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旅游研究动态与热点分析

2021-11-13 08:20王秀美姚绩伟姜官宝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发文民族传统

王秀美 姚绩伟 姜官宝

(广西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6)

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作为旅游市场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张扬民族个性、满足人们身心健康需求等多元化作用。近几年,旅游产业多元化、多学科融合创新发展一直是研究者们关注的热点话题。作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和旅游业融合发展的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产业,在民族地区受到政府和研究者的高度重视。经查阅和总结前人相关研究可知,目前该研究发文量虽逐年增长,但研究更多为定性化描述,鲜见从科学计量角度进行分析。鉴于此,借助Cite Space可视化分析软件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旅游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和分析,以期对后续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在此选择中国知网(CNKI)学术期刊库作为数据来源,在高级检索中,将主题设置为“民族传统体育旅游”,时间范围无限,数据来源类别为全部学术期刊,共检索到 567篇文献(检索时间是2021年2月21日)。为了确保数据的可靠性,通过手动筛选去除及与研究无关以及研究相关性不大的条目,选取306条有效数据作为研究样本,以Ref works的格式导出,按照Cite Space软件需要进行保存。

1.2 研究方法

Cite Space是软件美国德雷塞尔大学计算与信息计量学院陈超美教授开发的信息可视化分析软件,其对期刊数据分析具有重要价值,可实现对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前沿和潜在新趋势的探索和预测[1]。于此运用Cite Space分析软件进行辅助性数据分析,主要采用其关键词共现、合作网络图谱等功能对相关文献中研究机构之间和研究作者之间的合作情况,研究进程演进以及研究热点加以分析和总结。

2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旅游研究动态

2.1 年度发文概况分析

年度发文量是衡量一个研究方向的研究热度和发展趋势的重要指标[2]。由图1可看,发文量总体上呈现出先少后多的特征。在检索的文献中,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最早一篇是李梦华在《中国民族》上的文章,[3]其指出民族传统体育工作在建国初期已经受到我们党和国家的重视。但是民族传统体育旅游的研究是在1998年之后才出现的,并且在2007年之前民族传统体育旅游的相关研究也较少。1998-2007年总发文量为44篇,平均每年约5篇,发文数量较少。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举办当年及之后,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旅游的发文量呈波动增长的态势。2008-2013年间共发表了97篇,平均每年约17篇,大约是1998-2007年间的3倍。2014年夏季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举办当年及之后每年的发文量都高达20篇以上,2019年以发文27篇达到了峰值。2014-2020年间共发表165篇,平均每年约24篇。总而言之,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大型体育赛事对其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起着推动作用。

2.2 研究机构概况

用Cite Space 软件将Node Types设置为机构(Institution),时间跨度(Time Slicing)为1,绘制出有关于民族传统体育旅游研究机构的网络图谱(见图 2)。由图可知,图谱节点数(N)共有248个,节点连线(E)47条,密度(Density)只有0.15%。可见对于民族传统体育旅游研究领域受到很多研究机构的关注和重视,但是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多局限于同地区,跨地区的合作比较少,独立研究占多数。这揭示了关于民族传统体育旅游的研究较为局限,缺少深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合作、相互交流、探讨和创新。从总体来说,对民族传统体育旅游的研究需更深层次的挖掘和探索,这与各个研究机构对其的定位和认识有着一定的关系。

图2 研究机构网络图谱

为了解民族传统体育旅游研究领域主要研究机构及其研究水平,对研究机构的发文量和被引总量的统计和分析排序,汇总发文量前十名的研究机构(见表 1)。可见前十名研究机构并非全是高校,作为二级学院的湖北民族学院以及黔南民族师范学院以发文量8篇排名第三名,但湖北民族学院的被引用频次相对较多。其中吉首大学以发文量为23篇排名第一,且被引总量高达289次。桂林理工大学发文量12篇,排名第二。可见综合性大学和民族性院校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旅游研究开展的主力军,其他院校以及研究机构对该领域的关注度不高,影响力比较薄弱。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是各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一份宝贵财富,对它进行正确的认识和评价,将有助于开发利用这一独特旅游资源[4]。

表1 前十名研究机构汇总表

2.3 高产作者发文及合作分析

通过统计和分析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旅游高产作者及其发文量(见表 2)可知,学者陈炜是民族传统体育旅游研究发文最高的,共8篇,主要关注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开发[5-6]、民族传统体育旅游竞争力[7]、民族地区体育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8]等问题。学者刘少英和周平发文均为7篇,并排第二。刘少英主要关注西部民族传统体育旅游的吸引力及市场运作[9]、民族传统体育在西部旅游开发中的价值与对策[10]等问题。周平主要关注民族传统节庆和体育旅游融合[11-12]等问题。学者王亚琼发文4篇排第三,主要关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和体育旅游产业互动发展等问题[13]。学者舒颜开、陆元兆、吴湘军、闫巧珍发文量均为3篇,这些学者研究方向多为民族传统体育学,还有人体健康和体育经济学领域的学者。可见民族传统体育逐步呈现多元化发展,其发展需要广大学者加大关注和宣传。

从表2可知,刘少英、陆元兆两人的发文被引总量均高达百次,整体上远超其他发文被引用总量,在该领域研究的影响力较大。陈炜、周平、舒颜开等人的发文被引频次也相对较高,也是对该研究领域有着潜在力量的人员。研究作者网络图谱中(见图 3),网状连线少,密度较低,说明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旅游领域的科研力量比较分散,作者之间合作多在于同单位且合作频次也较低,缺少核心科研集群或团队合作。

表2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旅游高产作者及其发文量

表3 发文2篇以上(包括2篇)及被引总量前十名的作者汇总表

图3 研究作者网络图谱

3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旅游研究历史演进

根据前文“年度发文概况分析”,把近22年来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旅游的研究历史演进大体分成三个阶段:1998-2007年是萌芽时期,2008-2013是发展阶段,2014-2020是缓慢成熟阶段。同时对各个阶段研究进行综述,分析总结其研究特点。

3.1 萌芽时期:1998-2007年

该阶段处于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在西部大开发的提出和序幕拉开阶段,对该领域的研究刚起步,在这9年时间发文共44篇,年均发文量不到5篇,约占总发文量的14.71%。2000年对该领域的研究几乎没有,但在2001年体育旅游局推出了“国家体育健身游”主题,并成立了“西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旅游圈”学术研究中心[14],为今后民族传统体育旅游的研究提供有力保障和理论支撑。2002年-2007年该领域研究也逐步开始受到研究学者的关注,这五年间发文量均在5篇以上。民族传统体育在西部旅游开发中的价值引起各地区的重视,民族传统体育和旅游互动或结合的潜在价值也受到关注。田祖国等[15]提到利用国际旅游大趋势背景去探讨当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旅游的互动发展思路。该阶段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旅游的萌芽时期,主要有资源开发、发展研究、现状的研究、对策的分析、互动发展等几个研究主题,当然也有部分学者从市场运作、产品开发等层次进行研究,这些研究也为民族传统体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由于缺乏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认识、正确的管理和引导,致使民族传统体育旅游目前出现开发粗放和不平衡现象[16]。

3.2 发展时期:2008-2013年

2008年北京奥运会是萌芽时期和发展时期的一个过渡。在该时期,仅从发文量来看,年均发文量达到16篇,可见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旅游的研究热度开始高涨。经过阅读和分析可知,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区域有所扩大,由西部地区逐渐走向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丰富的其他地区。2009年国家体育总局、国家旅游局联合发布《促进中国体育旅游发展倡议书》,指出“旅游部门和体育部门科学谋划、努力实践、创新体育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体制机制”[17]。国家和社会对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越来越重视,研究者们把民族传统体育旅游领域研究主题逐步多元化和创新化。但是很多研究的问题过于简单化、表面化、停留在描述性层次上,应该采用多种研究方法,从多角度、多方位、全方位对问题加以论述[18]。

3.3 缓慢成熟阶段:2014-2020年

从发文年度分布图(图1)可知,2014年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发文量首次达到20篇,并且之后的几年发文量均为20篇以上。2014-2020年期间一共发文165篇,约占总发文量53.59%,且在2019年以27篇发文量达到顶峰,目前没有明显下降趋势,说明该研究正逐步走向成熟,故此阶段研究属于缓慢成熟阶段。在该阶段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的高度支持,从前人总结可知,[17]2014年国家明确将促进体育旅游等相关业态发展作为主要任务提出,2016年推出众多体育旅游产品,2017年培养旅游精品项目,2018年促进体育竞赛表演产业与文化、绿玉娱乐、互联网等相关产业深度融合,2019年从传统“体育+”、“+体育”模式到引入不同产业元素的融合体现出体旅模式的创新化发展,2020年“强基计划”招生考试中明确要求各高校增设体育项目测试。可见,在此阶段每一年对于体育旅游产业有着不同的突破,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作为其分支,其发展也必将得以推动。利用朝阳产业在现今社会的价值所在,把研究对象和产业元素多元化、新颖化。

4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旅游研究热点分析

关键词凝练的提取了作者的核心观点,并能够集中体现了某一研究领域的热点[19]。利用Cite Space 软件,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旅游的关键词进行分析和总结,在Node Types中选取Keyword进行分析,得到关键词共现图谱(图 4)。结果共有232个关键词,连线总数大约是节点的2.4陪,可见关键词之间的关联性较强,很大程度构成了研究的重点内容。结合图4和表4来看,以民族传统体育(90次)为中心,体育旅游(58次)、旅游(40次)、传统体育(36次)、少数民族(32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29次)、开发(29次)、旅游资源(26次)、旅游产业(26次)、旅游业(19次)、传统体育文化(17次)等11个关键词紧紧围绕“民族传统体育”这个核心展开。揭示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旅游研究主要以民族传统体育作为研究理论基础,把各民族传统文化、体育项目与旅游产业、体育旅游以及旅游资源等融合发展。为了系统地了解和掌握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旅游的研究热点,笔者结合关键词中心度(表4)和关键词共现图谱中热点研究方向,并将每个方向包含的文献进行二次阅读,必要的时候把相似方向进行合并分析,得出以下几个研究热点。

表4 中心度前20位关键词统计表

图4 民族传统体育旅游相关文献关键词共现图谱

4.1 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与挖掘

我国少数民族居多,各个民族地区都有着丰富多彩而独有民族特色的可开发资源,但由于文化传承得不到有效保障,以致于部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失传甚至逐渐消亡。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为濒临消亡的民族体育项目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平台。费郁红等[20]指出黑龙江民族地区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要遵守保护性开发原则,提倡发展与保护并存的理念,笔者认为这也是我国各个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开发的可行理念。对于资源的开发和挖掘过程中存在或将面临的问题,也得到研究者们的重视。李艳红等[21]提出首先从根本入手,跳出仅依靠政府资金的支持,扩宽融资渠道。有的研究者认为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是经济的新增长点,提倡“谁投资、谁受益”开发,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培养多元化投资主体[22-23]。资源的开发至今都是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发展研究热点,我国有关资源的开发程度也将未来可期。本着生态保护、遗产抢救以及注重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高度有效地对其进行开发和挖掘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资源根基。

4.2 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市场开发与多元化发展

完善自己才是最好的品牌,结合新经济、新基建、新客群、新需要,提出精品旅游路线[18-24],促进产业融合,激发多元化消费,开发多元化市场。市场是民族体育项目、民俗、风俗等非物质文化以产品方式呈现的平台,也是民族传统体育旅游研究进程中的热点元素。俗话说“顾客是上帝”,要想得到消费者芳心,首先要了解客源市场的重要性,王强[25]通过调查研究分析了解游客们的个体需求差异、掌握不同职业人群对于本民族地区旅游的参与度、得出最受欢迎的民族体育旅游项目并及时对吸引游客的资源进行分析。栾丽霞等[26]提出把握两类消费,即参与性消费和观赏性消费,培育两种市场,即民族体育旅游健身市场和民族传统体育观光表演市场。这不仅改变以观赏为主的传统旅游,也促进民族间的交流和融合。李开文等[27]认为成功的民族体育旅游,不仅有一流的产品策划和服务,更要有超一流的品牌产销。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应依托市场需要,进行产业的优化[28],本着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开发新模式吸引游客,得到群众的认可并打造理想市场,最后成立独特品牌。

4.3 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发展问题探讨以及对策研究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作为新兴产业,资源开发是基础、市场检验是关键、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保障。从其发展开始至今来看,我国各地区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业发展问题探讨是其理论研究的热点话题。李康林[29]指出观念的落后导致区域整体观的缺乏,民族民间艺术资源利用率低产品开发滞后。栾丽霞等[30]认为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业总体效益并未凸显,高素质专业人才的缺乏,以致于市场规划管理体制较为混乱,现阶段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存在价值分析不全面。李尚胥等[31]指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缺乏统一规划,基础设施薄弱,旅游项目体验感不强。谌凯[32]认为目前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产业投资和融资形式单一,过分追求短期效益,缺乏长期规划。对于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该领域理论研究者们主要围绕融合发展、市场扩展、客源划分、资源价值分析、创新组合打造品牌等方面提出相关建议。韦晓康[33]提出在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原则下,注重观赏性和参与性因素相结合,重视综合性开发和专项性开发相依托,打造高价值、强吸引的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产品。陈波[34]认为紧抓发展契机,通过旅游交流方式推动边境地区民族传统体育产品走向国际市场,促进文化对外融合扩宽民族文化传播范围和文化软实力的建设。一些学者[35-36]认为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全面调查、价值分析、项目筛选,充分挖掘其背后文化的特殊价值,根据地区旅游性质划分客源市场,产品创新组合满足消费者多元化需求,资金是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发展必不可少的因素。谌凯认为[32]政府应制定各种支持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业开发投资的财税政策,完善投资管理体制,推动有效开发和投资。李尚胥等[31]运用SWOT对佛山市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产业开发分析,认为整合优化并贯穿地区民族体育旅游,打造品牌旅游圈,应做到旅游业发展与城市建设相结合逐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根据城市性质分类建设不同档次的配套服务。

5 研究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1)从研究动态来看。在大型体育赛事的影响下,从1989年至2020年间民族传统体育旅游研究发文出现阶段性的增长,呈“先少后多”的发展趋势。根据研究机构网络图谱可知,民族传统体育旅游的研究机构以综合性大学和民族性院校为主,其他院校关注度不高,研究较为独立缺乏深层次、跨地域合作的学术团体。发文作者中高产作者和潜力作者都占有较高的比重,但其之间的研究合作较少,缺乏权威性和带动性。

2)从研究历史来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旅游的研究历史演进可大致分为萌芽时期、逐步发展时期、缓慢成熟时期三个阶段,发文数量逐渐增多,研究主题由浅入深,逐步走向成熟。

3)从研究热点来看。民族传统体育旅游研究中关键词出现频次高达26次以上(含26次)的有:民族传统体育、体育旅游、旅游、传统体育、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开发、旅游资源、旅游产业等,根据以上关键词进行针对性二次阅读,得知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主要围绕资源开发与挖掘、市场开发与多元化发展、发展问题探讨以及对策研究等几个热点进行研究。

5.2 研究展望

从研究结论可以看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旅游的研究趋于稳定状态,但研究者和研究机构的合作格局还需进一步加大力度倡导,研究的领域和主题清晰明确,但仍需扩大和创新。于此提出研究展望如下:

1)注重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壮大研究。民族体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因此国家有必要对于该领域的研究人员或研究机构要给予合理的管理以及培养,形成研究共同体。于此,笔者建议可从科研起点(高校)入手,建立科研培训机制。首先,在高校可根据科研能力的高与低,把各个专业划分为同水平的科研小组。(由导师或科研能力拔尖者带领大家定期培训、带训和实训,让组员们学习和实践科研写作,达到查、阅、写能独立完成的效果。其次,多个科研小组代表学校组成科研团队和其他高校同专业或非同专业的科研团队进行交流与合作,易于激发灵感、创新研究方向、促进对学科融合发展。再次,在条件允许情况下,科研团队可进行跨省同专业或非同专业交流与和合作,吸收异地的科研特性,反思异地科研氛围,打破独立研究形式。对于以上建议,笔者认为适用于每个研究领域,借于此民族传统体育旅游的研究便可得以注重,实现研究壮大。

2)头脑风暴,创新研究方向。 在新时代,追求新颖且具有特色的事物成为一种新潮。在民族传统体育旅游的研究上可更多结合“特色小镇+”“乡村振兴+”“全民健身+”“健康中国+”“一带一路”等发展战略。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可从以下思路进行展开研究。第一,利用特色小镇在民族传统体育中彰显特色,同时助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开发和构架。第二,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影响下,在贯彻落实全民健身和健康中国的战略下,适合全民健康运动的民族传统体育得以商业化,民族传统体育旅游的经济发展亦同舟齐发。第三,在“一带一路、乡村振兴”战略的倡议下,在民族传统体育旅游经济的发展带动方面可进行深入研究。同时在新时代背景下,为了满足人们追求个性化的消费心理,在以定性描述的基础上多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进行研究。注重在产业融合创新研究中,结合高科技时代发展特点,把智能化配套服务新元素融入其中。

猜你喜欢
发文民族传统
七部门联合发文 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措施
MINORITY REPORT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校园拾趣
爷孙趣事
以牙还牙
传承 民族 文化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
民族万花筒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