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口的韧性

2021-11-13 02:43钟正生张璐编辑孙艳芳
中国外汇 2021年15期
关键词:市场份额份额东南亚

文/钟正生 张璐 编辑/孙艳芳

出口对疫情后中国经济的快速复苏,发挥了关键作用。2020年,净出口拉动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0.64%,对GDP增长的贡献达到28%,是自1998年以来的最高水平。进入2021年上半年,净出口对GDP累计同比的贡献率下降至19.1%,基本回到了2019年的水平。而2019年受中美经贸摩擦下“抢出口”的影响,出口对中国GDP增长的贡献率本就处于高位。另一方面,今年上半年中国进口和出口的两年平均增速均处于20%左右的高位平台,只是由于进口恢复增长更为显著,才形成了净出口(贸易顺差)有所收窄的局面。可见,上半年出口对于中国经济仍然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过,由于全球疫苗接种的不断推进,上半年中国出口面临的需求格局已经发生了明显转变。本文将在分析上半年中国出口运行的结构特征的基础上,展望下一阶段中国出口的走向。

笔者认为,上半年中国出口在保持韧性的同时,呈现出以下几个突出特征:一是出口从集中于防疫物资的拉动转向机电及其他各类商品共同拉动;出口的国别结构从美国强劲拉动,转为欧盟和东南亚的拉动显著增强。二是中国在全球的出口市场份额有限回落,回落压力主要来自欧美,而中国仍然替代着其他欠发达国家的部分市场份额。三是中美经贸摩擦的影响再现,美国(尤其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进口向中国以外的亚洲国家集中,仍然需要谨慎看待中美经贸关系的演化前景。展望后势,中国出口增速下半年或逐渐放缓,但在节奏上或仍将体现一定的韧性,其原因在于:对欧洲地区出口有进一步修复的空间;东南亚和其他欠发达地区疫苗接种滞后影响其出口能力的恢复;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出口将得到有效提升。

从“独木支撑”到“百花齐放”

2020年,在中国出口复苏中起到决定作用的是产品上的防疫物资和国别上的美国。2020年,口罩(以HS分类的第63章“其他纺织制成品;成套物品;旧衣着及旧纺织品;碎织物”衡量)对中国出口的拉动达到1.92个百分点,在整体出口3.9%的增长中占比近半。2020年下半年,美国在中国出口中的拉动作用异军突起,6—12月其拉动达到3.7个百分点,同期中国出口同比增长10.9%,也就是说,美国的贡献超过三成。这背后体现的是:一方面中国率先控制住疫情恢复生产,作为传统上的口罩出口大国(2018 年中国在全球口罩出口中的分额高达 65.9%),海外疫情扩散后,中国当仁不让地成为口罩的主要供应国;另一方面美国推出大手笔财政刺激政策,使其保持了强劲的消费能力,而国内生产停滞,向海外溢出需求。

上半年,防疫物资对中国出口的拉动不再,代之以机电产品和其他各类商品的共同拉动(见图1)。为排除基数波动过大的影响,从两年平均拉动来看,今年1—6月,中国总出口的月均增速为15.5%,其中,防疫物资(包括口罩和医疗器械)的拉动仅为0.6%,机电产品拉动了9.5%,劳动密集型产品(包括塑料、箱包、玩具、服装、家具、陶瓷)拉动2%,其他产品拉动3.4%。而2020年6—12月,防疫物资的拉动为1.8%、机电产品为7.9%、劳动密集型产品为2.5%、其他产品为-1%。这表明,2021上半年中国出口产品拉动的品类更趋多元化,反映了海外经济的更广泛重启。

图1 2021年上半年防疫物资对中国出口的拉动不再

今年上半年,欧盟和东南亚国家在中国出口中的拉动作用快速提升,而美国的拉动作用则有所下降。2020年下半年,欧盟对中国出口的拉动作用平均还是负值,而2021年上半年就转为月均3.1%的正向拉动。随着欧洲逐渐复工复产,其在中国外需中的地位明显提升。2021年上半年,东南亚的东盟、日、韩及中国港澳台地区在中国出口中的拉动作用也较2020年下半年显著增强。而美国对中国出口的拉动则从2020年6—12月的月均3.7%,降至2021年1—6月的2.5%。当然,美国需求仍保持较快增长,对上半年中国出口仍具有压舱石的作用。

出口的市场份额“有限承压”

2020年,中国出口复苏领先于全球整体,且月度增速平均高于全球近10个百分点,中国的出口市场份额明显抬升。2015—2019年,中国在全球出口中的占比(以CIF价格衡量)平均为13.7%,而2020年4—12月,这一比例提升到15%。中国与海外的“疫情差”,使得中国占有了更高的市场份额。进入2021年,一个关键变化是新冠疫苗的不断接种,随之而来的是更多国家的复工复产,给中国出口市场份额带来回落压力。截至今年一季度(2021年二季度全球出口总额尚未公布),中国的出口市场份额仍然保持在高于往年同期的水平上。但从全球出口加速增长的趋势来看,二季度中国出口市场份额或进一步回落。

今年上半年,中国出口市场份额回落的压力主要来自欧美,而中国仍然替代着其他欠发达国家的部分市场份额(见图2)。根据新冠肺炎疫情的发展,可以将全球出口份额变化分成几个阶段来看。第一阶段是2020年1—2月,中国疫情暴发,中国出口份额下挫,东盟、美墨加、其他欠发达国家取代中国出口份额。第二阶段是2020年3—5月,海外疫情暴发,中国出口份额在医疗物资带动下猛增,东盟、日韩出口份额也显著抬升,取代了欧盟、美墨加、其他欠发达国家的出口份额。第三阶段是2020年6—12月,全球疫情持续发酵,但各国逐渐适应了与疫情共生,逐渐推进复工复产。这一阶段最显著的变化是欧盟的出口份额异军突起,而其他地区出口份额普遍下降,欧盟以较快速度拿回了流失的出口市场份额。第四阶段就是2021年上半年,随着新冠疫苗接种的推进,欧美疫情逐渐得到控制,而东南亚和其他欠发达国家疫苗接种较为缓慢。将2021年1—3月与2019年同期比较可以发现,欧盟出口市场份额已经与疫情前差距不大,差距较大的是美国和其他欠发达国家,而中国和东盟的出口市场份额仍然明显高于疫情前。这意味着,未来中国出口市场份额的进一步回落,主要依赖于其他欠发达国家的复工复产,只有这部分市场份额被拿回之后,中国出口的“疫情红利”才会完全消弭。而随着欧美复工复产的推进,笔者估测,二季度欧美应该已经进一步拿回了出口市场份额。

图2 2021年上半年中国出口市场增长份额很大一部分是对欠发达国家的替代

2021年二季度,东南亚暴发新一波疫情,其他欠发达国家也出现疫情反扑,这进一步延缓了中国出口市场份额回落的压力。2020年,东南亚国家依靠强有力的隔离手段遏制疫情,但由于新冠病毒变异后,传染性和隐蔽性均有增强,二季度以来这一方式的效果大打折扣,疫苗接种在疫情防控中起着更为核心的作用。这就使得新一波疫情的震中转移到疫苗接种较为薄弱的东南亚和欠发达国家。近期,德尔塔(Delta)毒株肆虐,导致欧美疫情也出现了一些抬头迹象。在此情况下,欠发达国家拿回出口市场份额的时间会延后,东南亚对中国出口份额的争夺能力也更加受限,从而延长了中国出口的“疫情红利”。

美国进口正向中国外的亚洲国家迁移

2020年,美国曾是中国出口的主要需求来源。但2021年上半年以来,美国对中国出口的拉动出现了两方面的变化。

一是美国进口向中国以外的亚洲国家迁移。2020年12月,美国进口同比增长6.1%,其中中国拉动达到4个百分点,中国以外的亚洲国家拉动1.6个百分点。而2021年4月以来,中国对美国进口的拉动明显减弱。截至5月,美国进口同比增长41.2%,其中中国拉动仅为1.3个百分点,而中国以外的亚洲国家拉动12.1个百分点。从两年平均的角度也得出同样的结论:5月美国进口两年平均增长2.6%,其中中国拉动为-0.1%,中国以外的亚洲国家拉动达2.2个百分点。

比较美国从各地区进口的份额结构可见,2021年1—5月,美国从中国进口的比例已经回到了略低于2019年同期的水平,从欧洲、美洲进口的比例也仍低于2019年同期,但是从中国以外的亚洲国家进口的比例明显高于2019年同期。而且,在2020年的各个阶段,美国从其他亚洲国家进口的份额都高于疫情之前。这说明在中美互加关税的情况下,美国企业很可能着意加大了从其他东南亚国家的进口。虽然不能排除部分进口从中国绕道东南亚的可能,但这种转移的倾向,无疑会增加供应链从中国迁出的压力。

二是美国对中国医疗物资的进口依赖度已经回到疫情前水平,但对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进口依赖度仍然显著低于疫情之前。2020年3—5月和6—12月,美国从中国进口“纺布纺织制成品及未列明纺织有关产品”(很大部分是口罩)的比例分别比疫情之前上升了18.6个和14.8个百分点,这带动其所属SITC一级分类“以材料分类的制成品”的进口依赖度显著抬升。但2021年1—5月,美国从中国进口口罩的比例比2019年同期下降了1.4个百分点,也就是说口罩进口在向别国转移,从中国进口的比例已经恢复正常水平。美国从中国进口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大多分布在“杂项制成品”科目下。疫情以来,美国从中国进口的杂项制成品比例持续低于疫情之前,2021年1—5月比2019年同期还要低3.3个百分点。这再度证明美国加快了以其他亚洲国家产品对中国产品的替代。

拜登当选美国总统以来,市场对中美经贸关系的前景持谨慎乐观态度。2021年5月27日,中美全面经济对话中方牵头人刘鹤副总理与美贸易代表戴琦通话。事后中美经贸关系延续2020年达成的第一阶段经贸协议成果,没有出现严重的矛盾激化。但是美国对中国围绕科技领域、地缘政治方面仍然保持高压态势。笔者此前梳理过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扩大进口”部分(可量化部分)的执行情况。2020年受疫情影响,中国扩大从美进口仅完成目标的58%。2021年,由于疫情的影响延续(突出表现为航空器、原油进口承压),能够完成2021单年度的进口目标,对应两年累计完成目标的81%,已经是非常乐观的估计。结合美国从中国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份额持续下降,仍然需要谨慎看待中美经贸关系的演化前景。

下半年中国出口或仍有一定韧性

笔者认为,下半年随着欧美供应链更加充分地恢复,以及其他欠发达地区供应链逐渐恢复,中国出口的市场份额将面临进一步回落的压力。与此同时,以美国为代表,全球需求增长逐渐渡过最快的阶段。总量和份额两方面因素叠加,会使中国出口增长逐渐放缓。不过,在放缓的节奏上,中国出口或仍将体现出一定的韧性。

一是我国对欧洲地区出口有进一步修复的空间。欧洲作为主要外向型经济体之一,虽然从2020年下半年开始就逐渐复工复产,并明显拿回了自身的出口市场份额,但是其进口需求的恢复却偏慢。从欧盟在全球进口中的占比来看,2021年1—3月,欧盟的进口份额仍然明显低于2019年同期。从欧盟在中国出口中的占比来看,疫情以来中国向欧盟出口的比例持续低于2019年同期,2021年上半年,也仍然平均低于2019年同期近2个百分点,是中国主要出口地区中偏离最大的。而这种偏离并非由于中国与欧洲贸易也出现了某种类似于美国的“脱钩”。事实上,截至2021年5月,中国在欧洲进口和出口中的占比均仍处于高位,分别比2019年同期高1.8个和1.6个百分点。因此,随着欧洲经济进一步恢复增长,其对中国的进口需求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在产品结构上,欧盟从中国进口或将从2020年的工业制成品逐渐向原材料偏移。

二是东南亚和其他欠发达地区疫苗接种滞后有利于我国维持较高的出口份额。东南亚国家与其他欠发达国家在全球贸易中的格局有别:东南亚国家与中国相似,在全球疫情中同为出口和进口市场份额扩大者,在东南亚疫情暴发之前与中国出口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而其他欠发达国家受疫情冲击严重,其出口市场份额和进口市场份额都大幅缩水。这意味着,如果欠发达国家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可能会同步带来全球总需求的提升,以及对中国出口市场份额的竞争。这两种效应相抵,对中国出口的冲击或许没有那么大。而东南亚和欠发达地区疫情的反复,则势必会延长中国出口市场份额偏高的时间。

三是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出口将得到有效提升。尽管欠发达国家在全球进口中的比例大幅缩水,但2021年上半年中国向其他欠发达地区出口的比例却比2019年同期大幅提升。中国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出口的比例,自2020年下半年以来也重新进入上升通道。2021年6月比2019年同期高出近1.4个百分点,达到36.2%。这说明,在中美经贸关系承压的背景下,中国继续着力扩大与“一带一路”沿线和其他欠发达国家的经贸合作,并使之成为中国出口的另一重要基本盘。随着欠发达地区疫苗接种的逐渐推进,其进口需求扩张将对中国出口产生带动作用。

猜你喜欢
市场份额份额东南亚
活捉一只“怪怪虫 ”
通信芯片市场份额 有望超越计算机芯片
叙永农商银行
东南亚香药与明代饮食风尚
美俄聚焦东南亚
什么是IMF份额
父母只有一人留遗嘱,效力如何认定?
第二季度服务器销售额创13年新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