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东盟来华留学生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2021-11-13 18:40吴立鸿周会国
广西教育·C版 2021年7期
关键词:实践方式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吴立鸿 周会国

【摘 要】本文针对广西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留学生人才培养现状,探索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东盟留学生课程体系的构建思路,提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东盟留学生课程体系实施路径:优化“与时俱进”的留学生课程体系,配备“三导师”对留学生进行共同培养,设置“三特色、课证融通”课程,采用“校内+校外”的实践方式。

【关键词】一带一路 东盟留学生 物流管理专业 课程体系  实践方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27-0064-03

“一带一路”沿线东盟国家越来越多的留学生选择中国高职院校留学,高职院校国际化教育中课程体系的构建成为保证留学生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要素。以广西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探索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留学生课程体系构建思路,构建了“四位一体、课证融通”的物流管理专业留学生课程体系,通过实施物流管理专业来华留学生课程体系,保证留学生的人才培养质量。

一、广西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留学生人才培养现状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于2017年首次招收东盟来华物流管理专业全日制留学生,是广西高职院校首次进行物流专业全日制留学生培养的院校。从2017年至2019年,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已经招收51名东盟留学生,其中全日制留学生12人,交流生39人。物流管理专业在留学生人才培养探索过程中,针对不同的留学形式,依据学院办学特色,制订了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了留学生人才培养体系,为“一带一路”东盟国家培养当下急需的具有国际化视野的跨境物流人才。但国际化人才培养对国内高职院校来说属于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培养时间短,在实际培养中遇到师资、课程体系构建和跨文化培养等诸多困难。因广西乃至全国高职留学生教育中开设物流管理专业数量较少,可借鉴的经验不多,相比较而言,广西职业技术学院是物流管理专业留学生人才培养的先行者。如何吸取已有的经验,结合学院办学优势和特色,探索中国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留学生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满足来源国人才需要的特色课程体系是提高留学生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

二、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东盟留学生课程体系的构建思路

(一)课程体系构建契合国家文件要求

教育部于2018年10月颁布了《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教外〔2018〕50号),依据文件精神,国家对留学生培养质量提出了规范性要求,明确要求各留学生培养单位应当从学科专业水平、对中国的认识和理解、语言能力、跨文化和全球胜任能力等方面去落实留学生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作为人才培养目标的载体,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要素,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此课程体系构建原则应当依据《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在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层次设计能够体现专业特色,培养中国文化、语言基础能力及跨文化和全球胜任能力等的课程。

(二)专业课程设置体现培养特色

人才培养目标是构建合理课程体系的前提。高职院校要从“一带一路”倡议高度,依据自己的特色优势资源和特色专业课程合理设置专业课程,使来华留学生能够学得好、用得上,为“一带一路”建设发挥应有的作用。广西职业技术学院为涉农院校,冷链物流是物流管理专业特色方向,东盟国家多为农业国,冷链物流是东盟国家与华农产品贸易的重要支撑。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将物流管理专业东盟来华留学生人才培养定位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地区,服务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国际物流企业等行业企业,培养留学生具有良好的人文修养,了解中国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能够参与并促进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相关领域友好交流与合作,适应农产品冷链物流业务操作与管理、国际物流业务操作与管理第一线需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创业精神,具备农产品冷链物流中设备使用与维护、农产品品质检测、农产品运输与仓储质量管理以及国际物流中接单、单证制作、客户维护等能力,能够熟练地操作物流设备和物流软件,利用物流专业知识进行物流业务操作与管理,并可从事其他类型物流行业生产与管理工作的“知华、友华、爱华”的复合型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确定了留学生人才培养目标,后续课程设置围绕目标开设相关的课程。

1.全日制留学生课程设置

(1)语言

主要课程有汉语口语、汉语听力、HSK(汉语水平考试)等级、基础汉语、汉语阅读、汉语写作、汉语水平测评等。

(2)中国文化

中国文化特色课程有中国概况、中国文化、中国剪纸、中国书法、中国茶艺;地方文化特色课程有广西坭兴陶艺等;校园特色文化课程有中华太极等。

(3)专业课程

主要课程有现代物流管理、仓储管理实务、运输管理实务、配送管理实务、物流设施与设备、国际贸易实务、集装箱运输实务、国际货运代理实务、物流信息技术。专业特色课程有农产品冷链物流、茶业贮藏保鲜与包装、茶叶评审与质量检验等。

(4)校內实践

主要课程有农产品冷链物流综合实训、快递管理综合实训、连锁经营与管理综合实训、电动叉车实训。

(5)校外实践

主要有跨境农产品物流课程实践、美宜佳连锁超市毕业实践。

2.非全日制留学生课程设置

(1)语言

主要课程有汉语口语、汉语听力、HSK等级、基础汉语、汉语阅读、汉语写作、汉语水平测评等。

(2)中国文化

中国文化特色课程有中国概况、中国文化、中国茶艺;地方文化特色课程有广西坭兴陶艺;校园特色文化课程有中华太极。

(3)专业课程

主要课程有现代物流管理、仓储管理实务、物流设施与设备。专业特色课程有农产品冷链物流。

(4)校内实践

主要课程有农产品冷链物流综合实训、电动叉车实训。

(5)校外实践

主要有跨境農产品物流课程实践。根据留学生留学时间的长短,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留学生课程体系设置课程科目稍有增减。非全日制留学生在校学习时间短,课程设置科目少,但针对性更强。如中国文化课程设置仅有5门,着重设置体现中国特色文化课程、地方特色文化课程和专业特色实践课程;专业课程设置仅有4门专业特色课程,着力培养留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校内实践环节主要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校外实践环节主要培养留学生职业意识、职业态度和职业能力。留学生通过为期一年的校外毕业实践,其职业综合能力得到极大提高。无论是全日制还是非全日制留学生的课程设置,都将留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校专业特色人才培养结合起来,不仅要培养学生“知华、友华、爱华”,也使学生学有所成,为本国经济发展和“一带一路”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留学生课程体系从2017年开始实施,取得较好成效。2017级至2019级12名全日制留学生和39名非全日制交流生按照留学生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课程设置完成专业学习,达到留学生人才培养目标要求,51名留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三、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东盟留学生课程体系实施路径

依据教育部颁布的《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要求,构建“四位一体、课证融通”的物流管理专业留学生课程体系。“四位一体”是指高职院校应该设置有关语言能力、中国文化、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等4个方面的课程,遵循课程设置科学性、适度性和合理性,能够满足培养具有跨文化能力的国际技术技能型人才。而“课证融通”是指将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考证内容相结合,有效培养学生的技术技能,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以广西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根据物流管理专业留学生人才培养目标,将留学生课程设置分为全日制留学生和非全日制留学生2个类型共计5个模块。

(一)优化“与时俱进”的留学生课程体系

“一带一路”的发展日新月异,东盟国家物流业在“一带一路”发展的浪潮中发展迅速,东盟国家对物流人才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因而优化“与时俱进”的留学生课程体系,培养“本土化”物流人才,才能满足当地物流产业发展需求。优化留学生的课程体系,主要针对留学生学习需求、学习能力和学习时间来优化课程设置。具体包括语言课和专业课的比例、专业课程和实训科目设置、校外实习企业对接等。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在留学生的课程体系实施过程中,针对东盟国家留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课程进行灵活的调整。比如马来西亚留学生,因为熟悉中国文化和汉语,学生学习能力较强,在学习中可以实行趋同化管理。泰国留学生更喜欢学习物流设施设备及快递实务。老挝留学生倾向学习农产品冷链物流方面的课程。所以针对不同留学生实际情况,优化调整课程体系,使其满足留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培养的需要。

(二)配备“三导师”对留学生进行共同培养

教师是人才培养的实施者。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制订了“三导师制”物流管理专业留学生人才培养方案。留学生“三导师”的配备经过了精心的选择,专业导师主要选择物流管理专业骨干教师担任,其专业素质过硬;生活导师主要由学院领导和留学生班主任共同担任,留学生班主任作为生活导师主要负责留学生在院内生活、学习,学院领导作为生活导师主要负责留学生的国际交流;经典文化导师主要选择业务素质好、文化素养高,并在学院承担中国传统文化或广西地方特色文化课程的教师担任。“三导师”的配备,能够及时解决留学生在学习、生活及国际交流中遇到的问题,教师也尽自己所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生活层、国际交流区,使留学生虽身在异乡,但学习和生活丰富多彩,无论是学习能力和交流能力都得到极大的提高。

(三)设置“三特色、课证融通”课程

“三特色”的留学生课程设置,主要根据学校办学特色、物流专业特色定位和能力培养设置课程。课程安排采用合班与单独授课形式。由于留学生的文化差异、语言不同、专业相似度小等实际情况,授课采用“线上+课下”单独辅导的方式进行,个性化精准的培养方式确保了物流管理专业留学生授课质量。“课证融通”课程主要是将物流管理“1+X”证书内容有机融合在授课课程中。物流管理“1+X”证书是以物流行业企业岗位群需求和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为依据,对学习者职业技能进行综合评价。广西职业技术学院作为物流管理“1+X”首批试点院校,将留学生也纳入培训中,提高了留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岗位技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经过培训,留学生获得了物流管理“1+X”证书,考取了HSK4(汉语水平考试四级)证书,毕业时获得了专业毕业证书。由于留学生成绩优异,其中有2名留学生到广西民族大学继续深造读本科。

(四)采用“校内+校外”的实践方式

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保障。广西职业技术学院的留学生实践教学始终贯穿在学习中。校内安排了专业课程实训,如农产品冷链物流综合实训、快递实务综合实训、连锁经营与管理综合实训、电动叉车实训,校外安排了跨境冷链物流综合实践和美宜佳连锁店毕业实习。2017级老挝留学生在校外开展毕业实习过程中,学校慎重选择留学生实习单位,不仅考虑留学生的安全,也考虑留学生能力是否胜任工作要求。广西美宜佳商贸有限公司作为校企合作单位给予学校大力支持,企业不仅给留学生安排现代学徒制的有关培训,而且安排企业导师指导留学生的工作。在学校校内专任教师和校外企业导师的双层指导下,留学生很快胜任工作,工作能力也得到企业的肯定,留学生顺利完成了毕业实习。

完善、科学的课程体系是保证留学生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对高职院校而言,国际化的人才培养才刚起步,课程体系的科学性和完善性还需要持续提高。广西职业技术学院作为最先招收东盟来华物流管理专业全日制留学生的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是物流管理专业留学生课程体系实施还有很多亟须解决的问题,如授课双语教材缺乏,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内容重构,课程考核标准制订,校外毕业实习如何有效落实等。希望通过不断的教学实践,持续优化课程体系,能够满足留学生在东盟物流业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杨清.以东盟国家为例论物流管理1+X证书的国际化发展[J].教育与职业,2020(10).

[2]李卫东,吴立鸿.基于英国现代学徒制的广西跨境物流人才培养探析[J].高教论坛,2018(5).

[3]李娟梅,胡珣,朱雪.“一带一路”背景下高职院校留学生教育发展策略分析[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6).

[4]吴立鸿.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东盟留学生特色人才培养研究:以广西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广西教育,2021(3).

注:2017年度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一带一路”背景下广西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留学生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GXGZJG2017A04);2019年度广西物流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科研课题项目“广西高职物流管理专业1+X证书的研究与实践—— 以陆海新通道对复合型物流人才需求为背景”(GXWLXZWKT201901)

【作者简介】吴立鸿(1976— ),女,蒙古族,辽宁阜新人,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物流管理;周会国(1978— )男,汉族,湖北洪湖人,广西职业技术学院系统分析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大数据应用。

(责编 黄桂婵)

猜你喜欢
实践方式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以微型课题推进初中英语教师的知识管理
自主性游戏角色发挥与实践方式
应用型大学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采购与库存管理课程预测实验教学研究
工学交替模式的物流管理专业建设
探析初中语文渐进式阅读实践
基于职业能力的高职经济数学教学改革探讨
中职无机化学实验实践内容与方式的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