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长生殿》和《李尔王》中对比中外戏剧作品的审美与表达

2021-11-14 07:38管锦玉
戏剧之家 2021年34期
关键词:长生殿唐明皇李尔王

管锦玉

(赣南师范大学 江西 赣州 341000)

《长生殿》是清代初期剧作家洪昇创作的一部戏曲(传奇)作品,作品的主要内容讲述唐明皇李隆基和杨玉环在长生殿盟誓互诉衷肠,马嵬坡兵变,唐明皇迫不得已赐死杨贵妃。而平定兵变,收复天下后,唐明皇日夜思念杨贵妃,想尽各种办法找寻杨贵妃的灵魂踪迹,杨贵妃也在天上思念唐明皇,两人对彼此的爱恋感动了织女。织女帮助两人在月宫中相见。作品的后半段是根据一些传说和野史进行艺术创作的,两人在月宫中团圆主要体现了剧作追求完美、圆满的审美追求。本文以中国传统戏曲作品《长生殿》和西方古典戏剧《李尔王》为例,对比分析中外戏剧作品的审美与表达。

一、中外古典戏剧作品人物立体度不同

中国古典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戏曲文化深受儒家思想、民俗文化乃至宗教文化的影响,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取向和精神追求。非常值得注意的是,在大体量的古典戏曲中(包含元杂剧、明清传奇、清代京剧及一些地方剧种)剧作题材都有大量的历史故事。和西方戏剧多取材于神话截然不同,中国传统戏曲多演绎一些历史故事,取材于史实再经过文学艺术加工,传达儒家思想,注重伦理道德教化。戏曲创作者将中国传统的伦理精神寄予作品,以道德为本位,把道德政治化,政治道德化,相互转化、加强。在《长生殿》中,杨国忠、安禄山的形象和郭子仪的形象形成强烈的对比。很明显,《长生殿》歌颂国家忠义之士,强调国家大义,将“忠”“义”贯穿整部剧作,即使在唐明皇和杨贵妃爱情故事线十分明晰的情况下,忠义色彩也十分强烈。虽然《长生殿》巨大的戏剧冲突本质上是悲剧性的,即使平定了叛军重返都城,但不可否认的是国家日渐衰微,百姓已然经历战乱之苦,杨贵妃香消玉殒。然而,这样强烈的戏剧冲突的结果居然是大圆满,唐明皇和杨贵妃在月宫中团圆了。西方戏剧作品虽取材于神话传说,但是作品呈现出来十分接近真实世界,崇尚自由与爱,擅长表达对贵族统治阶级的不满,人文气息浓烈。与中国传统戏曲相比较,其教化色彩是比较弱的。西方古典戏剧以激烈的矛盾冲突为主要特点,在审美特性上突出故事的“真”,场景真实,故事真实,时间地点人物一致。西方古典戏剧的类别划分较清晰,和中国式“喜中有悲,悲喜交加”大有不同,且在人物的塑造上,《长生殿》中的人物形象都较为单一,每个人都代表不同的形象:多情、智慧、忠义、勇敢……西方戏剧中的人物都是比较立体多面的,人本身就是矛盾的结合体,故事的矛盾、人物与人物之间的矛盾、人物本身性格的矛盾交织在一起,呈现出非常深刻且具有现实意义的作品。它对于人们的启发更多的是“留白式”的,正所谓,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二、《长生殿》的结局呈现写意化

中国传统戏曲作品题材虽然多来自于历史演义故事,有史可依。但是故事的矛盾冲突、反转、结局都呈现出写意化和强调“天人合一”的趋势。《长生殿》的前半部分是依据史实来写杨玉环应召入宫,李隆基对她百般宠爱,几番离合后在长生殿立下山盟海誓,两人的爱情生活穷奢极欲。唐明皇终日享乐直接导致安禄山叛变,王朝几乎覆灭,马嵬坡兵变,唐明皇被迫赐死杨贵妃后,平息兵变,最终击败叛军,重返长安。故事写到这里,作者就开始借上天之意推动故事走向大团圆结局了。唐明皇四处寻觅贵妃的灵魂,两人的爱情感动了织女,最终阴阳两隔的唐明皇和杨贵妃在月宫中团圆了。作品后半部分极具中国古典美学尽“善”尽“美”的精神追求,尽管两人的宫廷爱情生活十分荒淫,甚至导致王朝几乎覆灭,但是剧作仍然遵循“圆满”的价值追求,放大了两人对对方的思念之情,甚至让神仙动容,何况是凡人们呢?两人感动天地的爱情,使读者的尽善之心得到了极大满足,从而相信人世间存在这样令人感动的爱情。和中国传统美学审美取向背道而驰的西方传统美学则追求“善”“真”高度统一。剧作内容容量很大的西方悲剧和中国式的“大团圆”结局形成强烈对比。

三、《李尔王》悲剧结局唤醒观众对“美”的追求

西方的戏剧是以悲剧为代表的,在剧中,正义斗争在一定条件下不可避免地遭受挫折或失败,美好理想破灭。剧作者将美好事物赋予毁灭的肃杀之美,让人们能够在现实生活中得以反思。虽然戏剧作品中充满遗憾但促进人们思考,对现实生活具有教育作用。以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奥赛罗》《哈姆雷特》《麦克白》《李尔王》为代表的西方悲剧故事均取材于欧洲的历史传说,表现理想的人文主义和现实社会黑恶势力的冲突。《李尔王》以古代大不列颠传说为题材,讲述了国王李尔王年岁已高,召集三个女儿想要把国土一分为三,分封之前李尔王询问三个女儿,谁是最爱他的那个。大女儿高纳里尔和二女儿里根用尽好话哄骗李尔王,表达自己对父亲的爱,而小女儿考迪丽娅却实话实说,自己对父亲的爱一分不多一分不少。国王听到后十分生气,将国土都给了大女儿和二女儿,小女儿远嫁异国。两个女儿得到国土后不断削弱李尔王的权力,老国王经受不了这样的打击,日渐消沉。小女儿听说父亲的悲惨遭遇,出军讨伐两个姐姐。经过一系列的战争和冲突,高纳里尔和里根相继死去,考迪丽娅被缢死,李尔王最终被解救,但不愿面对这样的悲惨结局,伤心欲绝,离开人世。《李尔王》是富有传奇色彩的一部悲剧作品,强烈的戏剧冲突,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最终以悲剧作结,所有人几乎都死了。在悲剧中,人的意志是渺小的,戏剧中的人物都是美好和丑陋的化身。大女儿和二女儿之前对父亲谄媚,得到国土后背叛父亲,为了得到爱德蒙的爱情而相互残杀,最后也承受了无尽的痛苦。小女儿真实、善良、正义,是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但是却因为自身的善得到的痛苦也不比坏人的痛苦少。真诚的爱、觉醒的人性、痛苦的关系交织在剧作中,让人感觉非常真实。莎士比亚笔下的李尔王刚开始因为小女儿的坦诚挑战了自己绝对的权威和对她的期待而不悦。在遭遇了两个女儿的忤逆之后,老国王境遇的转变也改变了他的价值观。绝对的权威受到了挑战,内心世界受到强大冲击,一直以来他所建构的自以为完美的国家和家庭瞬间崩塌。李尔王的内心发生改变,他开始发现权力对自我意识的蒙蔽,看清利益世界的虚伪。但是莎士比亚却没有就此停止,当李尔王的生命意识转换得更加清晰的时候,代表着真诚、坦荡的爱的小女儿考迪丽娅却死了。觉醒也挽救不了痛苦悲惨的结局,剧作强调悲惨结局的现实普世性,让人们认识到美好事物终究要面对解体,真实体现了生命世事的无常。剧作者用这样的大悲来唤醒人们对“美”与“丑”“真诚”和“虚伪”的思考,善恶在任何事物上的交织让人物更加立体、饱满,强调“美”“真”相统一。

对比之下,中国古典戏曲《长生殿》就将故事美化了,着重体现两人感动天地的爱情。反面人物叛国之臣安禄山、专权误国的杨国忠和正面人物乐工雷海青、平定天下的郭子仪等人物的形象都色彩单一,正反面冲突剧烈,强调作品的教化功能,表达中国古典美学的审美追求“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和尽如人意的大团圆结局。为了达到这样的结局,中国的剧作家擅长用各种各样的方法,请老天爷帮忙、在想象中完成愿望、寄希望于神话或传说,让人们读到最后还能满足大团圆的美好心理期许。或许真的是因为现实生活不尽如人意,在戏曲中作者想尽一切办法来满足读者对现实世界的美好愿望。这有些类似于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说的“梦是被压抑的无意识欲望在想象中完成”,好人只是好人,坏人只是坏人,真诚永恒的爱是存在的,冤假错案定能平反,奸诈阴险的坏人下场一定很惨。

由此可见,东西方传统戏剧在价值取向、审美标准、精神追求上完全不同。西方的悲剧是彻头彻尾的“一悲到底”,中国古典戏曲更加崇尚“天人合一”,追求圆满的世俗心理。《长生殿》这部剧作体现了中国古典美学的普遍追求,故事的背后体现的是作者、观众乃至作品背后整个时代的心理追求和审美取向。《长生殿》的走向逐渐写意化也是非常具有中国古典美学特性的。或许正是因为受中国儒家思想文化的深远影响,中国人在历经现实的各种磨难之后仍然心怀美好期盼,用乐观豁达、一定能够苦尽甘来的心态面对真实世界的各种不尽如人意。这种没那么“真实”的对完美的追求在几百年后的今天也依旧深藏于中国人心中。现代的影视艺术作品仍然呈现了这种追求。各类家庭题材电视剧如《小欢喜》《都挺好》等都是大圆圆结局,在人生的重要时刻,我们总是祈愿“有情人终成眷属”“百年好合”“风雨之后一定能见彩虹”,我们由衷相信这种关于“美”的祝福,这何尝不是艺术回归于生活的体现。

猜你喜欢
长生殿唐明皇李尔王
《李尔王》汉译的序跋研究
“适宜君王的风度”:论《李尔王》中的新旧君主
《李尔王》
长恨歌
离开李尔王的荒野
张九龄智谏唐明皇
月夜偷曲
祭拜戏祖唐明皇之祭文简释
月夜偷曲
锦袜易生尘 何处觅长生——《长生殿》中“看袜”情节的文化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