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边慧婷
电影从诞生以来走的就是大众化路线,它发展至今,已经日益深入各个阶层的日常生活。当笔者重温《海上钢琴师》时,不禁由衷感叹,经典之所以是经典,就是因为它永远不会褪色,永远能让人拍案叫绝,永远能触动人心中最柔软的部分。
从影片的叙事效果上来看,《海上钢琴师》无疑是成功的。影片采用复线式叙事结构,以托尼为线索,通过1900的人生和托尼的回忆与寻找两条主线将影片串联起来。两条故事线的有序切换不仅带给观众穿越时空之感,也使故事的展开更加跌宕起伏,当一条故事线的情绪达到制高点时,另一条故事线就会作为节奏的缓冲出现,带给人们更佳的观影体验。如果观众细心观察就会发现,导演通过巧妙安排使影片大大小小的起伏贯穿始终。比如开篇娓娓道来的画外音和紧接而来的急促而高昂的欢呼声,再如结尾悠扬的钢琴声后火光冲天的爆炸场面。
吉塞佩·托纳托雷导演节奏的精准把握不仅是在故事的讲述上,也体现在镜头的运用上。影片总体上以长镜头和运动镜头为主,给人们以一种优雅、潇洒的观影感受。但是在剧情的紧张点,导演通过镜头快速切换的合理运用,赋予了影片更加多变的节奏——如影片中经典的斗琴场面中,1900开始他的第三次表演时,激烈而高昂的音乐搭配着手部和脸部特写的快速切换,紧紧抓住了观众的心,使紧张感染到所有观众。正是对节奏的精准把控,这部电影成为了一场视听盛宴,也使将近三个小时的时间在不知不觉间流逝。
《海上钢琴师》在人物的塑造上细腻而深刻,在电影史上留下了经典的人物形象,影片男主1900的形象刻画颇见功力。他的人生被赋予了传奇色彩,他出生在船上并且一辈子都没有下过船,但他却能够见微知著,通过各种途径甚至是一些微小的细节来了解陆地的世界;他拥有仿佛生俱来的钢琴天赋,对爵士乐的领悟甚至超过了爵士乐大师杰里·莫顿;他坐在钢琴前的时候永远自信满满,仿佛他是世界的主宰,却在遇到心动的女孩时言语笨拙不敢表达自己的爱慕,甚至不敢送出自己的钢琴曲母片。
在导演塑造1900的过程中,有三点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其一,他虽然一生都未踏上过陆地,但陆地上发生的事却影响了他的一生。他出生于1900年,在这一时期美国经济发展超越欧洲,因此,他也在船上遇到了形形色色满怀期待奔向美国的人。随后,从小号手托尼的叙述中观众能够了解到在他们相识后不久,世界性经济大危机就开始爆发,而当时他们能做的就是在船上演奏音乐,使人们觉得这漫长的旅途不那么难捱,这也使他逐渐受到人们的欢迎。之后,1900又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他坚持在船上演奏音乐,只为缓解人们因战争创伤而带来的痛苦。最终,当政府决定要对这艘船进行销毁后,他选择和船一起终结自己的人生。
其二,他虽然在三教九流的复杂环境中长大,却有着一颗敏感的心。他的钢琴曲永远百变,永远在讲故事,而他的故事永远来自于他对形形色色的乘客的解读。他永远能从人们的言行举止中读出他们特有的旋律,因此他的音乐永远鲜活,永远能打动人心。他从不爱慕虚荣,从不在意输赢,正如他对斗琴抱有的唯一态度就是好奇,正如他会为杰里·莫顿的音乐感动到流泪并忘记这是一场比试。
其三,他有着自己独特的人生观。在《海上钢琴师》的结尾部分,当Max怀着坚信1900仍然在船上的信念最终找到了久违的知音朋友时,两人的对话就是他们对生命的不同看法和不同态度。托尼认为“人生有时就应该这样,重头做起”,而1900认为“拿钢琴来说,键盘有始亦有终。你也确切地知道88个键就在那儿,错不了。它们并不是无限的,而你,才是无限的。你能在键盘上表现的音乐是无限的。我喜欢这样,我能轻松应付。而你现在让我走过跳板,走到城市里,等着我的是一个没有尽头的键盘。我又怎能在这样的键盘上弹奏呢?那是上帝的键盘啊!”这不禁让笔者想到艾伦·帕克导演的经典作品《鸟人》中的伯迪和艾尔。1900和艾尔一样,他们都有一个独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
一部影片要想成功,不仅要有一个成功的主角,配角人物形象的丰满也同样重要。热爱音乐却被现实打击得想要放弃,最终却又因1900而重拾了对音乐的期望的托尼;有商人本性会想方设法使自己利益最大化,却在最后说一个好的故事比金钱更可贵的二手乐器店老板;时刻将规章制度挂在嘴边,却默认1900一直生活在船上的船长……他们共同构成了一个有笑有泪的故事。
影片对音乐乃至音响的运用更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影片以舒缓而悲伤的音乐开场,搭配悠远的敲钟声,引出了托尼深夜一人时的心里独白,讲述了他悲伤的故事,也为影片的悲剧结尾做铺垫。在衔接下一场景时,片中出现了短暂的欢快的小号声,紧接着又是轻微的钢琴声和小号声时不时出现在音乐中,紧接着用音响展现了轮船上的众生相。当快要到美国乘客欢呼的场景时,音乐节奏不断加快,而在大家都在欢呼抵达美国时音乐又变得宏大而庄重,其间夹杂着不同角色、不同语言的欢呼声。影片开篇就用音乐和音响紧紧抓住了观众的心。
在之后的视听语言中,音乐更是无处不在,大多数转场都会用音乐做铺垫,如摇篮的铃铛声,1900的养父将要出事时如预兆般不祥而令人惊慌的音乐。
同时,本片的音乐还有突出人物形象心理的作用,如1900不同的钢琴声反映了他不同的心境,1900爱上女孩的场景更是只用音乐和眼神就说明了一切。1900一生都没有对女孩说出他的爱恋,但观众能从他的眼神、动作和他偶尔流露的情绪中体会到,这是一段让他一生难忘的历程,一份让他深藏心底的爱恋。
音乐在视觉的冲击力上并不强势,但可以将现实生活中的事物经用艺术的手法表达出来。《海上钢琴师》正是利用了音乐的这一特性,为影片的叙事、塑造角色、烘托氛围赋予了优雅的艺术气息,增强了影片的艺术美感。
影片对细节的刻画也同样出彩。许多有代表意义的物件被用来当作链接不同场景的桥梁和媒介,如开场就出现的小号,再如唯一一张具有特殊意义的代表着1900无疾而终的爱恋和托尼渴望帮助朋友愿望的那张被销毁后又被拼凑起来的唱片。影片中反复出现的有着特殊意义的词汇America,它一出现就注定会是一场离别,1900又回复到了往日的孤独。如secret,唱片的主人对托尼来说是只有他知道的秘密,1900如何认识女孩也是他一个人的秘密等;再如normal,1900的音乐是只属于自己的,因此每当他在头等舱演奏时,指挥只能徒劳地提醒他,just a normal one,但是1900从没有听过,因为做自己一直是他的原则。像这样刻意设计和安排的细节还有很多,都值得观众细细品味。
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当观众看完这部电影后,眼中也必然有一千个1900,甚至是一千部《海上钢琴师》。当爆炸响起,当电影落幕,有人回味的是跌宕起伏、抓人心神的故事情节,有人记住的是风趣幽默、充满魅力的1900,有人陶醉在或悠扬或激昂的音乐盛宴里,有人惊喜于别具匠心、颇具深意的细节中……而笔者感触最深的是导演借助这些手法所展现和剖析的思想内涵:理想与现实的纠缠,旧时代与新时代的博弈。
理想从来是美好的,如头顶璀璨的星空,可追逐理想的过程中总会遭遇现实的风吹雨打,又有多少人对待理想能够真正做到从一而终?新时代总是令人向往的,可是新时代来临的过程中总会不可避免地伴随着社会更迭带来的阵痛。从这个角度来看,导演眼中的1900并不是一个完美的虚影,而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他选择了坚守心中的乐土,却也选择了留守在自己熟悉的世界中,成为旧时代的“殉道者”。这部电影反映了一类人的选择,新时代的来临并非能让所有人接受,总有一些人选择与旧时代一同逝去。人们无法对这类人的选择做出对与错的评判,因为他们对于自身极限与热爱的事物有自己的认识,而这一点是很多人穷尽一生都无法达到的。
《海上钢琴师》是导演朱塞佩·托纳多雷为观众带来的一场视听盛宴,也是他用理想化的方式讲述的一个关于热爱和坚守的故事。它就像一个藏在时光深处的宝藏,每一次观看都会有不同的体会,每一次都会让观众怦然心动。当人们阅读一部经典书籍的时候,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当人们观看一部经典电影的时候同样是这样。或许因为时代的限制,这部电影也存在一些瑕疵,但是瑕不掩瑜,它永远值得笔者的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