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技入道”:工科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一种实践探索

2021-11-13 22:11张一骢焦道利
高教学刊 2021年26期
关键词:公共艺术教育教学改革

张一骢 焦道利

摘  要:工科高校学生因为学科背景、思维认知方式、学风影响等原因,对公共艺术课程有着特殊的要求。因此,“由技入道”作为一种从实践入手、最终提升综合审美素质,是更符合工科高校学生接受方式的教学方法,值得在条件有限的工科高校进行推广。西南石油大学作为“双一流”建设的典型工科高校,率先对实践类、鉴赏类、理论类的公共艺术课程进行了“由技入道”的探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关键词:工科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学改革;艺术概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26-0103-04

Abstract: Engineering college students have special requirements for the public art course due to the subject background, the way of thinking and cognition, the influence of the style of study and other reasons. Therefore, as a teaching method that starts from practice and finally improves the comprehensive aesthetic quality, it is more in line with the acceptance mode of students in engineering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hich is worthy of recommendation in engineering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ith limited conditions. As a typical engineering university with the construction of "double first-class", Southwest Petroleum University has explored the "path from technology to path" in the public art courses of practice, appreciation and theory, and has also achieved some positive results.

Keywords: engineering colleges; public art education; teaching reform; an introduction to the art

受学科背景和既有发展模式所限,中国大量工科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长期以来相较于综合类院校、师范院校和文科院校更加薄弱。然而,在中国当代的高等教育体系中,致力于培养高校学生艺术审美能力、创造能力和鉴赏能力的审美艺术教育,其地位又被不断提高。早在18世纪,德国美学家席勒就在《审美教育书简》中强调审美教育的重要性:只有艺术和审美教育的提升才能弥合现代性的分裂,恢复人的天性的完整性和创造力,回到“不受物质和道德强制”[1]的审美状态自由心境。现代教育体系在不断完善发展中,也在不断提升审美教育的地位。我国近年的高等教育建设越来越重视美育。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全面提高公民基本素质,德智体美是衡量人才素质的基本标准,预示着我国的美育将开启一个全新阶段。

在这一教育教学改革提升的背景下,大量工科高校尤其是跻身于“双一流”发展序列的大学,越发重视大学美育的师资队伍和课程建设,逐步增加开设文化素质和艺术审美通识课程。但是另一方面,工科高校在教学端进行改革,却没有解决受学校既有发展路径的学风学情影响学生的相关问题,使得诸多公共艺术教育“事倍功半”。相关的课程建设和教学方法缺乏对于工科高校学生的针对性,使得工科学生兴趣寥寥,教学效果也较为有限。

因而,中国工科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实践探索并不仅仅只是学校在师资和课程等层面单方面的努力,如何适应工科高校学情,为工科高校学生订制既符合其接受习惯,又能达到“通识教育”的普遍性美育目的,就成为了工科高校美育教学改革的一个实践探索重点。

一、工科高校学生的基本状况和学习特点

工科高校主要以工程技术类专业为主导,辅以理科、社科、艺术类等专业。受工科为主专业的学科性质、学习研究方式等要素影响,学生的学习特点呈现出一些特质:

(一)工具理性思维作为主导

在基础的學习和认知领域,工科高校学生呈现出以工具理性思维为主导的特质。工具理性是一种主体认知的实践理性,被康德认为是“以结果为目的,把行动规定为达到结果的手段”[2]的理性认知。相较于文科类学生感性冲动和创造力主导的认知方式,理科学生价值理性驱动的形而上学思考,工科学生在学习和认知的特性中更偏重于实际效果的达成,以及依赖学习路径的有效性。这样一种认知和学习的特质在哈贝马斯看来是一种典型的认知学习的“目的行为/策略行为”[3],即更加注重自身认知和行动的目的性和有效性,而暂时搁置行为本身的价值、实践、意义、审美等维度。因而,工科类高校的学生在学习的路径上会习惯性注重对知识本身的有效性、实践性和可操作性的吸取接纳。相对而言,知识本身的价值合理性、本体论思考,以及感性诸维度的发散性、创造性学习,则是工科生不甚熟悉的领域。

对应在具体的学习中,工科生受工具理性思维的支配影响,更擅长进行实践性、推导性的实证研究和操作演习,从路径结果清晰、过程可控的实操性学习过程中获取学习经验和成就感。相对而言,距离清晰的“可实现性”“可操作性”“工具思维”之外的艺术类课程,在学习的思维特性上就成为工科类高校学生学习习惯之外的存在。

猜你喜欢
公共艺术教育教学改革
2010—2014年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研究现状剖析
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探索与实践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高校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实施的有效途径
高等师范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现状、实效及改革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