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梅
纪录片《陇原芬芳》是由甘肃省民委组织拍摄,着重反映甘肃少数民族文化风情的一部纪录片。甘肃作为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自古就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在社会的长期演变过程当中,这些少数民族也已成为甘肃历史悠久、灿烂文化的创造者。一方面,纪录片《陇原芬芳》不仅是推动甘肃少数民族文化的不断传承创新、繁荣发展的代表之作。另一方面,也有力地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互相学习、增强了民族自信。
根据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的数据,有关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的创作始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十七年里,关于少数民族的纪录片已成为加强民族交流和建立新的民族关系的重要艺术形式。十七年间,少数民族纪录片的创作也达到了高峰,在此期间创作的少数民族纪录片包括《欢乐的新疆》、《西南高原的春天》、《中国民族大团结》、《佤族》、《凉山彝族》、《鄂伦春族》等。这些纪录片记录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社会主义下的少数民族的新生活,也展示了各个民族之间的团结与和谐。
叙事语言简单来说就是视听语言,所谓“视”就是通过眼睛可以看到的,“听”就是通过耳朵听到的。本片所叙事的主体大多是甘肃各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对于其本民族之外的其他民族来说具有很强的陌生感。这就使得在使用解说词进行阐释的过程中,需要创作者在真实有效传播少数民族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必须考虑到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甚至是文化隔阂。纪录片中,解说词是创作者对纪录片主题的主观认识、思想观念的直接体现。不仅起到叙述解释的作用,很多时候还会发挥出故事之间的衔接、对故事情节的补充等重要作用。在该片的《保安族》一集中,创作者介绍完舞蹈保安族花儿音乐剧—“花儿与少年”之后,用“专业的表演,富有民族特色的内容,离不开精美的民族服装”这句解说词串联出接下来要叙述的保安族传统服饰。可以看出,过渡解说词的使用能够让叙事更加清晰、流畅。而在这部纪录片当中,这样的过渡解说词运用的地方还有很多。
除了解说词,音乐也是组成叙事语言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纪录片是当下语境中纪实的重要载体,除了镜头、解说词,音乐的运用得当往往可以传递出更多更具体的信息以及给观众带来更好的观看体验和精神享受。在该片的《蒙古族》一集中,讲述了一年一度的丝绸之路那达慕文化旅游节开幕。作为马背上的民族,赛马、射箭、摔跤是蒙古族青年的三项必备技艺。在比赛进行时,随着画面的推进,出现了节奏加速的音乐,此时在两者的共同渲染下,营造出了一场激动人心的比赛。画面的呈现充分吸引了观众目光,快节奏的紧张音乐抓取了观众注意力。能够看出,音乐的使用往往能够烘托主题、渲染气氛、调整故事节奏进而增强传播效果。
镜头画面是纪录片内容的主体,是信息传递最重要的中间载体,能够直观具象地对叙事形象与叙事情景进行展示,给观众带来视觉冲击力与艺术感染力。在纪录片《陇原芬芳》中,创作者使用了大量的特写镜头,在突出少数民族文化特色的同时让观众看到了更多细节美。该片在讲述保安族刺绣、东乡族刺绣时,创作者运用了十秒的大特写镜头让少数民族的刺绣技艺、精美绝伦的刺绣作品得以展现在观众眼前。还有在对保安族腰刀的锻造过程中,运用了特写镜头,突出了腰刀制作过程的繁琐。在藏族传统民族节日—晒佛节上拜佛祈福的藏教使徒们的脸部特写时,特写镜头的运用突出了信徒们对待信仰的虔诚。
除了特写镜头之外,创作者在每一集开篇介绍少数民族的民族历史、地理风貌、居住地环境、民族经济、民族文化发展进行了全景镜头的展现,而全景镜头对展示事物的全貌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潜移默化的绘就了一副副各少数民族在国家的关怀政策下安居乐业、幸福生活的画面。从这一层面来看,《陇原芬芳》可以是一部进一步强化“五个认同”,推动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创新、繁荣兴盛的代表纪录片。
纪录片的叙事结构包括板块并列式结构、阶梯递进式、中心串联式结构。该片采用的是板块并列式结构展开每集的叙事,板块并列式叙事结构中,整个叙事主体被划分为相关但相对独立的板块。这种叙事结构从叙事主体出发,从点到面不断扩展和深化,使整个叙事主体的内容更加清晰。由于每集叙事结构大似相同,本文选取了第二集《裕固族》具体分析。
裕固族作为甘肃省特有的三个少数民族之一,开篇对这一古老民族的来源以及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成立的历史展开叙事。接着说到草原聚会上,牧民们穿戴起自己民族的服饰,开始讲述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裕固族传统服饰,其中最具特点的是妇女佩戴的头面,又称为“凯门拜什”,这是一件非常精致且价值昂贵的民间工艺品,一般是女儿出嫁时的陪嫁。随后说到另一个草原聚会上三岁裕固族小女孩哈斯娜迎来自己的一项人生重要礼仪—剃头礼,裕固族传统中,舅舅是最尊贵的长辈,为此需要为哈斯娜剪下第一绺头发,哈斯娜也因此开始拥有属于自己的畜群。还是发生在夏季牧场聚会上,一场传统的裕固族婚礼正在进行。裕固族民歌国家级传承人曲木塔老人给新娘马尔简戴头面时便唱起了戴头面歌,在婚礼最重要的环节专门请来了民间艺人朗诵长诗尤达觉克。因文字失传,叙事长诗现在只能通过口头传承的方式来保存。接下来创作者顺理成章地叙述裕固族民族语言的保护和传承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当地也为此及时开发本土语言课程。最后引出对裕固族民族语言传承发展问题的关键人物—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院长钟进文,讲述了他对裕固族语言的发展、传承、创新以及保存做出的杰出贡献。可以看出,板块并列式结构叙事使得每个小故事之间看似独立但同时又相互衔接、联系。
叙事视角这一名词出自叙事学领域,简要来说就是指观察和讲述一件事物的角度,在法国学者兹韦坦·托多洛夫的叙事理论中以人物为标准将叙事视角分为全知视角、内视角、外视角三种形态。叙事视角往往引导着故事的呈现形式和方向。新媒体传播语境之下,纪录片的叙事视角往往不再局限于某一个单一的叙事视角,而是多以两种或两种以上叙事视角交叉叙事。纪录片《陇原芬芳》的叙事视角除了以第三人称的外聚焦视角叙事之外,同时也使用了全知视角。全知视角往往以一个宏观的视角来统筹故事发生的时间、空间、人物背景。该片每一集都讲述的一个少数民族的相关文化,这些少数民族文化包括民族服饰、民族歌舞、传统节日、民风民俗等等。每集叙事的最后,全知视角的运用给观众呈现了一个关于少数民族完整的文化印象,而并非断断续续、模糊的文化印象。
纪录片《陇原芬芳》中,每集所讲述的少数民族文化都有人物为主线来展开叙事,片中人物就是展开叙事的主体以及关键。在《藏族》篇中,僧人秋措来到甘南夏河县向唐卡画师桑吉卡请教学习唐卡,由唐卡师借此展开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藏族唐卡的多方面介绍。同在夏河县内,引出了另外一个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龙头琴。主人公是藏族龙头琴传承人华尔贡,他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向他学习弹唱,让藏族民间艺术得到传承和发展。在《东乡族》篇,东乡族艺术家汪小平的作品《丢羊》荣获第十七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农村题材影片奖提名。作为东乡族人也作为导演编剧的汪小平,希望用镜头来讲好、传播好本民族的故事和文化。不难看出,在每集故事的叙事中,选取的主人公都具有鲜明的代表性,有的是在某一文化领域或者对某一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的人,有的是民族文化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等等。作为一部甘肃本土原创的少数民族纪录片,选取代表性人物更加能够增强该片的文化吸引力、说服力和真实性。
为适应新媒体语境下观众的观看习惯和审美,受众范围较为窄化的少数民族题材类纪录片应该紧跟上潮流、积极创新,将少数民族特有文化和现代纪录片创作手法、拍摄技术相结合,打造出新媒体时代下特色的少数文化纪录片。在讲求快速创作的同时也要追求质量,纪录片《陇原芬芳》无疑是一部短小精悍,讲述甘肃少数民族特有文化代表作品,也是新媒体语境之下,甘肃少数民族文化纪录片求创新、保特色的纪录片。技术更新迭代速度日益加快,只有了解观众需要、喜欢的内容,掌握观众观看习惯,符合观众的审美需求,不断追求创新,少数民族纪录片才能在时代发展之下、新媒体语境下赢得长远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