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泓
摘要:活动型学科课程是此次《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修订的一个亮点,而议题式教学的设计与实施就是实现活动型学科课程的关键一环。如何科学合理设置议题,显得尤为重要,它一方面关联着书本内容,另一方面又蕴含着育人的能量。而议题如何选择和设置,则是教师们面对的一大难题。笔者就议题的设置谈几点看法。
关键词:议题式教学 高中政治 情境设置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颁发以来,活动型课程在高中思政课堂上已蔚然成风。作为活动型学科课程的关键载体,议题式教学方式受到了师生的普遍欢迎。那么,如何科学且合理地设置议题?什么是议题式教学模式?议题式教学的价值和目标又是什么?这些问题需要在实践中解决。简言之,议题式教学,是以学科话题或主题为中心,让学生展开深入的讨论探究,并在讨论、思辨和活动中学习学科知识,形成学科能力,同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议题式教学应该成为培育学生学科素养的重要途径。这其中,最重要的是设置相关议题式教学的恰当情境,因为它一方面关联着书本内容,另一方面又蕴含着育人的能量。笔者认为,议题式教学的情境设置,需从以下四点做起。
一、议题的设置,必须要充分了解学生实际情况
首先,应该保证设置情境的真实性,只有把真实生活与学习的知识关联起来,学生才能深切体会到议题的内在意义。其次,情境设置要贴近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因为对这些议题进行讨论的是学生,而要让学生有感而发、有话可说,必须是他们了解的、关心的生活实际,如果脱离实际,这样的议题往往会成为教师的一言堂,形同虚设。例如,在讲《经济生活》第十课《历史性变革》的时候,让学生谈谈宜兴这几年的变化。在上课前,以为这样的话题学生应该很有感悟,但情况恰恰相反,课堂上学生对此竟然沉默了,仅有的几个学生说得也差强人意。后来笔者反思的结论是,这个问题的设置脱离了学生的实际。对于农村中学生来说,学生生于农村,长于农村,还有一部分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他们对“家乡”了解并没有我想象的那么多;对一些污染企业、高能耗企业的关闭,学生知之甚少;还有些学生的父母因为企业的停产而失业,甚至使生活压力变大了,这让他们如何感受到改革开放的成就呢?很明显,这样的议题设置根本不适合他们。
所以,教师应该避免设计一些假大空的议题,而是应该在充分了解学生实际情况的前提下设置议题。议题的内容若过于简单,则讨论没有太大价值;反之,议题如果超越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学生会无法讨论。因此,教师对于议题的选择,要基于学生的原有认知水平和学科认知结构,要聚焦学生的关注点,激发学生的兴趣,让设置的议题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息息相关,从而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和激情。
二、议题的设置,必须要能体现观点的冲突碰撞
议题式教学,关键是要让学生充分地“议”。而“议”要有议的价值,我们对于议题的讨论,不能是问“你怎么看”,而是要问“你为什么这么看”,同时必须要有观点的冲突碰撞,正反双方甚至更多方的学生才会充分地“议”起来,才能在观点的碰撞中获得新的知识,才能追求真理,落实“三观”的培养。以《生活与哲学》的第十二课《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教学为例,教师设置情境——看到小孩落水,救还是不救?这种议题,只有统一的标准,没有标准答案,只要有充分的理由,你的答案就是正确的。在这里,就要鼓励学生运用相关学科知识和技能,结合学生的生活学习经验,从不同角度观察生活、关注生活,以自己的视角表达生活,发出个性化的声音,为解决问题提供多元化方案。当然,这种“不同”不是没有边界和限度的,必须要在正确的“价值判断、价值选择”指导下进行,必须有利于社会进步、个人学习和发展,旨在促进学生发挥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这两把利器的作用,为今后人生导航。只有这样的议题设置,才能满足课堂教学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需要,也才能扩展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思维。
议题式教学中议题的设置,应该考虑到能给予学生充分“议”的空间,让他们能在“议”的过程中有所获。而只有存在观念的冲突,才能提供更大的“议”的空间,否则所谓议题仅仅是问题的变式而已。又如,同样在讲“人生价值”的时候,让学生讨论:“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有冲突的时候应该怎么办?”教师以为会有观点的冲突,但是学生很一致地回答要维护集体利益。这种议题显然没有存在的必要,只需要让学生回答“如何处理好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就可以了。
可见,议题的设置,必须考虑到学生的思维特征,条条框框不能太多太细,只要在价值导向上把握好方向,就不需要所谓“标准答案”了。长此以往,学生定能在议题讨论中培养自己的学科思维品质。
三、议题的设置,必须能对学生有积极引导作用
学生接受知识的熏陶往往是主動的。他们往往会选择接受他们认为正确的知识、观念,而他们有怀疑或者认为是不正确的知识、观点则会被他们拒绝。要让学生主动接受这些知识、观念,并且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就必须要让这些知识、观点与学生的生活、主观体验结合起来。这就需要教师在情境设置上下功夫,让这些情境对学生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从而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如在讲《政治生活》第五课《人民代表大会》的时候,设置情境,让学生模拟人大代表撰写提案。学生都很积极,提出了很多意见和建议,相当一部分提案较为稚嫩。如果教师借此仅仅归纳出人大的职权、人大代表的权利和义务,显然没有真正达到效果。教师应该进一步给予引导,哪些提案是可行的,哪些提案是不应该提交人大的,提案应该如何撰写……这些都应该借此告诉学生,让学生更有感悟,真正体会到人民民主的真实性和广泛性,体会人民当家作主。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育人始终是议题式教学的灵魂和目标,议题情境的设置必须以培养学生树立正确、高尚的“三观”为指引,从而让学生的核心素养得以落地生根,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正如新课程标准中所讲的要“着眼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长远发展,让学生感悟真理,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议题的设置,必须满足评价标准的多元化要求
议题的设置没有标准答案,那么在课堂上教师如何去评价学生?如果以学生的观点为判断依据,最终会沦为“看似无答案”其实“有答案”的尴尬境遇,就和“无标准答案”背道而驰。但如果以“无标准答案”为借口,不予评价,那一方面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不能很好达成议题式教学的目标。所以,笔者认为评价这一环节尤为重要,万万不能草草了事。也正因为没有“标准答案”,所以评价应该是多元化的,一方面对于学生的基本观点要进行评价和正确引导,另一方面对于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也要进行评价。
总体来说,议题式教学是一个新兴教学手段,教师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它。同时,教师本身也要加强学习,苦练内功,提升教学水平,拓展学科内涵。作为新时代的高中思政课教师,我们要不断学习、勇于实践、积极反思,在“实践—反思—再实践”的过程中探索真理,提升自我。笔者相信,只要议题情境设置、环节把控到位,议题式教学一定会更好地服务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黄世春.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政治议题式教学探索[J].名师在线,2020(11).
责任编辑:黄大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