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传承》(第二季)中文化记忆的影像表达

2021-11-14 10:49包学敏
电影文学 2021年19期
关键词:悬念传承技艺

包学敏

(1.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北京 100081;2.黑河学院人文传媒学院,黑龙江 黑河 164300)

人文纪录片作为纪实影像中的一种,除了真实客观地记录,也在潜移默化中传达着人生哲理和人文内涵。《传承》(第二季)是由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出品,以反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魅力的人文纪录片。该纪录片一经播出,就受到了广泛关注,平均收视率达0.6%,观众规模超过1.3亿人次,秒拍平台上视频点击量突破800万次,微信平台上的相关文章总阅读量超过100多万,一改以往文化纪录片收视低迷的状况,形成了收视热潮,不仅《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主流媒体对其进行宣传报道,在豆瓣、知乎、微博等社交媒体平台上也屡上热搜、好评不断。

《传承》(第二季)第一次将镜头聚焦于35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讲述传承技艺背后的故事,从“江湖”“绝技”“德行”“师徒”“心传”“流变”“家园”七个主题切入,进一步凸显故事化的叙事手法,着重展示传承人“坚守而不保守,传承也在创新”的生活状态。

一、故事手法的叙事策略:以人传事

(一)突出矛盾 烘托叙事主题

人文纪录片的叙事策略最主要的环节就是故事的讲述,在真实客观地记录传承者的故事中,通过设置悬念和冲突进行编码,并用影像化的语言使观众在解码的过程中深刻体会故事背后的意义。纪录片《传承》(第二季)是以传承人为叙述点,通过故事来烘托主题,这就要建构起关键人物叙事情节的起承转合。例如:第一集《江湖》第一个故事的主角武僧释理亮,他最擅长少林七十二绝技的“水上漂”,曾创下水面疾行125米的纪录。在故事的开始,编导就以悬念“他是否能完成130米的大关”为开端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让观众带着悬念来观看下面的故事内容,在这其中通过矛盾来推动故事的发展。接着纪录片叙述他每天坚持烈日下练功、穿雨衣跑步等情节,一方面展现了人物坚定的毅力,另一方面也烘托了主题“行走江湖,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理想买单”。中间部分叙事出现第一个矛盾冲突,释理亮第一次和第二次的挑战冲刺失败,故事的曲折加剧了观众的担心与紧张感。释理亮反复检查发现是由于木板之间的连接带断裂导致失败,因此决定重新把木板绑一遍,从而在矛盾点中展现主题“矫枉必须过正,这才是行走于江湖的不二法则”。当所有准备就绪,观众以为可以看到预测结果,但释理亮第三次挑战失败,矛盾冲突升级达到高潮,阻力越大,越能引发观众的好奇心,释理亮决定两个月后再次挑战,虽然在纪录片中观众无法知晓他最后的成败,但这种故事化的表现手法,矛盾元素的设置,不仅使悬念持续、吸引受众,也能展现人物坚持不懈的性格,从而烘托主题“闯荡江湖,就是证明自己,之所以不断挑战自身极限,或许就是想在这个需要英雄的年代,还能继续激发自己的雄心,那样做一定是出于追逐梦想,是为底气,永不言败”。

(二)建构悬念 吸引观众兴趣

悬念通常是利用不确定性的情节来吸引观众,使观众在观看纪录片的过程中带着疑问来进行解读。悬念是纪录片故事化手法的叙事方式之一,通过加入悬念,来增强故事叙事的生动性,帮助观众更加深刻地理解叙述主题。悬念主要分为结构性悬念和兴奋性悬念,结构性悬念主要是作为主线贯穿整个纪录片,以此来表现纪录片的主题和内涵,而兴奋性悬念主要是每一主题中的小悬念,通过情节的设置来突出人物形象。在纪录片《传承》(第二季)中主要采用兴奋性悬念进行建构。首先在选题上设置悬念,例如每一集都会以“主题”命名,“江湖”“德行”“心传”这些选题本身就吸引观众想要了解它们背后的故事。其次在内容上设置悬念,让观众带着兴趣去观看纪录片。例如《德行》这一集在讲述“赤水独竹漂”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彭刚的故事,一方面在介绍项目的背景中预设铺垫来设置悬念“历史上居住在赤水河两岸的先民,常常使用一根楠竹作为便捷的交通工具,但今天的常人也要如此行事,并非易事”。另一方面通过徒弟陈磊是否能掌握独竹漂的高难度动作为切入点来设置悬念,引发观众的好奇心,但由于项目的难度陈磊屡次落水,他在放弃与坚持之间的选择,促使彭刚与他的一次谈心,最终在彭刚的劝说下陈磊再次进行学习,在故事的讲述过程中逐渐揭开了悬念。

二、纪实影像的艺术形式:视听融合

(一)声音的灵动之美

声音作为纪录片艺术形式的元素之一,对于表现人物情感、烘托气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德国电影理论家鲁道夫·爱因汉姆从声音与画面呈现空间的比较角度认为“声音产生了一个实际的空间幻觉,而画面实际上是没有这个深度,声音是有着巨大的空间表现力的”。在《传承》(第二季)中,创作团队除了真实客观呈现人物和环境的同期声,还根据每集的主题创作了系列的原创音乐,拓展了纪录片的表现空间。例如在《德行》一集中,在记录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鄂伦春族狩猎文化传承人吴楠打野猪的过程中,一方面创作团队更加注重原生态声音和音乐的融合。猎人们追赶野猪急促的呼吸声、四周猎狗的叫喊声、野猪逃跑的脚步声,三种声音夹杂并融合紧凑的音乐,烘托了紧张的狩猎氛围。另一方面,根据主题的需要,第一天打猎失利后,猎人们总结经验第二天继续启程,背景中使用了鄂伦春族口弦琴弹拨的声音,音色较为浑厚洪亮,以此来展现猎人们重整旗鼓的决心。

不仅如此,《传承》(第二季)还创作了系列原创音乐,使音乐这种细腻而丰富的艺术形式成为创作者和观众之间的沟通桥梁,并大大提升了整部纪录片的原创性。

(二)画面的艺术之美

纪录片虽然以真实性为基础,但一部好的纪录片,其观赏性和艺术性也要同时兼具,而在这其中,画面语言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传承》(第二季)主创团队全程用4K画面来拍摄,北方冬季的白雪皑皑,内蒙古一望无际的大草原,江南水乡的温婉以及古城街巷的繁华,形成了画面的自然美感。《传承》(第二季)《心传》这一集里,在讲述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漓江渔火中,以桂林漓江夜晚的景色缓缓地拉开篇章,夜幕降临,主人公黄七五和渔民们乘上竹筏,点亮渔灯,带上几只鸬鹚,成群结伙在漓江上吆喝,以此引鱼上钩,而创作团队采用不同的景别角度呈现鱼鹰捕鱼。此时江面上,盏盏渔灯,渔歌阵阵,阵阵水花,渔火穿梭如流萤飞舞,映耀着穿梭在水面上的竹筏,与身后的漓江山水共同勾勒出一幅有声有色的中国画。除此之外,创作团队还在其他片段中重点呈现了不同地域景色的自然风光,不仅利用航拍大景别展现了中华大地的锦绣山河,还使用特写延时摄像等技术来刻画传承人的工匠精神,一远一近的切换,一全一特的交叉,使纪录片的视觉画面效果最大化。

(三)语言的哲理之美

《传承》(第二季)分为七集,但每集中的几个小故事确是通过解说词来串联主题,引发观众思考。该片解说词的语言讲究汉语的音乐之美,运用排比、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来烘托主题。例如《心传》一集共有五个故事,每一个故事都会以解说词的形式总结,构成排比点题。新疆维吾尔木卡姆的传承,无须翻译,心意相通,“此种心传,是为痴心”;漓江渔火的传承,是人与动物的传承,相依为命,相望相助,“此种心传,是为知心”;蒙古马鞍不仅是父子间的传承,更是从父辈那里继承了一往无前和闯荡天下的勇气,“此种心传,是为决心”;苗医药是人与自然之间的传承,没有文字记载,全靠心口相传,留给后世难能可贵的经验和方法,“此种心传,全凭诚心”;“竹海飞人”的传承是时代与个人之间的传承,突破自我局限,不断对智力、体力和勇气进行挑战,“此种心传,是为恒心”。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心论点“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历来是中国人的信仰。从心开始、勇猛精进,这是中华文明海纳百川的心传之法”。解说词的使用,不仅揭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之道,也在一定程度上引发观众的深度思考。

三、文化的传承发展:守正创新

(一)守初心 聚焦工匠精神

作为一部人文纪录片,《传承》(第二季)最大的价值在于通过镜头对非遗传承人的技艺与情感进行描摹,一方面摄制组采用4K高清、多机位的拍摄手法记录了传统手艺的制作过程,全景呈现了手艺人的“绝技”,让观众近距离地感受非遗手工的魅力。另一方面聚焦手艺人的平凡生活,讲述感人的背后故事,使观众感受匠人的精益求精、精雕细琢,从而真正体会到“工匠精神”的内涵。《传承》(第二季)的影像书写,不仅诠释工匠精神的精神内核,同时也展现中华文化传承的力量。

在《德行》这一集中,纪录片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斫制技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马岳思弹奏古琴为开场,一是完整地呈现了他斫制古琴中选材、挖槽腹、上漆等关键工序的制作技艺。二是重点聚焦于手艺人的“工匠精神”。随着现代化的技术不断发展,一般的斫制师都买现成的钢弦,但马岳思却按照古法自己制作真丝弦,他仍怀揣着对原材料的敬畏之心,认为真丝弦声音古朴,可以保留琴音的纯粹,这样的讲述方式让观众感受到了马岳思的智慧与专注。在片段的最后,纪录片不仅通过影像特写再次刻画了马岳思打磨古琴的画面,同时利用解说词的配合“马师傅做琴很慢,一年只能做出20张左右的古琴”,展现了斫制师的一丝不苟和严谨专注,从而烘托主题“斫琴其实也与‘拙琴’相通,使拙心,出拙力,发拙愿,如此方能,终有所成”。

(二)重保护 传承意在创新

作为文化传播的载体,纪实影像远不只原生态记录的客观属性,更主要是它通过视听符号的表达所留给观众的思考空间。作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近几年来重点推出的品牌纪录片,《传承》(第二季)并不是简单地通过影像来表达传承的现状,而是通过故事的手法来讲述传统文化的流变与创新。在《流变》一集中,记录了延绳钓捕捞技艺、毛皮滑雪板技艺、蒙古长调民歌、兴化垛田生产技艺和峨眉武术五个技艺,这些传统的技艺在当下技术发展不断变化的今天,面临着传承的困境,纪录片以“变与不变”的主题呈现了传承过程中的守正创新。坚守并不是保守,传承离不开创新。所谓“传承”,并不是原原本本地照搬自古以来的经验,而是在不忘初心中因势而变。

近年来,由于受到流行文化的冲击,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蒙古族长调民歌,渐渐在生活中销声匿迹,如何在现代化的社会中让其继续发扬光大,纪录片《传承》(第二季)《流变》一集中,蒙古族长调民歌省级传承人南吉乐玛的女儿其其格玛给出了答案。纪录片通过两条主线叙事形成交叉蒙太奇来表达主题,一条是以母亲南吉乐玛为视角,记录她在新人婚礼上演唱原汁原味的蒙古长调民族。另一条主线是以女儿其其格玛为视角,讲述她尝试用新的表演形式来展现古老长调的魅力,并通过两人的互动交流介绍了蒙古长调民歌发展的背景及特点。结尾其其格玛将蒙古长调民歌融合现代民族声乐新元素进行演唱,使古老的蒙古族民歌走向了国际的舞台,在新时代中用创新的形式保护与传承蒙古长调民族,从而烘托主题“所谓流变,体现在蒙古长调上,就是与时俱进,融入世界音乐”。

除了蒙古长调的“变与不变”,这一集中还重点呈现了省级非遗项目哈萨克族毛皮滑雪板制作技艺的传承创新。新疆阿勒泰地区冰雪旅游资源丰富,被称为“人类滑雪起源地”。为了能在严寒的自然环境中生存,古老的毛皮滑雪板是住在深山里的牧民冬天必备的交通工具,哈萨克族人冬天就滑着毛皮滑雪板去狩猎,制作毛皮滑雪板也成为一代代传承的技艺。纪录片以哈萨克族的大学生别德力别克为主人公,讲述他回家跟着父亲学习制作毛皮滑雪板参加滑雪比赛的故事。该片正是通过故事来展现情节和表达主题,虽然当下的环境已经改变,但滑雪运动的蓬勃开展,让古老毛皮滑雪板制作技艺重获新生,从生存手段到生存方式的转变,使这项古老技艺创新发展,以此展现“所谓流变,就是随时间而来的智慧”的故事主旨。

四、影像表达的时空维度:文化记忆

(一)展现风俗技艺 激活文化记忆

纪录片以其视听表达的优势,已经成为文化记忆的重要载体。观众在观看纪录片的过程中,通过影像的记录,完成了一次短暂的记忆之旅,在一定程度上唤醒了人们脑海中的文化记忆。纪录片《传承》(第二季)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像符号来延续文化记忆的时间跨度,以展示的生存环境来再现文化记忆的空间维度,通过影像中再现的仪式、技艺、风俗等画面,激活观众的媒介图像,从而实现“传承”的意义。在《德行》一集中,主人公吴楠是黑河市爱辉区新生乡鄂伦春人,也是鄂伦春族狩猎文化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纪录片围绕吴楠冬季上山打野猪的故事来展开,在叙事的过程中,一方面用影像展现了鄂伦春族的文化符号,激活记忆。例如北方冬季的寒冷环境、山神“白那恰”的形象、简易帐篷“撮罗子”等象征物。另一方面用影像将鄂伦春族早期的祭祀仪式、风俗得以再现,唤醒人们脑海中的文化记忆。例如在狩猎前的祭拜山神仪式、狩猎文化风俗等,完成了鄂伦春族文化记忆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对接,从而提炼出主题“德行就是懂得禁忌与放弃”。

(二)创新叙事手法 重构文化记忆

文化记忆的唤醒,需要在纪录片的创新叙事手法上让观众印象深刻。纪录片《传承》(第二季)主要采用主题串联的形式来唤起观众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以此来展现中华民族伟大的优秀文化遗产,弘扬传承人富有永恒魅力和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导演在两年拍摄的时间中,更加注重以“主题”的形式来展示文化记忆,因此纪录片分为“江湖”“绝技”“德行”“师徒”“心传”“流变”“家园”七大主题,重点呈现了鄂伦春族、维吾尔族、鄂温克族、苗族、哈萨克族等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传统技艺、祭祀仪式等,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记忆进行串联,形成主题式阐述,强化纪实魅力,凸显文化神韵。

在《绝技》一集中,通过故事的主题串联形式,重构了文化记忆。例如记录了在寒冷的大兴安岭脚下,鄂温克人吴旭升驯鹿的故事,通过影像画面和解说词再现了鄂温克族与驯鹿“不解之缘”的文化记忆,并展示了鄂温克人驯鹿文化“既尊重驯鹿在野外生存的习性,又能够通过昼伏夜出的生活规律,控制驯鹿早上回到人类的营地”。同时以主人公吴旭升寻找丢失的驯鹿为切入点,讲述他用祖先们传授的经验在茫茫山间一草一木的痕迹判断鹿的行踪,巧妙地将主人公的寻鹿经历与每一个鄂温克族猎民寻鹿的记忆形成了时间维度上的对接,进而阐释了“所谓绝技,就是因缘际会”的命题。

在《江湖》一集讲述堂倌文化时,纪录片通过讲述“鸣堂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路明章的故事,再现了引客、介绍、吆喝、结算、送客等一整套堂倌的鸣堂技艺,并采用一镜到底的手法将“引客、介绍、鸣堂”的精彩部分进行呈现,带给观众不一样的视觉体验。纪录片这种叙事形式,不仅展现了主题“行走于江湖,拼的不全是武功高下,更是人情世故。小小鸣堂,其实大有名堂”。同时也让观众更加关注对于堂倌文化记忆的保护与传承。

《传承》(第二季)作为纪实影像以小切口展现大智慧,从非物质遗产传承人入手,用故事化的叙事策略以人传事、视听融合的形式展现纪实影像、守正创新的理念传承文化的发展、影像表达的时空维度形成文化记忆,不仅展现了中华民族伟大的优秀文化遗产,同时也弘扬了传承人的工匠精神,实现了纪录片的社会功能。

猜你喜欢
悬念传承技艺
非遗技艺绒花的传承与创新
巧在开篇设悬念
治理的技艺:三代王官学新说
普京记者会留下最大悬念
技艺精湛 星光灿烂——来自欧洲的Herrmans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技艺并举 厚积薄发
《我是歌手》的悬念构建与悬念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