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研究》
作者:邱仁富 等
出版社:上海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71-4118-6
出版时间:2021 年3 月
定价:32 元
随着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我国社会结构、思想观念、利益体制以及价值伦理都在发生着深层次变化。新时代背景下,部分不良社会思想对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产生了诸多不利影响,严重影响着众多大学生正确思想政治观念的形成。新形势下的大学生拥有较为强烈的主体思维,需高校予以正确引导,需社会予以高度关注。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保障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关键,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成为思政教育工作重点。基于此,由邱仁富等编著、上海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研究》一书,从当前高校思政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面临的重要挑战出发,重点描述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内涵价值以及实现方式,对新形势下高校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策略研究指明了方向。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研究》全书共由八章组成。第一章主要对新时代思政教育亲和力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创新展望进行论述;第二章重点讲述思政教育亲和力内涵;第三章从高校思政教育“亲”“和”“力”三个角度讲述其内在逻辑;第四章从思政亲和力遇到的问题挑战出发,讲解了激活亲和力的要素;第五章关键论述强化思政亲和力的实践方向;第六章以感受性评价视角谈论思政亲和力问题;第七章进一步从思政教育亲和力内涵、面临问题等角度论述提升思政亲和力实践维度;第八章从网络主流意识形态角度,描述了提升亲和力的传播策略。该书内容详实、结构清晰,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予以深刻地分析,为思政教育亲和力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指导基础,具有丰富的实践指导价值。
笔者依据该书内容结合四川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项目“后疫情时期职业院校大学生生命观教育研究”(CSZ21105)的研究成果认为,新形势下高校思政教育亲和力可从以下三方面实现:
第一,以生为本,尊重学生,使思政教育亲和力发挥最大效能。首先,当代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感普遍很强,思政教师必须将尊重学生放在工作首位,让学生体会到被尊重的价值。例如,尊重学生自由发表观点,尊重学生个性化方案实施,让学生在被尊重的氛围中健康成长,唯有在尊重的基础上亲和力才能得到有效提升,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才能得到长足进步。其次,尊重不代表纵容。思政教师在面对学生的错误思想或者做法时要予以及时、准确地纠正和引导,采取科学合理的方式使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得以正确塑造,也即以生为本,尊重学生,减少彼此隔阂,营造和谐共处亲和好氛围。此外,思政教师要有同理心,懂得换位思考,及时发现学生在思想意识方面存在的问题,使大学生真正感受到亲和力的魅力。因此,高校思政教师应保持同理心和亲和力,尊重学生的正确思维意识,使思政教育亲和力发挥最大效能。
第二,提升思政教育亲和力离不开多元化、科学化的工作方式。一方面,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通过正确的思想理论和言语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尤其在课堂教育中不断宣传并贯彻实行正确学习生活理念,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沟通方式要亲和、人性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引导大学生掌握更多正能量思维,从而使其意识到思政教育亲和力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思政教师要创新思政亲和力教育方式,突破传统的满堂灌形式教学方式,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沟通形式完善思政亲和力教学,例如利用微信公众号、校长信箱、校园贴吧留言等形式,使大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的双向互动当中,进而促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政教育亲和力提升工作顺利开展。
第三,建立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长效机制。结合该书具体内容,高校要从亲和力的内涵价值出发,既要探索提升思政教育亲和力的有效途径,又要符合高校自身发展和学生的实际需要,通过制度建设、政策宣贯、培训教育等,夯实亲和力教育基础,进而促进大学生教育工作更加顺畅。因此,高校要不断健全完善亲和力建设长效保障机制,将思政教师的日常工作和绩效考核、职务晋升紧密结合起来,因势而新、因事而化,在提升亲和力的前提下保障大学生健康成长,进而促进高校教育事业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