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爽,毛 荣
(辽宁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形”是指身体的外部形态,是我们一举手一抬足间的姿态动作及连接。凡是看得见的形态与过程都可以称之为“形”。“形”是形象艺术最基本的特征,也是中国古典舞之美的传达媒介。而古典舞的“形”更具形象化与风格化,在体态上形成了“拧、倾、圆、曲”的曲线美,在气质上形成了“刚健挺拔、含蓄柔韧”的内在气质。
在进行古典舞基本功训练时,要更加注重“形”的塑造。包括身体各个部位单一的形态训练和整体形态配合的训练。单一形态的训练如:兰花指的形态、顺风旗舞姿手臂的形态、肩膀的形态等。只有将单一形态掌握好,才能使身体在整体配合运动时更协调、到位。在做训练组合时,学生往往容易忽视末梢神经的感觉与形态,顾大不顾小,如脚没有绷到脚指尖、胳膊没有达到最长最远的形态等,这都会导致我们做动作时整体形态伸展不到位,没有质感。因此我们一定要注意身体每一个部位的训练,将细节做到极致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整体形态的配合就更为重要了。首先,在训练中,我们所有直立的站姿都需要沉肩、和肋、收腹、提胯、脚往下踩、头往上提。身体每一个部位的形态都要自我控制、协调统一的运动。其次,在把上擦地动作的练习过程中要注意脚与地面的接触关系、蹲与擦地的配合关系等。把上腰部训练要注意腰部与舞姿形态的配合。再次,在做跳跃训练时,要注意起跳后在空中身体的整体形态,包括头的形态、双臂的形态、中段的形态以及脚的形态等。只有每一个形态都做到位,整体动作才会和谐统一,有美感。
当然,在注意“形”的同时,也要兼顾力量的运用,若只有形,没有内在力量注入,就会形成空架子,只有将力量延伸到指尖、脚尖甚至发梢,才能真正体现出“形”的质感。
“神”就是我们常说的精气神,即精神、气质、神韵。任何艺术若没有“神”,就相当于没有灵魂。在舞蹈作品中,我们往往会说人物演绎得活灵活现,其实就是演员抓住了“神”,将神融入动作之中,再加以情感的表达,进而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所刻画的人物特征。
首先,“神”最直接的体现就是从我们的眼神中传达出来。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是传神的工具,眼神的“聚、放、凝、收、合”都是“神”的表现。但眼神并不是指眼球自身的运动,而是受内心支配和心理节奏所表达出的结果,是由“神”的支配所引起的。若双眼无神,再美的动作也会黯然失色。在进行古典舞基本功训练时,要注意眼神的训练,从每一个细小的眼神变化训练“神”的运用。
其次,“神”也体现在身韵的意念、呼吸、气蕴中。身韵的主要艺术特征是对形体动作要求以“神似”为主,将身法与韵律结合,形成了以神韵带动形体的艺术特征。古典舞身韵要求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力与形合,所谓“心、意、气”正是“神韵”的具体化,舞蹈时要发自内心的感受、用意识和呼吸带动身体。在古典舞基本功训练中,切勿认为只是训练身体素质的练习,仅用身体机械的运动,而是要将意念、气息都融入到动作组合中,只有这样才会让动作“活”起来,有呼吸和张弛。不论是基本功训练还是舞蹈剧目的学习,都应将“神”融会贯通,“神”就好比身体中的血液,没有血液身体就会僵死,只有将血液注入到身体的各个角落,才能使身体有血气、有内蕴的运作。一切的动作都是源于“神”的发生和推动,要努力做到形未动,神先领,形已止,神不止。
我国南北朝时期的哲学家范缜在《神灭论》中提出:“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也。”意思是:身体和精神是对立的统一体,精神从属于身体,身体存在就有精神,若人死去,精神也就随之消灭了。可见,形体与精神是统一的,互为依存、不可分割。不管是在进行基本功训练还是舞台表演时,都应该留意形神是否兼备、和谐统一。要做到这一点,可采取两种手段:以形传神和以神领形。以形传神是通过对“形”的塑造来传达出一定的神韵,运用舞蹈姿态造型和运动轨迹来表达出想传递的“神”,是由外在表现内在的方式。另一种是借助“神”来体现所描绘的形象,在把握舞蹈的精神、气质、身韵后,通过内在向外传递精气神,进而更准确、更精细地表现出“形”的韵味。
中国古典舞讲究“形散而神不散”,“形”和“神”是古典舞的基本元素。但“形散”不是完全的松懈,而是表面看上去给人以放松、舒适的形态,实则是要收紧,用“神”来控制表面上的“散”,也就是运用身韵、呼吸、意念等来控制外在身体形态。只有把握了“神”,才能真正实现“形散”与“神不散”的辩证统一,才能使“形”具有生命力。
“情”就是我们常说的情感,是指由于内部和外部事物所引起的喜、怒、哀、乐、爱、憎、惧等心理状态,有亲情、友情、爱情等,它是感性的。舞蹈也需要情感的表达,舞蹈情感来源于生活,是对生活中的人和所发生的事的精炼概括,是表现人物内心的重要手段,在短短几分钟的舞蹈作品中要把人物的心理情感清晰深刻地表达出来,是具有一定难度的,需要编导和演员反复修改与打磨。
“无情便无舞,欲舞先动情”,我们所有的动作都应该由内心情感的带动所引发、再通过面部表情和身体语言传达出去。在古典舞基本功训练中,“情”也是十分重要的。虽然基本功训练是为日后的舞蹈作品表演打下坚实的基础,但若在训练时不带入内心的情感,久而久之便会产生习惯,当真正想带入情感进行表演时就为时已晚了,在舞台上呈现的一点一滴都是日积月累的折射。或许古典舞基本功训练没有过多种类的情感变换,往往是以心中柔美之情为主,但这种基本情绪的训练有助于今后演绎不同情绪的转换。
在训练中常出现的一个问题是:舞蹈刚开始时,学生们情绪都较为饱满,当训练进行到后半部分的时候,由于体力的消耗可能会导致部分学生忘记了情绪的表达,只流于动作的体现。因而我们要更注意情绪的代入与贯穿,将自己全身心的投入到舞蹈之中,情感才能由内而外源源不断的产生,举手投足间尽显情感的表达。
“理”本义为在作坊将山上挖来的璞石加工成美玉,使之成器,有形有款;出自《韩非子·和氏》:“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后引申之义为治理、料理、条理、纹理、道理等义。本文想分析的“理”是舞蹈中的理性。理性一般指人们形成概念、进行判断、分析、综合、比较、推理、计算等方面的能力,指处理问题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和自然进化原则来考虑的态度,考虑问题、处理事情不冲动,不凭感觉做事情。当然,舞蹈是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表演艺术,在此笔者主要分析舞蹈中的理性,“理”是在跳舞时保持思维清晰、能够合理的支配自己的情感与肢体的能力,也是控制自我的能力。
“学舞蹈的人头脑简单、四肢发达”、“舞蹈就是动动身体,又不用动脑子”这样的观点是大错特错的。舞蹈不仅仅是身体的律动,更重要的是要靠我们清晰的思维去支配身体,用我们的头脑思考、创作舞蹈作品,用我们的智慧传承与发展舞蹈。不论是在舞蹈的创作还是训练中,都要有理性思维。例如在古典舞基本功训练中的踢腿动作,就需要我们理性的控制自己的身体,既要保持踢起腿的高度、速度与质感,还要控制主力腿的伸直、反向作用力以及身体中段、手臂的控制。如果没有理性的参与,没有自我的控制,那么我们做的踢腿可能就是歪七扭八、不够规范的。同样在舞蹈表演时,当情绪忽然要转换为另外一种状态时,也需要理性的参与,要马上控制住前一秒的状态,及时调动另一种情绪的出现,如果没有理性的参与,很容易造成“放”的出,“收”不回来的现象。因此不管是舞蹈动作还是情感的表达,都要掌握好“理”的分寸,学会控制和支配自我。
“情”与“理”二者相互包含,相互促进,“情”中有“理”,“理”中含“情”。在舞蹈中,既要将内心的情感完全表达,也要将理性的思维融入其中,也就是做到感性与理性二者的完美结合。只有这样,我们的舞蹈才会收放自如、张弛有度。舞由心生、心中有理、理中有度是我们在日常训练与表演中应时刻铭记的。
“静心”“沉心”“收心”“历心”,这四点的灵感来源于敦煌舞的审美特征。其审美特征主要体现在四个“Jing”字上,“敬畏”的敬、“纯净”的净、“安静”的静、“意境”的境。除了对舞蹈特征的概括,笔者所理解的四个“Jing”的含义是:对待舞蹈要有敬畏之心、舞蹈与思想要纯净、撇去纷扰让自己的心安静下来、努力打造舞蹈所想要营造的意境。结合对古典舞基本功训练的学习,笔者认为在训练与表演的时候既要吸取以上四个“Jing”,还要做到四个“心”,即:“静心”、“沉心”、“收心”、“历心”。
“静心”是指要让自己在做舞蹈动作时的思想集中在此刻,不浮躁、心无旁骛;“沉心”是要沉下心来认真做事,舞蹈亦是如此,只有沉下心去思考和练习,才会有更好的效果和更多的积累;“收心”是指能够控制住自己的意念,收放自如。在跳舞时,我们容易范的错误是放出去收不回来,只有松弛有度、控制自我,才能达到舞蹈所体现出的质感;“历心”是要通过不断的历练来磨练心智,用每一次训练的汗水与坚持来培养自己坚韧、自信的意志品质。
跳舞要走心,再完美的动作如果不加入内心情感,也会显得苍白无力。所以在日复一日的训练中都要做到“静心”“沉心”“收心”“历心”,只有这样,才会在专业道路上走的更长远,在登上舞台的那一刻展现出最好的自己。
世界上每个事物之间都是有联系的,中国古典舞教学法与基本功训练也不例外。古典舞基本功的训练促进古典舞教学法理论的产生,教学法的理论也为古典舞基本功训练起到理论支撑的作用,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依托。要结合理论的指导进行科学系统的训练,在训练中总结规律与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与专业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