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对我国当代青年审美观的负面影响

2021-11-14 12:52刘颂雅
声屏世界 2021年13期
关键词:审美观念风气群体

□ 刘颂雅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及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迎合人们休闲娱乐时间碎片化需求的新媒体行业呈爆炸式增长,满足随时随地互动性表达、娱乐与信息需要的各种新媒体APP蓬勃兴起,并被绝大多数网民所接受。据统计,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89亿,我国的网民总体规模已占全球网民的五分之一左右,其中学生群体2.08亿,占比21%,青年群体比学生群体占比更高,总量超过3亿。青年群体中特别是学生群体很多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宅在家里,依靠网络及新媒体APP与外界交往,或通过新媒体APP了解外面的世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新媒体环境无时无刻全方位对年轻人的成长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中对当代青年审美观的负面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不良审美风气的形成原因

新媒体APP平台自身特点。首先,“UGC”时代的到来降低信息发布门槛。新媒体环境使受众的身份转变为用户,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内容生产的活动中来。用户生产内容,即“UGC”,使信息发布的门槛相比过去大大降低,再加上审核机制尚不完善,久而久之,平台呈现的信息质量好坏参半,内容发布者的素质参差不齐,不能得到有效的把控。前段时间,“小红书”APP就刮起了一阵优衣库“童装风”。一些网络红人瞄准优衣库小码童装,将成年人的身材强行塞入儿童款,她们拍图、晒照,妄图借此展现火辣身材,却对崩坏的领口、蹭上化妆品污渍的儿童服装熟视无睹并放回原处。这样的“童装风”审美流行一时,后来平台方做出相应公关处理,删除相关帖子。在原先网络和信息还不发达的年代,即使有公德心缺失和个人素质低下的人想要以异化的审美来博人眼球也并非易事,更何谈刮起一阵不小的风潮。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内容生产的平权化使得内容发布的门槛降低,不良的审美风气有更大的生存空间,也对平台的处理方法提出更高要求。

其次,推送机制加固“信息茧房”。在传播者和受众还保持着单向关系的年代,关于“美”的标准易于得到把控和引导,而当今新媒体平台看似提供了更多发表不同声音的机会,实则因为背后大数据的个人定制与同类推送机制,缩窄了人们的视野。在某种意义上,人们不是被传播主体所操控而是被自己的选择所桎梏。凯斯·桑斯坦在2006年提出的“信息茧房”问题,在新媒体时代只增不减。这一概念不仅适用于信息传播,基于信息碰撞而形成的审美风气也同样适用。以青年用户为主的APP“小红书”为例,当含有“瘦”“八十斤”“减肥”等字眼的帖子被点开后,后台会默认用户对这一话题感兴趣从而源源不断的向其推送类似信息,久而久之,该用户就可能认为“女生人均七八十斤”“好女不过百”等异化的审美风气才是主流审美观。

最后,传媒的商业性特征促成“流量为王”。今年1月15日,曾插足他人恋情的网红“半藏森林”在自己的微博发布了与某大型网络科技公司合作的新代言广告。此条微博一经发出就招来了大批网民的唾骂。因为该网红此前的行为有违主流伦理道德观,而在道德层面有所缺失的人不应该在公众视野里频频出现。然而为什么她还能接到代言,为什么该大型网络科技公司作为全国知名的传媒企业仍然会找她合作代言,从而成为助推审美异化的一大帮凶?归根结底是因为传媒的商业性。这种商业性在网络新媒体时代的体现是“流量为王”,具体表现则是无论性质如何,孰优孰劣,只要满足“引流”的需求,都很可能受到传媒的青睐,纵容审美观上的“歪风邪气”。

当代青年群体特性。首先,对于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强,价值观不稳固,易受煽动和引导。对于青年群体的范围界定不同领域有许多不同标准,本文以16岁为下限、25岁为上限进行划分,到2021年为止,年纪最长的青年群体均在1996年及之后出生。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空前强化,在从善如流的同时伴随而来的更是从恶亦如流,正所谓“学好千日不足,学坏一时有余”。2020年一篇深刻揭露“假名媛”的文章引起了广泛关注,作者花费半个月时间潜入“名媛群”观察参与,将光鲜亮丽的虚假帷幕撕开,将拼单下午茶、租借爱马仕、二手古驰丝袜等滑稽丑态公之于众。这篇文章的写作动机来自一篇粉丝投稿,而投稿中的那名热衷于成为“名媛”的年轻女孩年仅20岁。本应该在大好年华学习奋斗的青少年为什么转而追捧这样扭曲的审美风气?这与当代青年在尚未形成正确稳定的价值观的同时,对新媒体平台上鱼龙混杂的内容有着较高接受度与包容度的情况是分不开的,也就是说,新媒体平台上鱼龙混杂的内容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当代青年的价值观。

其次,普遍焦虑。新媒体平台展现给个人的海量数据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开阔了我们的视野,但因其推送机制放大了“幸存者偏差”,并产生“网红”效应,青年群体的“焦虑”心态成为了普遍现状,具体体现在“容貌焦虑”“身材焦虑”等方方面面,可能使原本用以追求健康美丽的医美、护理转变成整容上瘾、节食抽脂的审美陷阱。

最后,对手机、网络以及各类新媒体APP过度依赖。2011年有一组调查数据显示,当代青年中有54%在初中时期就已经接触或使用网络,24%在小学就已经接触或使用网络,17%在高中时期接触或使用网络。在移动互联网飞速发展十年之后的今天,智能手机已全面普及,当代青年中98%以上在小学阶段就已经接触手机使用互联网了,手机及互联网已越来越多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生活资料。我们随机做了一个抽样调查,大约有60%的青年人不带手机出门或手机断电会出现焦虑情绪,大约有76%的人更愿意在空余时间呆在家里看手机上网,也不愿意走出家门。他们购物、点外卖、刷各式各样的短视频均通过手机完成。当代青年人很多都是独生子女,他们都较强的个性,他们从小就习惯了孤独,不愿意花时间去社交。因此自然而然地对伴随他们成长的手机、互联网以各类新媒体APP形成了严重的依赖。

潜在的消极后果

首先,陷入畸形的审美观念会使青年群体无法对“美”有正确的认识,可能将大量时间耗费在对“美”的畸形追求之中,从而荒废掉学业、工作,甚至使家庭破裂。

其次,审美观念看似只是个人价值观念中微不足道的一部分。然而当它遭到歪曲、被不良风气所侵袭后,它很有可能对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产生负面影响,三观尚未定型的青年遭其荼毒尤甚。

应对措施

优化推送机制,强化平台审核。平台可以有意识地突破“茧房”,虽然以个人兴趣为导向的推送机制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不可能改变,但是可以将个人兴趣和高检索率的关键词作为出发点发散开来,使更多受众可能感兴趣却未受到关注的内容得到推送和传播,从而开阔视野。另外,新媒体平台也要加强审核,对于优质、健康向上的内容给予更多的流量和曝光率,而对于涉及负面信息的内容则要限制流量或督促删改。同时,对于新晋热点和话题,平台要保持高度敏感以便能够适时引导风气,而不是造成处理不及时的结果。

主流媒体有意识地引导审美。主流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旗帜与标杆,在对于审美风气的塑造上也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应该利用这样的权威角色展现青年人充满健康和活力的精神风貌、最自然的青春风采,并有意识地点评社会中存在的过激或不适宜的审美观念,成为引领全社会审美风气的风向标。

重视青少年审美教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已经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其中的“美育”教育经常被人忽视或存在不足,而风气的形成依托的是观念的合力,审美观念又是非常主观的存在,因此,抓好“美育”教育对于社会审美风气起着基础性作用。这里的“美育”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学校美术课堂上的绘画手工等浮于表面的内容,还应该将深入剖析名家名作精神内核的实践以及反映心灵美、精神美的内容纳入教学体系,使审美教育在某种意义上与思想品德教育有共通之处。

结语

审美观念作为心态和思想的一部分对于青年总体的价值观念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而在这个时代,新媒体成为这种改变的一大推手。助长青年群体间的不良审美之风气本不是新媒体平台的本意,然而由于自身特点及各种因素,这俨然成为了一个不得不让人重视的问题,如何完全克服和解决尚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猜你喜欢
审美观念风气群体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技术重构:从《窈窕淑女》重识音乐剧演唱风格与审美观念的“缝合”
风气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风气
风气
风气
论科技英语翻译中的“雅”
“分数的意义”一课教学片断与思考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