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态疫情防控下大学生中医体质辨识与武术择项研究

2021-11-13 03:11郦树龙黄振华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21年11期
关键词:武术常态体质

张 杰,郦树龙,黄振华

新冠疫情发生后,教育部连续发文要求各地做好疫情期间教学工作,提出“要关心学生身心健康,引导学生加强体育锻炼”,2020年5月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印发《关于做好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教育部应对新冠肺炎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做好学校体育工作的指导意见》,对于统筹疫情防控和体育教学活动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在此背景下,探究武术运动主动适应健康中国建设,加强武术与医疗融合成为研究的焦点,由于影响健康的因素较多,大学生如何有效辨识体质健康,选择适合自身体质状况的武术运动项目成为急需解决的难题。中医体质理论早在十年前就开始应用于临床,对预防疾病、治疗“未病”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体质现象作为人类生命活动的重要表现形式,与健康状况有较大的关联[1]。人的体质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存在相关性,表现为体质决定发病与否及发病的倾向性[2]。采用中医体质辨识不仅可以针对性地采取健康指导,还可以提高疾病的预防效果[3]。基于此,根据大学生的中医体质健康需求,有针对性地选择与体质相关的武术运动项目,改善自身亚健康状况,对于疫情防控期间“治未病”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1 常态化疫情防控下“武医融合”诉求

“武医融合”是武术运用与中医之间的结合,不仅是理论知识的交叉,还有技术层面的整合,实现“武”与中医的相互补充和相互渗透是促进健康的重要途径。从广义上讲,“武”是武术套路与保健体育项目的一种总称,既包括武术套路、格斗对抗和功法,也包含了养生气功等传统体育项目;“医”也是基于大健康下的传统中医观,即在整体生命观下的中医核心“治未病”养生法则和中医特色疗法[1]。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武医融合的发展成为传统武术服务健康促进的重要使命,也是对传统武医的继承与发展。由于中国农耕文化背景,传统武术在生存层面表现为外在的技击性,在生活层面体现为强健体魄、健康生命的宏观把握,传统武术的内外兼修是“武医同源”的真实反映。自古有“武者善接骨斗榫、跌打治疗,医者运用武术进行布气、点穴、舒经活络、打通经脉来医治内科疾病”[2]的武医融合实例,很多传统武术是以中医为基础,通过经络学、脏象学作为理论指导,在对身体机能和规律等理论的指导下,按照整体、系统的思维进行技击、健身和娱乐实践,故有武术内家功“拳起于易,理成于医”之说。

在常态化抗疫的过程中,给中国传统武术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但是也提供了很多机遇,应当树立大健康观,强调神形和通、天人合一,追求健康生活和行为方式,让“武医融合”与“防治并重”结合起来,传统武术讲究内外兼修,注重呼吸功法的配合,如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等对于不同年龄层次人群的呼吸机能、心血管机能有不同程度的保护[3]。但是由于广义的武术范围较为广泛,学生如何根据自己的体质状况,选择合适的武术项目成为常态化疫情防控下“武医融合”的基本诉求。

2 中医体质与适应武术项目分析

目前,有关武术运动与改善体质的研究较多,科学的武术锻炼能够改善人体内环境,有利于气血运行,提高身体免疫力,从而达到治疗“未病”目的。将中医理论运用到大学生武术择项,根据不同中医体质制定不同的武术健康运动方案,可以提高武术锻炼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利用武术锻炼实现身体理论与中医思想的有机融合,从而达到内外兼修的教育目的。中国康复医学会发布了《2019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呼吸康复指导意见(第一版)》[4],中医康复技术如八段锦、太极拳等运动在COVID-19中的应用也受到了关注。通过分析以往的研究数据发现,不同中医体质有相适应的体育运动方式,如表1所示。

表1 中医体质与适应武术项目一览表

表1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疫情防控时期的现实背景与前期的调查,融合中医医理与武术功能,提出武术锻炼建议,以达到针对性锻炼的效果。在运动强度的设置方面,以心率为主要的负荷判断标准,因为心率与运动强度之间存在着近似线性的关系[5]。为了使运动量安排更加具体、直观,借鉴美国运动医学学会(ACSM)《体力活动强度分级》的标准作为参照,作为武术活动强度参考[6]。按照最大心率(HRmax)=220-年龄,计算出结果并分成四个等级,分别为低强度(40%-60%HRmax)、中等强度(61%-70%HRmax)、高强度(71%-85%HRmax)、极高强度(85%HRmax以上)[7]。

表2 不同中医体质类型武术运动量安排

通过一览表的形式,能够更加直观的了解不同中医体质与武术择项的关系,有助于大学生理解和选择适合自己的武术项目。

3 中医体质辨识理论在大学生武术择项中的应用

3.1 体医融合的武术择项理念

疫情防控期,由于免疫力低下的群体容易感染新型冠状肺炎,人体的免疫力与体育运动方式有着密切关联,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能够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可以说,提高免疫力是应对疫情危机的最有效方式之一[8]。但是选择武术项目时不科学或者选择的强度与身体机能不适应,不但不会促进免疫力发展,还会引发疾病。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大学生“宅”在家现象增多,居家体育锻炼的项目选择至关重要,无论是体育科学还是现代医学,其核心都是围绕“健康”进行的,体医融合的关键是将健康的“关口”前移,预测疾病风险,达到“治未病”的目的。武术项目选择应充分结合自身的医学体质健康状况,遵循中医保健要求,因时、因地、因需开展武术锻炼,发挥武术、医疗在抗疫中的作用,提升自身的健康水平,同时也为抗疫攻坚做贡献。

图1 疫情期体医融合的居家体育择项理念图

体医融合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将医学理论融入体育运动之中,同时在医疗环节有目的地融入体育运动的元素[9]。因此,大学生武术择项需要在体医融合理念指导下进行,将中医体质理论与健康武术锻炼融合,进行预防为主的武术健康锻炼。结合疫情防控常态化期间的客观条件,运用中医体质的筛选方法、运动科学理论为大学生武术择项提供指导,形成中医体质与武术择项服务的新模式。

3.2 中医体质辨识在大学生武术择项中的应用过程

中医体质的辨识与评价方式已经被广泛应用,它在亚健康分类及健康指导干预中起到重要的作用。疫情防控期,运用中医体质辨识指导大学生武术择项,将中医体质作为目标,根据体质分类、病理特点掌握大学生健康以及与疾病的关联和差异,了解身体的健康状态,提出科学性和针对性的武术项目选择方案,具有操作便捷,流程简单的优势。本研究在体医融合的武术择项理念指导下,提出了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医体质辨识在大学生武术择项中应用的“三步法”,即中医体质辨识——运动能力评估——武术择项,具体流程见图2所示。

图2 中医体质辨识在大学生武术择项流程图

3.2.1 中医体质的辨识

中医体质辨识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身体亚健康状态,让他们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武术择项。由于大部分学生没有医学基础,需要更简单、直观的辨识工具,《中医体质分类量表》自2009年发布以来,成为中医体质辨识的主要工具,在互联网上就可以下载,且准确度高,内容包括身体形态、心理、生理和反应状态,学生在短时间内就可以根据自身的感觉完成量表中的题目,从而对自己的中医体质类型有初步的判断;然后根据中医体质分类量化评分标准,计算亚量表条目得分,计算原始分及转化分,最后确定自身的中医体质类型。

3.2.2 运动能力的自评估

运动能力是指人参加运动和训练所具备的能力,在选择某项武术运动前,应该对自身的运动能力有准确的认识,否则,运动强度超过了身体机能可承受的范围,就会产生损伤。疫情防控期,学生可采用多种方式对自己的运动能力进行评估,如《运动能力评估量表》,这些量表不仅可以反映出运动能力发展状况,还可以为武术择项提供科学的信息,最简单的方法是通过功能活动如蹲跳、单脚站立、俯卧撑和仰卧起坐等方式进行预评估[10]。

3.2.3 武术择项

根据中医体质辨识和运动能力的自评估,结合自身的体质类型选择针对性的武术项目。武术择项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因素:首先,体质类型与武术运动风格、强度等的适应性,保证练习武术项目符合自身的体质特点;其次,体育择项应结合自身爱好、运动基础、特长和客观条件进行;再次,充分考虑身体的承受性,对运动风险提前预判,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

4 结束语

疫情防控常态化时期大学生的体育活动范围受到一定限制,久坐少动行为较多,中医体质辨识理论能够为某种特定中医体质的大学生武术择项提供精准指导,并存在适应性关系,大学生应在武医融合理念指导下,选择适合武术运动项目,以提升预防疾病的能力。需要指出的是,本研究仅仅从理论层面介绍了武医融合背景下的武术择项路径,若要做到精准的武术择项,后续仍需要加强实证研究。

猜你喜欢
武术常态体质
《武术研究》欢迎投稿 欢迎订阅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论武术与军事的结合发展之路
28天吃出易瘦体质
老外学武术,疫情也拦不住
做到监督常在 形成监督常态
智珠二则
“5+2”“白+黑”是否应鼓励?
中日青少年体质PK
针对产妇体质特定食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