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师范大学 音乐与舞蹈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当代中国竹笛的改良运动,从二十世二三十年代开始萌芽,到后来1949 年建国后至二十一世纪初期,本文主要是对这一时期的改良运动做文献综述(1949-2000)。
竹笛的改良成为中国竹笛艺术发展历史中最热门的学术话题之一。主管民族器乐发展工作的文化部自1954 年起,曾多次召开民族乐器改良的专题研讨会,对建国以来竹笛改良所取得的成绩、面临的问题、未来改革的方向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总结。在国家主管部门的鼓励下,以中国民族管弦乐协会等协会,高等院校,演奏团体的诸多专业人士纷纷投身于竹笛制作与改良的运动。在这样的改革背景下,竹笛改良成果持续涌现,百花齐放。如南京艺术学院蔡敬民教授的加键新竹笛、原浙江音乐家协会主席赵松庭先生的排笛、沈阳音乐学院周波教授的调频竹笛等,这些产品不但注入改良者的最新设计理念,而且见证了中国竹笛改良运动中老一代、中年和青年三代人的改良历程。回顾半个多世纪以来的中国竹笛改良运动,出产了大量形形色色的竹笛,但是大量的演奏家、专业演奏员以及业余爱好者还是以六孔的传统竹笛为主要的演奏和学习的对象,竹笛的改良并没有发展出得到大家都认可的竹笛产品。反观二胡的改良,是十分的成功,2019 年CCTV 民族器乐大赛二胡已经越来越靠近小提琴,虽然二胡是两根弦但是已经不亚于四根弦的小提琴。为什么竹笛的改革“止步不前”?下面笔者从竹笛改良的历史时间发展顺序一一介绍。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赵松庭先生率先尝试设计出排笛,即将不同调性的笛子依据演奏者的需求或乐曲的要求,将笛子的低头位置去掉后,用线将多支笛子捆绑在一起,使笛子转调更加容易,最多可以绑两到三支,其特点:(1)笛子的音域从一支的两个八度多一点增加到三个八度以上,因为两支或三支笛子的捆绑,调性选择更加灵活多变,所以对音域的把控余地特别灵活,从而提高了笛子的表现力和转调的丰富性。(2)由于笛子大小、粗细的不同对音色很难达到统一,不同调性的笛子音色也有所差别,所以吹奏过程中更换笛子会产生强烈的音色冲突。当多支笛子捆绑在一起吹奏时,低音、中音、高音的笛子,它们不一样的音色极大丰富了表现的内容,音乐自身的表现力也有了很大的提升。(3)有过乐队经历、伴奏经验的人常常会在吹奏中因更换笛子而烦恼。将笛子用完再拿起另一支转调的笛子并放在吹奏位置上,再熟悉的人也需要几秒钟或更多的时间,在舞台演奏过程中,许多演奏者常常因为乐曲的需要,更换竹笛演奏时间短、任务重,在这个过程中就会造成演奏者紧张的心理状态,导致演奏的表现大打折扣。因为许多作曲家并不是竹笛专业出身,在创作时更多的是在表达音乐的意境和美感,有时会忽略了笛子的音域问题,所以创作出的乐曲,需要大量的换笛演奏,这也是无法避免的,所以排笛演奏形态的变换,简化了更换笛子的过程,使表演者在短时间内迅速更换笛子成为现实,演奏时更加流畅。(4)因为排笛还是以竹笛六个指孔的原有形态存在,运指的手指顺序也没有发生改变,只是由原本的一支竹笛变为多支竹笛,并没有使原有的竹笛形制发生根本的变化,在技术方面的训练也不需要专门再进行训练,竹笛训练教材的编辑工作也无需发生改变,从这些角度看,排笛的推广与使用拥有很强的优势。
但是,排笛的产生,又带来一些新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调性变换的过程并不是十分自由,音准问题是大问题。随着民乐与国际接轨,演奏外国乐曲或是新创作的曲目是必不可少的,很多作品还是在西方十二律的基础上创作的,所以常常在音乐旋律中出现大量的半音阶或是旋律半音上下行,这时排笛就难以满足演奏的需求。(2)音色的变换衔接突兀,因为排笛在更换绑在一起的笛子的过程中,很多时候会从低沉浑厚的曲笛突然更换为清脆明亮的小梆笛,音色的前后不统一,给观众一种很突兀的感觉,如果不是作曲家在创作中刻意为之,常常是影响整个乐队音色统一的大问题。(3)对持笛方法的影响。如果一首乐曲需要两或三根管径较粗的笛子进行捆绑演奏,演奏者虎口位置持笛就会过分限制,从而影响吹奏。甚至,虎口位置无法容纳排笛,更加无法持笛去吹奏。(4)单管乐器的形态丧失。排笛多管的形态,笛子的单管结构丧失,改变了笛子作为单管乐器的主要特征。因此排笛改革,虽然保持了六孔笛演奏法,减少了更换笛子所用的时间,但音域、音色丧失了连贯,更换吹孔的问题依旧存在。特别是多次频繁地更换吹孔,造成吹奏中的新累赘,这又无疑加大了破坏音乐旋律性、流畅性的可能,所以说局限性还存在,但为以后笛子的改革提供了新思路。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加键新竹笛由南京艺术学院蔡敬民教授在其早期未成功的十孔笛改革的基础上研制成功。在保留传统笛子六个孔的基础上,增加一些按键,改良笛键基本运用阿巴托式。特点是基本保存了传统六孔笛的指法以及传统演奏技巧,音色与传统笛大致相同。音域方面增加上方纯五度,下方小三度,曾试行C 调、F 调两种制式。但是形制很复杂,制作成本高,音准方面还有很大的问题,并且与西洋长笛十分类似,失去中国竹笛原本的面貌。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无锡张志锐试制“中国长笛”,采用梆笛作高音基础,曲笛作低音基础,两管相连,音域}i-f},笛键结构属于波姆式。特点是拓宽了六个孔笛子的音域,十二个调随意转换,保留了传统演奏法。因为按键都是关闭的,不能吹奏具有很强民族风格的乐曲,传统六孔笛子中的技巧(滑音、跺音)都无法表现。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上海的刘正国教授改良的九孔龠。将传统竹笛的六个指孔拓展为九个指孔,可以演奏十二平均律,调性变换自由,在不改变六孔笛持笛方式的同时,增加竹笛下把位小拇指孔,下把位由原来的三孔变为四孔,上把位增加小拇指孔、拇指孔,上把位由原来的三孔变为五孔,刘教授的九孔笛使转调在同一支竹笛上变为可能,但增加了手指适应的困难,使手指负担加重,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进行专门的手指训练。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期,出现许多制作竹笛的师傅,在材料上进行改革,抛开传统白竹(苦竹)、紫竹和花斑竹等传统制笛材料,改用红木、檀香木、合成材料来制作竹笛,由于木制的笛子内径都是将木材重新合成的,所以比天然竹子的内径更加圆润,通透,所以发音、音准等方面要比竹材制作的有优势,特别难得的是,红木材质的笛子在环境温度变化、气温忽高忽低的天气里,红木材质相对稳定,受到天气变换带来的音准、音色等问题影响很小,因此可以更好的适应在全国各地气温不同、随时变化的条件下进行使用,竹笛常发生的开裂现象的发生率也大大降低。所以说,红木材质的笛子对于中国竹笛改革方面是一项里程碑的成果。但是,其他材料制作的笛子始终无法跟竹材制作的笛子在音色上像媲美,还是有一定的差距,而且,因为有些材料过重,无法在吹奏时完全震动,所以在后来还是没有能代替竹笛。
以上介绍的几种改良竹笛是在建国后竹笛改良历史上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作品,此外还有:屠式璠、屠式攒制作的丁式键笛、尹维鹤制作的双音笛等。
综上所述,中国竹笛的改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首先,竹笛的改革,不能完全依靠竹笛制作者、竹笛演奏家等,还需要大量的科学物理学的学者和专家,如同济大学声学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赵松龄教授与赵松庭合作完成的《横笛计算频率及其应用》便是其中最具典型意义的案例。赵松庭先生只是竹笛演奏家,所有制笛改良竹笛的方法都是自己的实践得来的,并没有大量数据与理论的支撑,但是他的弟弟赵松龄先生是著名的物理学家,通过跟赵松庭先生的探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完成了《横笛计算频率及其应用》这本著作,这本书时至今日都是制笛师傅制作竹笛时的参考。
其次,制作竹笛的材料竹子是天然材料,它会跟据气温的变化,空气中湿度的变化等一些因素,改变竹笛的灵敏度、音准等方面,所以经常会发生南方制笛师傅,做出来的笛子,音准、音程关系,包括音色都很规整,但是卖到北方后,音准也出现了问题,音程关系也有了偏差,常常还因此产生误会。还有比如好多人认为竹笛频率为442 赫兹才是准确的,是因为在民族管弦乐队中调音,竹笛的频率是442 赫兹,但是这个442 赫兹是有前提的,就是要在温度24 摄氏度至26摄氏度的室内,频率才是442 赫兹,同样一支笛子,在24摄氏度至26 摄氏度的室内是442 赫兹,但是拿到零下摄氏度的室外频率到430 赫兹也是有可能的,所以,我们还需要对乐器适应温度与湿度的问题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对竹笛进行科学的改良。
最后,六孔竹笛到今天为止还是笛子演奏、教学、学术研究的主力军,但是对于乐器的改良还是不断地在进行尝试,希望竹笛更加完善,更加科学。笔者认为只有通过这样的不懈努力,当代竹笛艺术才能迎来更加光辉灿烂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