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远庭
摘要:高年级小学数学教学体系中图形面积占据其中的重要位置,所涉及的知识点也非常广泛。可是由于各种教学因素的影响,学生总是容易出现反复出错的情况,这对高年级小学数学课程的顺利开展以及对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都产生一定的制约性。本文从小学高年级图形的面积教学入手,简要分析数学活动经验生成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高年级;图形面积;数学活动经验;生成策略
小学数学作为教学体系中的核心学科,对学生感知能力、计算能力、抽象思维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都有着积极作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该突出学生教学的主体性,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与空间,使每位学生通过参与教学活动来从“做”中、“找”中、“思”中、“悟”中不断探索、创新,进而让学生们知道如何通过教学活动来掌握和生成相应的教学经验。
一、在“做”中生成
高年级数学知识的思维性、逻辑性、抽象性更强,特别是图形面积方面的教学内容对小学生而言其难度更大。在实际数学教学过程中,利用更直观、更具体、更生动形象的教学方式可以有效提升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点的理解与认知。为降低学生的挫败感,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数学教师可以采用如“做”游戏、“做”实验等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升数学知识和数学课堂的趣味性,最终在“做”中生成数学活动经验。
例如,在学习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多边形的面积》中梯形的面积时,为使小学生更深入的了解不同形状多边形面积间的关系,数学教师可以组织同学们通过做游戏的形式来学习梯形的面积。可以先让同学们用剪纸的形式做出两个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梯形,然后再将一个梯形颠倒后拼接起来。此时同学们可发现,两个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梯形可拼接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底长为梯形的上底和下底之和,高为原梯形的高,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積=底x高,可推出其中一个梯形的面积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从而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通过让学生自己参与动手操作拼图形的数学活动,不但可以营造一个轻松自由的课堂氛围,而且还能够让同学们在“做”中生成数学活动经验。教师要特别注重让学生参与到“做数学”的全过程中,通过体验创造、探索发现来增强学生思维方式、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的培养和提升。
二、在“找”中生成
小学数学知识的学习和数学经验存在紧密的联系,数学作为应用实践非常强的学科,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会从生活观察中寻找培养其自身对数学知识点的理性认知。在新课改背景下,对课堂教学又增加了几项新标准,其中就包含对学生数学基础活动经验与基本思想的培养。因此在学习图形面积的计算时同样可以从生活实践中寻找答案,帮助同学们在学习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同时,可以做到学以致用,进而提升学生对数学知识体系全面的认知。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数学学科的魅力,引导学生们在“找”中生成数学活动经验,这对数学学习是非常有帮助的。
例如,在学习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圆》时,在同学们掌握了相关圆的面积计算后,可以根据生活中的实践来提出探究性问题,如,“同学们,谁知道如何用一根绳子测量出操场上最粗的那棵树树干的横截面积?”此时,可以组织大家一同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先用绳子测量一下树干的周长,再利用所学的圆的周长:C=2πr,计算出圆的半径r,再根据圆的面积公式S=πr²计算出树干的横截面面积。通过从生活中寻找、挖掘数学实践,鼓励同学们用自己所学的知识点来解决实际问题。同时也可以利用对生活化的探究分享,使学生对数学知识点更好的理解和消化,尽可能的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出错率,进而提升对图形面积计算的应用和理解[1]。
三、在“思”中生成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反思中提升自己的数学经验,针对学生这个特殊群体来说,数学经验的生成具有多样性特点。但仅知道问题的表象不能对数学知识有更深入的掌握,因此学生应该对数学知识点有本质的了解,才能真正学好数学知识。数学教师在教学课堂上,也要让学生们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总的来说,即便看似小学数学教材中相关图形面积的计算内容比较多,可它们之间都存在一定的共性,思维上能够产生一定的衔接,深入挖掘其中的数学规律是极其有必要的。所以,教师要组织学生们做一些思维训练活动,可以通过学生的自我反思以及和同学们的积极交流来提升自己的数学经验。使学生在思考中不断总结经验,在“思”中生成数学活动经验,进而提升数学学习的效率。
例如,在学习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多边形的面积》中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时,解答“面积相同的两个平行四边形能够拼接成一个新的平行四边形”这个题目时,学生们极易将“形状”和“面积”的概念记混淆。因此,数学教师可以在黑板上先画出两个面积和形状都相同的平行四边形,再画出两个面积相同但形状不同的平行四边形,引导同学们探究谈论其中存在什么规律。最后结合大家所讨论的结果让学生们了解到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大小是指其平面的大小,不受形状的限制,进而培养同学们养成反思与总结的良好学习习惯。这不但有利于数学知识点的快速消化记忆,而且还能够在思考、反思中生成良好的学习经验[2]。
四、在“悟”中生成
新课改指出,教师应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为基础开展教学,引导同学们养成合作交流、主动探索、总结感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学生们掌握和理解数学基础知识以及相关数学学习技能,学会运用和体会数学计算方法和数学思维,进而获取更多数学活动经验的感悟。在实际学习平面图形面积时一部分学生在学习时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来记忆图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没有深入掌握和理解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所以,数学教师应重视对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的讲解,使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总结推导出相应的计算公式。
例如,在学习三角形面积时,如教师直接把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S=ah÷2告诉给学生,虽然节约了公式的推导时间,可是学生们很难真正的消化吸收。所以,教师应该在实际教学中引导学生利用活动教具进行演示观察,如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底就是平行四边形的底,高即为平行四边形的高。所以学生们可以感悟出三角形的面积就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利用潜移默化的引导,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图形间的关系,进而通过在“悟”中生成数学活动经验,对解题思维进行拓展训练,提高其解题效率[3]。
结束语:
数学图形的面积教学是一项长期教导的过程,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对教学方法实时优化创新,帮助同学们解决平面图形面积计算中存在的易错、易混问题。通过“做”“找”“思”“悟”来提升高年级小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的生成,进而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楠.小学数学教学中基本活动经验积累策略研究[J].小学生(中旬刊),2021(8):8.
[2]吴启要.小学数学平面图形面积的教学探讨[J].华夏教师,2020(18):66.
[3]沈洁.优化教学策略提高小学数学图形面积的教学质量[J].教育界(基础教育),2019(8):7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