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西方歌剧与中国戏曲的异同之处

2021-11-14 11:14
戏剧之家 2021年23期
关键词:女高音中国戏曲声部

张 楠

(世宗大学 韩国 首尔)

一、西方歌剧与中国戏曲产生背景与历史发展的异同

首先,西方歌剧与中国戏曲是在不同地区的文化下发展而来的艺术形式,并且都具有十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时至今日都经久不衰。西方的古希腊戏剧,包括了悲剧与喜剧这两大形式,早在公元前600 年左右就已经出现;古印度梵剧出现在公元元年前后;中国戏曲是在北宋时期约公元12世纪最终成形,这三种戏剧形式被誉为“世界三大古老戏剧”,成为世界文化艺术领域的三大瑰宝。

中西方在文化艺术上有着很大的差异,西方歌剧是在优雅开放的环境中孕育而生的,而中国戏曲是在东方的古典内敛中发展而来的,这些都与历史文化、地理位置、社会形态、民族背景等因素息息相关,也正因为这些不同因素,导致东方人与西方人在审美上存在很大的差异,但无论是西方歌剧还是中国戏曲,都各自蕴含着深厚的历史积淀与文化底蕴,都是将本民族的戏剧艺术与音乐艺术相融合,经过历史的变迁,不断发展、不断改革的文化产物。

其次,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剧种类型诸多,中国的戏曲艺术源远流长,先秦时期就已萌芽;南北朝时期出现了歌舞戏与参军戏这两种形式,前者以音乐为载体并在虚拟的环境中载歌载舞表演民间故事情节,经典的剧目有《大面》、《踏谣娘》,后者则通过诙谐幽默的动作来表演故事,后来演变为宋元时的杂剧;经过汉、唐以歌舞大曲为主的时期后,到宋代逐渐形成了以戏曲为主的审美观,这一时期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由民间歌舞、说唱与滑稽戏三种形式组成。随着历史的推移与发展,现如今已形成300 多个地方剧种,在唱腔与风格上均有所区别,但各地方剧种本质上都有着相同的艺术特征。中国戏曲结合了传统民间歌舞与说唱艺术,有着自身独特的文化背景与民族底蕴,与当时的社会经济和政治情况息息相关。西方歌剧出现晚于中国戏曲,17 世纪前后出现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通过传播,西方歌剧以意大利为中心相继扩散到欧洲各个国家,且各个国家结合本国的艺术特点与民族文化形成了自身的歌剧风格。

再者,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都属于综合性艺术表现形式。西方歌剧与中国戏曲均来自民间,并以剧本为表演基础,歌剧与戏曲进行剧本创作都需要以文学为基础,西方的歌剧舞台绚丽,音乐、舞蹈、布景、乐队等元素相结合,给人视觉上的冲击,中国戏曲从一板一眼、一招一式和独特唱腔中体现出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与耐人寻味的东方韵味。西方歌剧与中国戏曲尽管在艺术形式与历史背景上有很大的差异,但二者均通过音乐的方式记录了当时的社会背景、人文精神、民族文化。

二、西方歌剧与中国戏曲声乐艺术的异同

西方歌剧与中国戏曲在声乐演唱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但基本形式类似,通过声乐演唱的形式表现剧中人物角色的思想感情与内心活动。无论是西方歌剧还是中国戏曲,都通过音乐来抒发情感,将声音作为媒介来传递情感。唐代后期作者段安节所撰写的音乐理论著作《乐府杂录》中提出观点“歌者,乐之声也,故丝不如竹,竹不如肉,迥居诸乐之上”,表明歌唱是一种声音的艺术,丝类不如竹类,竹类不如人声,人的歌唱是最具有魅力和最富有表现力的艺术。中国古代百家争鸣,受不同哲学观的影响也形成了诸多音乐美学观点,这一观点影响至今,高度赞扬了声乐的魅力,认为人的声音最能将情感完美地表现出来,通过声音的传递渲染剧情气氛,也会根据角色的特点来选择对应的声部和音色,以此来体现人物的性格与特征。

西方歌剧的声乐体系强调按照演唱者的音域、音色和演唱方法来划分声部,女高音按音色、音区等的不同分为:花腔女高音、抒情女高音、戏剧女高音。女中音又称为次女高音,声带较女高音更加宽厚,高音浑厚有力,中声区圆润,女中音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都是稀有的声乐“资源”,音色特殊,音域宽广。女低音,在歌剧中并不多见,相比于女中音声部声音更加浑厚,通常扮演成熟女性或老妇人等角色。男高音,音色明亮,声音优美柔和,富于歌唱性,在西方歌剧中男高音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男中音,音质既明亮柔润,又庄重沉着,声音雄壮,既有男高音明亮的质地,又有男低音的沉稳厚重。同时在西方歌剧中男中音的作品极为丰富。男低音,最低沉的嗓音,声音流畅、抒情,在歌剧中通常扮演仆人老人等角色。西方歌剧的声部划分相对来说更加简单直观。

中国戏曲的声部划分主要根据“行当”来进行,与西方歌剧的声部划分截然不同,戏曲以表现人物性格为主,汉剧(俗称“二黄”)中分为十大行当:一末、二净、三生、四旦、五丑、六外、七小、八贴、九夫、十杂,后期在京剧中逐渐简化为四大行当:生、旦、净、丑。生行,扮演男性人物。根据人物年龄和身份的不同,又划分为老生、小生、武生等。旦行,女角色统称,分为正旦、小旦、老旦等。净行,俗称花脸,以勾勒出的脸谱为突出标志,大多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点的男性角色,演唱声音洪亮宽阔,人物性格多样。丑行,喜剧角色,面部化妆用白粉在鼻梁眼窝间勾画小块脸谱,又叫小花脸。

无论是西方歌剧还是中国戏曲,在声乐技法上都重视气息的运用,唐朝《乐府杂录》中曾记录“善歌者,必先调其气。既得其术,即可致遏云响谷之妙也”,善于歌唱的人,一定要首先调节好自己的气息,可见千年前的中国就已经开始研究歌唱,讲究气息是歌唱的动力,调节气息对于歌唱或其他艺术形式都是十分重要的。同样在西方歌剧中也强调气息的重要性,美声唱法为主,混合声区唱法,同样讲究呼吸是发声的动力,是歌唱的基础,强调胸腹式联合呼吸方法,用气息使声音连贯,强调气息对歌唱的重要性与音区的统一,歌唱时将所能用的共鸣腔体都调动起来,演唱时自然运用身体的部分机能。在中国戏曲的发声技巧上,打通上下的声音通道,合理地运用“真嗓”与“假嗓”,例如京剧、昆剧等剧种的小生及除老旦以外的旦角用的是小嗓,即“假嗓”,老旦、老生、武生、净行、丑行等行当在演唱时则使用“真嗓”,在中国戏曲中,小生不等于西方歌剧中的男高音声部,花脸也不等于男低音声部,同样青衣也不能等同于女高音声部,由此可见中国与西方的声部划分具有很大的区别。

三、西方歌剧与中国戏曲中器乐艺术的异同

无论是西方歌剧还是中国戏曲,器乐伴奏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器乐除了起到伴奏作用以外,还承担刻画人物性格、烘托环境气氛、推动剧情发展等作用。西方歌剧是用声乐和器乐表现剧情的戏剧作品,乐队在演出时,不仅为歌唱者伴奏,还演奏独立乐曲,包括序曲、前奏曲、幕间曲等,西方歌剧采用中大型管弦乐队,以弦乐器、木管乐器、铜管乐器和打击乐器为主,乐器多则达上百件,突出气势上的宏伟与直观,能准确地表现出作曲家描绘的大旋律线条。相较于西方歌剧乐队的编制,中国戏曲采用的乐队规模较小,一般采用小型民族管弦乐队,以本民族乐器为主,根据剧本、剧种的不同采用不同的乐器组合,京剧以京胡为主、豫剧以板胡为主、粤剧以粤胡为主,戏曲管弦乐队具有“少而精”的特点,相较西方歌剧管弦乐队的华丽与宏伟,中国戏曲管弦乐队更加精细与细腻,例如用琵琶表现出战马的嘶鸣声,用古筝表现出潺潺的流水声等。戏曲乐队讲究配合、指挥全剧的“唱”“念”“做”“打”,根据不同的情节情绪,结合剧情来渲染气氛,中国戏曲中的器乐艺术更加体现出本民族的特性,其形式也复杂多样,相比西方歌剧器乐更加具有意象性。

四、简述西方歌剧与中国戏曲未来发展趋势

中国戏曲与西方歌剧同作为历史悠久的舞台表演形式,具有很多相似之处。二者都是将音乐作为媒介的戏剧艺术,表现人们的思想情感与当时的生活情景,综合了音乐、戏剧、文学、舞蹈、美术等文艺手段,从发展的角度来说,歌剧和戏曲都是千百年来创作者们为了满足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而将音乐融入戏剧表演的探索。此外,二者在历史进程中都是逐步完善、渐进发展的。西方歌剧经历了从纯粹表演到具备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的过程;而中国戏曲则经过千百年的传承,形成了一种虽不成文但严谨成熟的创作格局。这些相同或者相似之处,是东西方戏剧继续交流、进步的基石。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在新时代背景下,在表演形式、观众需求等方面都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随着全球化的脚步越来越快,中国与西方的文化交流逐渐频繁,世界文化相互融合,人们的审美水平也在不断提升,因此需要创作出更多优秀经典的剧作,与此同时,近年来我国在文化强国的大背景下,提升民族自信与文化自信,大力宣传我国传统文化,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持续扩大。戏曲是我国的国粹,要结合当代的世界文化形式进行比较研究,这也是本文研究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异同的出发点,相信在不失本色的前提下互相借鉴、互相吸收各自的精华,定能创造出更具有表现力的剧作。

猜你喜欢
女高音中国戏曲声部
遥远和她女高音独唱
昭往彰来——《中国戏曲志》编纂出版工作纪实
梅花
——为混声四声部合唱而作
“前海”与当代中国戏曲评论
从心所欲不逾矩——为中国戏曲研究院成立70周年作
长空万里
——为女高音而作
祖国,我是你的一首歌
小学中低段合唱中声部配合的有效教学
合唱的音响效果之我见
中国戏曲为何形成多种声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