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翁雅芳
(作者单位系昆山市淀山湖中心小学校)
在个别学校开展的语文作文教学中,个别教师往往眉飞色舞唱着“独角戏”,学生看似心领神会,一到下笔便望“文”兴叹。尤其到了小学高学段,随着作文要求的提高,习作难度亦相应增加。尽管教师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但由于小学生往往缺乏对生活和人生的深刻体验,即便拥有丰富的想象力,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在情境作文的教学中,图文并茂地创设情境符合小学生形象思维的认知特点,不仅能将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还可以降低理解难度,将枯燥的文字转化成新鲜有趣的图画。通过图画再现情境,学生能够主动地将图画再次内化,转化为语言文字,为创作奠定基础。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对生活中的事物进行适当处理与提炼,创设与课程协调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与动机,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促进学生对写作的深入思考。此外,在情境作文教学中,如能充分发挥音乐渲染气氛、激发情感的作用,利用音乐的形式将学生带入教学情境,再配上相应的视频画面,不仅能充分渲染气氛,还能将学生的视觉能力和听觉能力调动起来。
特级教师张祖庆在教学“神奇的探险”时,就做了典型的示范。在让学生了解亚马孙热带雨林时,他为学生展示了以下画面:在资源丰富的亚马孙热带雨林,伴随着舒缓的乐曲,学生似乎身临其境,全身心放松;随着音乐节奏的加快,同学们逐渐走入神秘莫测的亚马孙热带雨林深处,神经渐渐绷紧;忽而,乐声激昂,各种猛兽活动的画面让人揪心。由此可见,音乐适时配合,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知欲望。教师如能运用音乐的特殊作用创设情境体验,能让学生在理解文字的基础上,提升想象力与创造力。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写作时他们便能表达自身特有的情感体验。
在紧张的学习中,教师难以大量提供生活素材给学生一一回忆品味,这就需要教师对已创设的情境进行深化,对课堂上有限的资源进行素材的提取与加工,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例如,在作文复习课上,我进行了强化细节描写的习作复习。首先我为大家呈现了易建联投篮的视频,学生观看后各抒己见,对视频资料进行了初步阐述。接着,我展示包含易建联细节的四张图—夺篮图、准备投篮图、腾空跃起图、球进篮筐图,让学生认真观察这四幅画,之后创设情境:假设自己就是解说员,你将如何描绘出易建联投篮的精彩瞬间?学生在创作的时候,均能从人物的外貌、动作、表情等细节方面进行描写。
在小学高年级的作文教学中,积累了一定的写作素材,有了自己的观察发现后,教师应适时拓展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小学生的想象力远超成年人,因此在习作中,教师要学会打开学生的写作思路。
在特级教师张祖庆的“神奇的探险”一课的教学中,我们也可以深深体会到拓展情境对发挥学生想象力的重要作用。犹记得,课堂上大家闭着眼,在飞机的隆隆声中,张老师带着学生到了亚马孙,伴着轻松的音乐,张老师绘声绘色地说道:“我们终于到了魂牵梦萦的亚马孙,这丛林里藏着什么?我们继续往前走吧。”“小心!保护自己,注意队友之间的照顾!”“经过一天的探险,我们整理行装,走向大本营。”同学们睁开眼后,张老师问:“你刚刚看到了什么,又听到了什么?”学生各抒己见。就这样,一个探险故事的创作经过张老师的巧设情境,将离学生现实生活较远的探险,活灵活现地展示在学生眼前。
教师通过一系列的情境创设,能让学生在一定的氛围中了解习作的方向。此时,教师还需进行指导创作,一是帮助学生解决“写什么”的问题,二是帮助学生做相应的语言训练。语言训练是提升学生作文能力的实践基础,教师通过对学生语言训练的指导,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从而培养学生习作时用词造句的规范性与逻辑性。
在张祖庆老师的“神奇的探险”一课的教学中,他最后通过点评学生作文,指出个别学生在创作中存在的问题,诸如毒蛙外貌没写好等,通过即时创作与即时讲评,学生很快掌握技法,明白习作时不仅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还要规范自己的习作语言,让作文变得充实有趣。
情境体验的教学过程不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通过丰富的、层次性的情境体验,学生不仅掌握了习作方法,明确了写作内容,还对笔下人物的情感都有了一定的把握。因此,情境体验在小学高年级作文教学中绽放着巨大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