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老舍在《四世同堂》中对民族意识缺失的书写

2021-11-14 11:14
戏剧之家 2021年23期
关键词:老太爷民族意识四世同堂

王 静

(烟台大学 山东 烟台 264005)

一、由家及国向外辐射的中国文化

正所谓国之不国何以为家,而我们的国却是不脱离家的国,中国自古以来,“家”为人们提供物质支持和灵魂寄托,充实着我们的心灵,是社会基本的组成细胞。而中国的文化也是由家及国向外辐射的文化,这种文化对内压抑家庭成员,对外排斥其他家族,这就导致了民族意识不强。

梁漱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提到,“中国是伦理本位的社会,而缺乏集体生活是中国人倚重家庭家族之由来。”人都有家庭,但为何中国人的家庭显得尤为重要呢?自古以来,家族制度是保护中华民族的铜墙铁壁,这制度支持力之坚固,恐怕万里长城也比不上。我们几千年来的文化,便是以家族主义为中心,家族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说,家是最基本的社会组成部分,是国人的最终归宿。

老舍的《四世同堂》不局限于表现个人主体与家族之间的利益要害,更是放在大的背景下考察家与国之间的冲突,将主要矛盾集中在“家族意识”与“民族意识”中并将其贯穿始终,通过一系列的历史事件折射出国民在日寇的欺辱下饱受苦难,可以说是对异族统治下灵与肉折磨的痛史的深度剖析。在国破家亡这种情况下,一部分有良知的国民在心灵上受到触动,他们开始拿起手里的武器毅然决然地走上反抗斗争之路,在绝望中发出呐喊;而另一部分人则是事不关己的状态,愚昧无知到极点,当战火的硝烟弥漫到家门口的时候,他们考虑的也只是是否会攻破他们的家门;还有一部分让人憎恨的民族败类,他们利用国家危难大发横财,靠出卖国家和民族利益换取一己私利,走上卖国贼这条不归路。当日寇侵略的战火烧到家门口的时候,是全家人的存亡重要还是民族荣辱更为重要呢?此时北平的老百姓陷入保小家还是保大家的两难境地中。

《四世同堂》中的祁老太爷是这个大家庭的长者,是家族文化角色的典型代表,他可谓汇集了中国传统家族文化所有的精髓,也是安分守己的老北平市民的代表,他饱经沧桑,丰富的阅历使他养成了不争不抢、妥协忍耐的为人处世哲学。在他的观念里面,保守苟且即可自保。当日本侵略者将战火烧到国家领土上来的时候,他也觉得只要不冲进他的家不伤害他的家人,那这件事就与他甚至他的家庭没有关系,在他看来家族是至高无上的,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而他的这种观念更是影响了自己的子孙后代。

祁瑞宣作为一名知识分子,接受过高等文化的洗礼与熏陶。在民族危难之时,他希望自己能够奋勇杀敌驰骋战场,但是他作为祁家长房长孙的这一身份却成为了他的束缚与羁绊。他一方面为国家的不幸遭遇而感到难过,另一方面又要维护一家老小而苟且偷生,最终他陷入忠与孝的两难抉择中。老舍笔下刻画的祁瑞宣这一人物是十分矛盾的,面对着家庭的重担,面对着日本侵略者的残酷统治,他只能以不合作的消极态度来应对。可以说“保家”与“卫国”这两种意识的冲突在祁瑞宣这一人物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此时的祁瑞宣与祁老太爷更像是北平市民的缩影,他们全然忘记了自己作为一个国民应尽的责任与义务,他们只有在自己的小家庭遭到破坏、自己的亲人受到侮辱时,才会萌发家国一体的觉悟,此时的家族意识和民族意识才会产生强烈的认同感。

二、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观念

“在其位,当谋其政”是一种处世之道,意为要尽职尽责地做好自己该做之事。而“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在孔子看来则是不要做僭越自己职责的事,莫做“违礼”之举。而在当下,我们都知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四世同堂》中的人物有一百多个,然而在这众多的人物中,大多数都具有“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亡国奴心态,此处更多表现的是他们事不关己的态度。

祁老太爷亲眼见证了八国联军是如何攻进北京城的,更亲眼目睹了末代皇帝是怎么样退位的。祁老太爷一直信奉的人生追求是全家都能过着不愁吃穿的消停日子,即使遇上兵荒马乱,他也有一套自己的应对措施。最有意思的就是他的家里一直储存着够全家吃三个月的粮食与咸菜。那为什么在这样一个本应卫国的年代里,祁老太爷却表现出一种事不关己的心态呢?在他看来,北平是天底下最值得依赖的大城,无论遇到多大的风浪,总有人出面摆平。因此,即使兵连祸结,硝烟弥漫,只要紧闭大门,再顶上装满石头的大缸,一家人就可以安然无恙、高枕无忧。世界政权局势是他不曾设想的,民族国家于他而言也只是口头上的,在他看来,国破家亡是异常弥远之事,近在眼前的、自己牵肠挂肚的则是他的八十寿宴。

然而祁老太爷也只是当时北平小市民中的一个代表而已,这种事不关己的处世原则在当时那个年代普遍存在。北平小市民的狭隘目光告诉他们“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哪怕他们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也不会想到要主动发声而是选择忍气吞声,他们所设想的是所有人都能和气相处,即使遇到了问题也是不去追究对与错、是与非,而是采用息事宁人的处理方式。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况且如此,在他人身上更是可想而知,他们不愿意为了帮助别人而连累自己,始终都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所以,当诗人钱默吟被日本人抓走以后,祁老太爷虽身为他的朋友,但他选择以漠视的态度对待,只因怕惹火烧身自讨伤害。北平市民无底线的忍让只会徒增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从而导致他们自身受到更多的伤害,而在伤害中他们仍然会继续选择含垢忍辱、低头折节,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三、对自身生活状态的固守

《四世同堂》中钱默吟这个人物有着老舍理想当中的侠义精神。直爽与纯真的性格让他对为人处世十分淡然。作为一名传统意义上的文人,作诗、赏画与品酒,则成为了钱默吟老先生的日常琐事。他如同一个隐士生活在北平的胡同里,向来不关心时下的经济政治。钱默吟自称是“向来不问国家大事的人,因为我不愿谈我所不深懂的事”。所以他的院中满是花草,他寄情于诗画,很少与人交往。每每读到这个人物,总能想到“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的陶渊明,钱默吟先生就好比归隐山林的陶渊明,他沉浸在自己故步自封的世界当中,此时的他根本没有意识到要反抗日寇的残暴统治。而当他被抓到日本监狱惨遭种种酷刑以及他的大儿子被日本侵略者打死,他的太太也跟随儿子离世后,他才意识到自己家破人亡,理想中的世外桃源生活早已经被敌人彻底摧毁,此时的他心中的怒火才被点燃,愤然决然地从小羊圈的隐士生活中脱离出来投身于抗战的伟大斗争当中。可以说我们从诗人钱默吟的身上看到了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希望,而在与之相对立的牛教授身上我们感受到的则更多是失望。牛教授是一位具有精英意识的科学家,在他的眼里科学事业占据着至高无上的地位。他内心孤傲,远离百姓,不屑与他人来往,也不与当时的社会同流合污,对社会不关心,对政治没热情,他只希望在乱世继续进行科学研究而不受打扰,丝毫没有家国观念。他一直沉浸在这样的生活里,并且奢望着能够永远不要走出来。直到枪击遇刺事件发生,让他成为了伪政府教育界的高官。书中写到“牛教授没有出院,但报纸上已经发表了他的谈话:为了中日的亲善以及东亚的和平,他愿意担当起北平的教育责任,只要病好了他一定就职”。最终牛教授没有经受住恐怖的威胁,彻底丧失了民族意识,从而失去了国家民族大义。除此之外还有祁瑞丰,如果说钱默吟诗人沉浸在自己赏花喝茶的世界里,牛教授沉醉于自己的科学事业,那祁瑞丰就是典型的追逐于享乐奢靡的生活。祁瑞丰作为知识分子,接受过高等教育,但他却浑身充满着市井气息,当日本人攻占北平侵略到家门口的时候,他还是在学校工作,照旧吃喝玩乐,仿佛战争只是外面的世界与自己无关,最后在欲望的驱使下成为了不折不扣的汉奸,祁瑞宣曾劝告过他,他还是不听,家里人出事,他也不念亲情还想着与家里人断绝关系,他将前途放在日本侵略者的身上,最终落得在监狱中惨死的下场。从祁瑞丰的身上,看到了人性的泯灭和民族意识的沦丧。

从诗人钱默吟到牛教授再到祁瑞丰,他们对自身生活的固守,使他们没有从一开始就坚守底线,甚至有的人直至最后也没有捍卫民族尊严,没有及时地将个体与民族生存相结合,令人哀其不幸,同时也怒其不争。

四、绝望中应呐喊

曼德拉曾说过,“不要习惯了黑暗就为黑暗辩护,不要为自己的苟且而得意,不要嘲笑那些比自己勇敢热情的人们,我们可以卑微如尘土,不可扭曲如蛆虫。”《四世同堂》描绘的就是一场突如其来,与每个国民都有关的战争,面对这场战争,不同的人采取了不同的态度,在这众多的人物当中,最值得歌颂的还是那些坚守底线,捍卫民族尊严的人。钱仲石先生本着一腔爱国热情与一车日本兵撞下山崖同归于尽;做舞狮的刘师傅则在北平遭受日寇入侵之时,选择上战场杀敌保家卫国;祁瑞全在国破之时更是渴望立刻加入城外作战的军队,宁死也不做亡国奴,凭借着热血和赤子之心,以实际行动去救国……我们都明白,向社会阴暗面发出铁面质问并着手改造是艰难的,除了勇敢与热情,还需要耐得住不为人所理解的寂寞和孤独,和被黑暗打压的苦楚。

老舍笔下的《四世同堂》描写的不仅仅是战争,更是我们过去曾经经历、现在正在面对,甚至将来仍旧无法幸免的各种灾难的象征与缩影,我们生活在这个时代,并且属于这个时代,我们应该坚守如村上春树所说的“以卵击石,在高大坚硬的墙和鸡蛋之间,我永远站在鸡蛋这边”的正义,面对外敌的入侵,我们最不应该缺失的就是民族意识,我们应勇敢无畏地前进,即使身处黑暗,也要信奉光明,这便是对绝望中应呐喊的全部诠释。

猜你喜欢
老太爷民族意识四世同堂
民族意识与乡土认同
TWILIGHT LOVE
Twilight Love
家里的宝
《子夜·第一章》:吴老太爷之我见
20世纪90年代以来“民族意识”问题研究综述
《四世同堂》
三老太爷
中华民族追逐“复兴之路”的历史足迹
左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