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磊
摘要:美术是运用传统与现代媒材及技术将感受、想象、思想和情感转化为视觉形象,以满足人的精神和物质生活需求的艺术活动。而这一切的基础是审美能力的高低。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是值得探究的。
关键词:课堂;培养;审美能力
中国美术教育起源于近代,以培养专门的工程绘图人才而设立,为此很长时间被称为“图画课”。随着时代的变革,“图画课”变成了美术课,课程重心从关注技能到关注学科知识,再到现在的关注人的素养,这是美术顺应时代更加人文的变革。在美术课中,学生的审美情趣往往影响着学生对美术的感受、想象和表达,如何帮助学生建立审美观念、培养审美能力是核心素养下美术课堂急待解决的问题。
一、培养学生建立多元化的美术观念
1、理解美术作品蕴含的文化、历史内涵
美术从来不是单独存在的艺术,它的诞生和风格离不开其所处的时代的文化氛围和历史进程,艺术家成长的过程接受到的社会文化熏陶直接会影响其艺术创作,因此在“欣赏.评述”教学内容时,不能只向学生介绍美术作品本身的构图、色彩等内容,而是要结合其创作背景进行层层分析。如欣赏罗丹的雕塑作品《加莱义民》时,必须让学生了解英法百年战争,依托大时代剖析出作品的文化内涵,才能让学生感受到加莱城被困,全城饥荒中,六个最高贵的市民代表,以自己的牺牲换取全城人生命的悲壮。在欣赏《簪花仕女图》时,如果不结合唐代的经济与文化,是无法理解那个时代的审美的。
培养学生在看到艺术作品时养成宏观的欣赏习惯,结合历史、文化背景的赏析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手段。
2、多维度比较、欣赏,增加审美的宽度
美的表现是多元化的,不同国家、不同流派、不同年代都会形成不同风格的艺术作品,如何在课堂中帮助学生去认识和理解这些作品的特点,也是欣赏.评述课中的一个难点。如在《艺术的多元化》一课中,对作品可以进行多维度的对比欣赏:同一时代,不同国家的作品比较;同一国家不同流派的作品比较;同一内容,不同美术形式的比较等等。通过多维度的比较、欣赏,学生可以了解到不同美术作品各自的魅力与特点,认识到艺术的多元化是必然的,尊重不同风格艺术品的存在价值,要以开放的眼光去欣赏美术作品。
二、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美,提升对生活的关注与热爱
艺术源自生活而高于生活,引导学生去发现和感受来自生活的美,是美育的重要意义。在美术课中几乎所有的“设计.应用”领域课程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素材,如《宣传品的设计》一课教学中,在导入部分向学生展示请柬、海报、签到册等宣传品时,学生犹如被打开一扇大门,发现类似的宣传品就在生活里随处可见。当他们重新审视这些生活常见宣传品时,就会发现其中设计的美。也感受到生活中应被关注的美是那样多,从而带动学生更加关注生活,并愿意以美术形式美化生活。
三、引入德育教育,引导学生产生正确的审美情趣
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很多西方美术作品中,常会出现裸露的形象,如《春》、《大卫》等。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开始了性蒙动,对异性产生了好奇,如果缺乏引导,很容易无法区分艺术与色情。当教材中出现这些作品时,教师应该正面回应学生,从文化和艺术角度分析作品,提高学生对美与丑的辨别能力,让学生不再偷偷打量,而是正大光明的去欣赏艺术作品,从中汲取营养,感受作品艺术价值。
四、鼓励学生运用美术知识表达情感
在美术课中要鼓励学生用美术语言去表达情感。欣赏美、感受美、创造美和表达美是美育的过程,学生对内心情感有表达欲望时,无论是用绘画、雕塑等美术形式还是用语言分析作品、表达创作思路,都是一个好的开始。这种表达本身就是美术与情感的交融,是一种综合的知识运用,也是以美术的眼光探索世界的一种尝试。
如在《布置理想的家居》一课中,学生通过欣赏各种风格的家居布置,再对比自己的家中的居室布置,内心就会产生很多的构想。这些构想是存于脑海的想象,要展现出来难度很大,有的学生能够运用绘画表现,更多的学生却无法做到完美展现。这时,可以降低标准,让学生画出大的设计图,并以文字的方式做注解。绘画技巧固然重要,用美术语言表达情感同样重要。在这样的表达里,学生可以用美术知识展现自己的情感和态度,也可以在美术领域内与人交流产生共鸣,这种表达是审美的升华。
罗丹说过:“美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乏美,而是缺乏美的发现。”席勒也说过:“从美的事物中找到美,这是就审美教育的任务。”美术教育核心素養中的审美情趣,是可以贯穿于整个美术教育之中,审美的提高可以促进学生更好的发现美、理解美,正确的引导学生在美术课堂中去研究、去思考、去实践,这个过程本身就美术教育的成果。
参考文献:
[1]陈洪超.关于中学美术课堂中对学生创新审美能力的提升探析[J].吉林教育,2020(12):66-67.
[2]马育生.中学美术教育中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探索[J].读书文摘,2016(22):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