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网络舆情监测及引导研究

2021-11-13 05:10王莘淇徐佳宇王常伟邹郡菲谭宇琪
声屏世界 2021年17期
关键词:舆情大学生信息

□ 王莘淇 徐佳宇 王常伟 邹郡菲 谭宇琪

高校网络舆情现状分析

高校网络舆情主体集中化。高校网络舆情的主体基本上都为当代大学生。第一,进入21世纪以来,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电子信息渗透生活,而高校是新世纪网络使用人群最密集的地方,互联网已成为大学生发表言论的主要途径,网络平台上随处充斥着大学生的身影。第二,当前的大学生处在学校与社会交界处,又是新时代的宠儿,心理处于半成熟阶段,社会阅历不足,对生活一知半解,对热点事件充满兴趣。第三,大学生的从众心理导致其不够坚定,会成为不同舆论风向的支持者,容易改变,缺乏自我约束,从而呈现一定的“非理性”的状态。

高校网络舆情主题敏感化与引发的周期性。高校网络舆情主要由学生日常生活引起,主题大多围绕食宿、学习环境、校园风气、科研成果、教学管理、考试情况等问题。这些主题一直是学生生活中最重要的写照,也是与学生自身利益最切合的部分,极具敏感度。当学生最关注的问题涉及学生的切身利益,且学生在提出诉求之后没有得到学校的具体回应,网络就成为学生“发泄”的平台。不同于其他网络舆情,高校网络舆情立足于高校,立足于大学生,高校更像是一个“小社会”,话题的激烈讨论同时将逐渐映射到对社会相应话题的讨论,如社会治理、国家政治等。任何话题当与大学生或高校相关被大多数网民关注,都将成为引发高校舆情在网络上的爆发。

高校舆情的引发具有周期性。高校网络舆情符合生命周期理论,而突发负面高校舆情更是具有短周期性,正如生命的诞生、成熟至消亡。网络舆情发展阶段大致分为发酵期、爆发期和衰退期,由于表征网络舆情的关注度在这三个阶段具有明显不同的特征,可根据不同阶段的特点实施正确的引导方式。

高校网络舆情监测可视化与引导的非体制性。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大数据可将舆情来源、类型、持续时间、爆发范围、讨论重点及网民从舆情酝酿到高校回应至最终结果的态度变化等抽象数据具体化,从而直观地观察出舆情动态。大部分高校利用识微商情系统、清博大数据舆情、蚂蚁作坊、鹰眼速度网等舆情监测软件制定舆情报告,也有高校利用爬虫技术获取网络资源,进行话题识别与跟踪、人工检测、敏感词过滤、网页清洗,充当“把关人”角色,及时有效清除负面信息。舆情监测可视化可全面综合分析大学生关注目标舆情的趋势变化、传播网站、传播媒体、关键传播节点,以及传播溯源等进行全网舆情实时监测以及危机预警。但绝大多数高校未建立成熟的舆情管理机制,使得舆情引导非体制化,最后导致舆论爆发难以平息。

高校网络舆情的不可控性。高校舆情的不可控更多是因为每个传播受众,也就是在校大学生们由于生活习惯、思维模式和喜爱偏好的偏差,导致个体对于信息的接收、处理和二次传播出现了生活中千差万别的高校舆论结果。准确来说,高校舆情不可控性大致可分为理解能力不可控、受众素质不可控、传播方式不可控和舆论走向不可控。以湖南2020年高考留守女学生报考考古专业这一微博热搜为例,在理解能力这一点,微博用户庞大,受众的文化、理解、看待的方式不同,导致每个读到这条信息的大学生在讨论和转发时出现五花八门的声音,二次传播形成了高校舆情本身的一部分。受众素质不可控是因为中国在校大学生群体庞大,仅本科生就是一个巨大的数字。传播方式不可控是指信息时代谁也离不开互联网,大学生接收的不过是在媒体信息泛滥时代下多样传播的一种结果。舆论走向体现在最终大学生对于一条信息的印象把握,有人说这名女考生不应该报考,因为没“钱”途,也有人鼓励说她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持支持和积极态度,可以用来激励他人……高校舆情最终就是这样有了不可控的可能性。

高校网络舆情产生的影响

建立高校形象:建立“品牌”形象,扩大知名度。网络信息的特点是多样且复杂,同时负面信息往往更吸引人们的眼球。但是,当高校以积极的、正面的形象出现在微博、微信等信息传播应用中时,庞杂的负面信息出现一个或多个的正能量的舆情并且是为人们所关注的高校。当这种关注度到达甚至冲破一个又一个的时间节点,不断地冲刷着人们对高校形象的认知程度。高校网络舆情的积极影响就此显现,对高校形象的建立起到了积极作用。在舆情发生之前,高校提前应做好预警机制,提出引导策略;在舆情发生后,践行引导策略。经过引导,不断建立起高校的“品牌”形象,提高高校的知名度,扩大高校的影响力,为高校的招生与就业带来促进作用。2020年6月8日为哈工大百年校庆,自6月3日起,哈工大开始为百年校庆造势,仅6月7日和8日,就有10项微博热搜,成功使哈工大百年校庆“出圈”,进一步扩大了哈尔滨工业大学的知名度。

增加事件复杂性:涉及主体广泛,严重深入问题。互联网的普及在给大学生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同样会对大学生产生许多消极影响。网络舆情的快速发展不利于事件的顺利解决,通过网络不断发酵,人们发表各种各样的言论,会影响当事人对事件的判断和处理,同时受网络的影响,会增加对当事人的伤害。高校网络舆情在传播中被不断放大,不仅会上升为讨论话题,相关的主体也会被抬升,容易产生更多的问题,增加解决事件的难度,从而导致整个事件的持续时间更长,在解决的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问题更多。

2020年11月10日,“高校学生会成员被指耍官威爆粗口”登上了热搜,登上热搜后学校给予回应,学校学生工作处已经进行了处置。但在网络的快速传播下,经过两天原本涉及主体只是本学校,登上热搜后关注事件的人更多,不仅关注这个学生,也会关注这个学校如何做出处理,关注对象上升为高校,本已经解决的事情却持续了两天。而该学生会成员被更多的人议论,一些对他批评的言论对他身心发展不利,甚至有些人会对他进行人身攻击,对其生活产生负面影响。由此可见,高校网络舆情的发生增加事件的复杂性不利于解决。

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策略

从高校网络舆情的主体入手:重视学生思想教育,培养正面舆情思维。互联网的开放性使大众可以互联网作为载体来发出自己的观点与情绪,所以网络舆情具有一定的片面性与多元性。在某一事件发生后,网络上的声音良莠不齐,而高校舆情的主体大多是刚成年的学生,文化程度普遍较高,有自己独立的思想,所以对事件或者新闻都有自己独特的观点与见解。但是他们思想刚刚成熟,且社会阅历与经验较少,在对一些热点事件与重大事件做出敏感反应的同时,更容易盲目轻信被片面信息所误导。

通过思想教育要培养学生有正确的“三观”,培养学生的正面网络思维,提高学生自我的约束能力,在网络上要积极传播正能量的言论思想与主流社会价值观。让学生对高校网络舆情有更好的认知与理解,对舆情可以做出正确的判断,可以客观且公正地看待网络舆情,不会盲目地去吸收信息,做到能够分辨舆论的是非对错,从而提高高校学生的网络思维能力,把网络舆情的优点与有利影响发挥到最大化。

从高校网络舆情的大环境入手:网络舆情“把关人”充分发挥作用。网络舆情的“把关人”是把握社会舆论导向的重要角色之一,其主要功能是在众说纷纭的事件中为受众指明方向,使更科学、更正确的观点在整个舆情大环境中形成一个主流。互联网给了大众更多的自由言论的空间,这种开放的环境也鼓励了更多的思想上与情绪上的表达,这就更需要网络舆情的“把关人”正确并充分地发挥其引导性作用,占据舆论话语权的制高点,打破舆论的无序性,把有效的信息准确地传达给大众,从而带动整体网络舆情环境健康的发展。

负责高校与网络舆情的相关部门加强管理。高校应对网络资源加强管理,高校学生获得网络信息的方式大部分是通过校内的各大社交平台,所以高校有关部门要采取相应的措施,通过利用互联网信息相关核心技术构建高校网络舆情监管系统,改变对网络舆情的一般观念,深入学生的生活,紧紧跟进学生。在网络舆情监测方面要引进人才与先进技术,注重对于大数据的采集与分析,加快对大数据的处理速度。对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的组织程序、计划方案、决策措施进行优化完善,对学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分析、积极整改。相关部门也要加强对信息的处理,加快对信息的披露,使大众能够获得更加公开透明的信息,这有助于大众对事件的理解,也有利于正面引导舆情,使高校学生能够正确、积极地接收信息。

猜你喜欢
舆情大学生信息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订阅信息
舆情
舆情
舆情
展会信息
微博的舆情控制与言论自由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