同时心境达到超脱现实的境界,对生命得以有新的感悟和认识。由于艺术境界的不同,使面向的受众群体扩大为国内外的观众,杨丽萍孔雀舞的创新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魅力。因而对于艺术创作而言,中华文化就是要紧跟时代步伐,走出中国,走向国际。
传统孔雀舞使国民坚定文化信念,认同中华民族文化,杨丽萍孔雀舞是中传统舞蹈文化走向世界舞台,也是传播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虽然它们的形式不同、表达的内容有所差异,但其本质都是“守望民间、守望传统,将中华民族文化发扬光大”的坚定信念。
任何事物的出现,必定有存在的价值。孔雀舞的价值体现在传递信息、传播民族精神及强身健体等方面。这些价值通过舞蹈表演者的动态传承和现代科技的辅助传播,得以有效地保留及体现。杨丽萍孔雀舞的艺术价值之一就是对传统孔雀舞的延续,两者的区别与联系即是传统孔雀舞能够流传下来并保留至今的依据。
就文化价值层面而言,传统孔雀舞是对一个民族其文化和精神的延续,传统孔雀舞的发展历程反映了其由来、演变及发展规律。这个价值对于文化的传播和记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传统孔雀舞的服饰上不难发现,傣族地区的环境依山傍水、温度适宜、环境舒适,并有大量的孔雀栖息于此。从传统孔雀舞的动作造型上可以观察出孔雀是当地人民的信仰,是人们敬畏的神兽,傣族人民认为自己和孔雀一样高雅、美丽。传统孔雀舞对原始民族民间舞蹈抱有虔诚之心,是遵循原生态的自娱性舞蹈。而杨丽萍孔雀舞则是对传统孔雀舞的创新,在保留传统价值的同时追求文化的多样化,创造出独特的舞蹈语言风格,表达出自己对孔雀舞的独特理念,突破了固定思维,使传统文化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并使之推广传播。例如,在《孔雀之冬》中,杨丽萍利用对孔雀的生死之阐述来表达世间生死轮回以及“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哲学理念。
如果说传统孔雀舞彰显的是共性,那么杨丽萍孔雀舞则体现了个性。从传统孔雀舞可以看出傣族孔雀舞中最传统的文化元素,而从杨丽萍孔雀舞中可以看见创新的文化以及一个民族文化的多样性。这两者不可互相取代,而是相辅相成,皆有存在的价值。
从审美价值的层面来谈,传统孔雀舞追求的是形式美,其创造出的动作美不是对客观生活原样的直接反映,而是人们按照一定的艺术规律对生活进行概括、提炼、加工及想象的结果,其舞蹈形象具有直观动态性、典型性及审美性。杨丽萍孔雀舞则是把孔雀的自然美进行艺术加工,创作出舞蹈美与意境美,使孔雀舞变成一种具体可感的、富于乐感的动态艺术,其个性化、现代化的特点是舞蹈的内容美和形式美相结合的产物,能够给予观赏者以视觉上的强烈冲击。
传统孔雀舞的审美价值体现在模仿孔雀事物本身外貌的特点上,孔雀的造型主要是通过服饰来呈现,展现的是一种视觉效果的美感。而杨丽萍孔雀舞则具有深层次的审美价值,不只是对孔雀外貌的模仿更是对孔雀本身灵性、生动地再现,孔雀的形象鲜明而格调空灵,从视觉上能够给人以精神层面的审美体验。
就社会价值层面而言,传统孔雀舞是傣族人民对孔雀的尊敬与崇拜,孔雀代表的是人们的信仰也是其精神寄托,孔雀寄托着人们诸多美好的愿望,象征着人们美好的品德。孔雀开屏寓意着吉祥如意、驱邪除恶,能够为人们带来好运。杨丽萍孔雀舞给观赏者传递着“天人合一”的理念,并且传递出“女性伟大”的思想。杨丽萍孔雀舞的动作语汇多以超越极限的速度让观赏者惊叹,使观赏者产生多维思考,给许多编导带来新的创新启发,给舞蹈界注入了新的血液。传统孔雀舞在社会价值层面是一种象征,象征着一个民族,其社会价值在于记录一个民族,成为了一个富有民族色彩的语汇。恰恰相反,杨丽萍孔雀舞不再是仅仅记录一个民族,更是通过一种独特的舞蹈语言来表达自己所特有的艺术理念。
对传统孔雀舞与杨丽萍孔雀舞异同的系统认识是一个复杂而又漫长的过程。本文通过对二者的对比与分析能够提供一定的思路。笔者对传统孔雀舞与杨丽萍孔雀舞在创新与发展中坚守民族文化之根柢、弘扬民族文化之风彩的行为表示认同,鼓励中国各民族民间舞蹈大小舞种的个性化发展,也祈愿出现更多保留传统的同时又彰显个人风格的舞蹈体系开拓舞蹈市场,进入观众的视野,使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不再仅仅只是一个记录民族的语汇,更是一种通过独特的舞蹈语言来表达自身所特有的艺术理念的艺术形式,在保留本领域艺术共性的同时张扬个性,为中华民族文化增添新的色彩与光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