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先讲两个故事。
这头一个故事,发生在2015年。那一年,一个叫王国平的农民,凌晨4点起床,饱吃干粮,喝足热水,然后,提上旧布袋,揣上杂粮馍,出门了。王国平不是要远行,而是去赶集。大山盘踞,小路蜿蜒,村里不通汽车,步行4个多钟头,才能到镇上的集市。那一年,王国平47岁,山路走了40来年。
这第二个故事,发生在2021年。暂且不表,后面细说。
故事里的村子,是甘肃甘谷县磐安镇西坪村,也是我今年新春走基层的村子。在分社工作近7个年头,新春走基层一年都不曾缺席。今年接到分社领导的通知后,西坪村进入了我的视野:自然禀赋差,产业基础弱,思想观念旧,全村将近三分之二的人家是建档立卡贫困户,一度被挂牌督战,直到2020年11月才整体脱贫。光从资料便能确定,这是个有故事的村子。但能不能体现“脱了贫更要加油干”的主题,我心里有些打鼓,脱贫如此不易的村子,“加油干”会不会后劲不足?
带着不确定,踏雪进西坪,认识了村民王国平。后来,他成了我报道里的主人公。
“到底有多穷?”王国平搓了搓布满老茧的双手告诉我,到2014年前后,不少人家里,炕上连个褥子都没有。至于白面饭,那得大年三十吃,不是舍不得,真是没得吃。像村里其他贫困户一样,王国平勤快、肯吃苦,可出尽了气力,最后还得拿粗粮哄肚子,最大的愿望,就是能美美咥顿白面馍。
都说穷则思变,但在跟村民的交流中,我渐渐感受到,若是穷久了,也就穷惯了,不是不想变,是不知该咋变。过去这些年,贫穷如大山,王国平们脚步趔趄,无处突围。那最后咋脱贫的?王国平告诉我,种架豆王,搞养牛场。为找准脱贫路,各级干部遍访农户、调研分析,镇党委书记甚至在村里驻扎了3个月。“党组织为咱找出路,只要肯吃苦,土里能生金。”王国平的话,让我眼前一亮。担心倒回去再受穷吗?“断然不可能!”王国平说,风调雨顺,产业起步,西坪人的干劲十足。大伙儿在土地上精心耕作,三九天还有人在地里忙活,“连晒暖暖的功夫,都花在了庄农和养殖上”。
顺着王国平的话,我迅速在采访电脑上敲下:精准扶贫的伟大功绩,不仅让老百姓吃穿无虞、住行方便,更重要的是,让每一个贫困户干劲十足,精神饱满。走出火炉正旺的屋子,我看见村民在山下竖起的大标语: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大山苍莽,亘古未变,但我在细微的褶皱处,却看见了一个伟大民族的嬗变,惊叹“换了人间”。回到县城,“加油干”的故事,在我笔端潺湲而下——
曾经闭塞的沟壑,早已通车通路,从村子到镇上最多1小时;曾经贫瘠的土地,换了新作物,人均增收1万多元;曾经的杂粮馍,如今成了稀罕物,细粮吃久了还想换换口……
新春走基层,为的是书写人民;新春走基层,关键要“人民书写”。做个讲故事的人,用文字记录扶贫,就是用“人人可为,人人能为”的奋斗,记录全面小康的伟大,谱写乡村振兴的序曲。而这正是我要讲的第二个故事,故事刊发于2021年2月3日的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标题是:《甘肃甘谷县西坪村——山沟里好消息连连》。
贫困发生率达60.58%!一个数字让人可以想象这个西北山村曾经的贫困。这条山沟沟里采集的报道“以小见大”,让我们看到了精准扶贫政策带来的喜人变化,看到了乡村振兴的美好势头,看到了一线扶贫干部的工作付出,也看到了村民们的辛勤奋斗。报道充满了浓厚的乡土气息,所聚焦的山村和王国平一家具备典型说服力,写作简洁,引语生动。《人民日报》用在稀缺的头条位置,体现了对报道的认可和倡导。
我不由联想到四川凉山州,最近被新华社记者找到的那位11年前的“春运母亲”。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总要努力向前,她朴实的话语和真实的行为,打动了无数国人。种架豆王、去打工、入股合作社,这条报道中的村民王国平,还有千千万万中国农民,何尝不都是通过自己双手创造生活,让我们尊重和钦佩的“春运母亲”?
在我们辽阔的土地上,无数普通民众内心深处蕴藏着怎样的坚韧?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惠农政策,推动贫困的地区发生怎样的变化?王国平的故事和“春运母亲”等众多来自基层鲜活、真实的报道,向读者传播了美好故事,唤醒了美好情感,激励了美好奋斗。从中我们再次感受到报道的力量,感受到新闻的价值,感受到即使在人人可以发声的自媒体时代,职业新闻工作者的意义仍然如此清晰。
每一场改变,其实都是一场革新,必然伴随阵痛。如果这条报道能够简洁传递王国平在近两年奋斗中所克服的困难,以及引用熟悉的人点评他的变化,可能内容更加立体、丰富、可借鉴。收入差距、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仍然横亘在现代化征程的道路上,它们有时互相交织,主要体现于“三农”问题。
幸运的是,11年后,“春运母亲”的故事又得以续上,出现在公众面前。那么,未来的日子里,王国平一家和西坪村又会经历怎样的变化,值得记者苦苦追寻?
广袤的国土、众多的人口、丰富的风俗和壮阔的现代化进程,使“新春走基层”的新闻资源如此丰厚。迈开双脚,保持定力,走向基层、走向生活吧。那些具有历史厚度、时代标志和动人心魄力量的“走基层”报道,可能需要经历一次新春,经历11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人民日报2月3日头版的双头条都是用心之作,该篇的“土味+细节”让人印象深刻。
村民朴实的话语、村里发生的朴实故事,再加上记者运用的朴实文风,让文章“土味”十足,这是记者的功力。这种“土味”,原汁原味展现了村里好消息不断带给村民们的喜悦,记录了中国决战脱贫攻坚、推动乡村振兴大潮中的一个真实片段。
记者通过细致观察,让细节点睛。开篇“翻山梁、穿沟道”“群山环抱的西坪村,被‘锁’在三县交界处”,以及文尾“给炉子里添了块硬柴,本就很旺的炉膛,火苗又往上蹿了一节”,形象写出了一个曾经贫困的小山村如今日子越过越红火。
读懂了中国农村,也就读懂了中国。卷起裤腿多走进大山、俯下身多闻麦香、多听老乡说说喜怒哀乐,记者的人民情怀就会在心中扎根,在笔下流淌。特别期待年轻的记者朋友,在中国农村的广袤大地上思考沉淀,用心之上更用情,写下更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有深度有温度的好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