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类综艺节目的文化传播探析
——以《典籍里的中国》为例

2021-11-13 05:10张玲
声屏世界 2021年17期
关键词:典籍里的中国典籍中华民族

□张玲

近几年来,我国综艺节目形式丰富多样,先后经历了问答类、游戏类以及相亲类节目创新样式,随着广电总局对于综艺节目的管控和相关政策的提出,《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多档文化类综艺节目崛起。从这些节目可以看出,想要做好一档文化类综艺节目,必须创新节目形式,丰富其内涵,立足本土,形成原创节目。2021年初,《典籍里的中国》播出后,收获豆瓣9.4分好评,那么,这档仅播出几期节目,为何如此火爆?本文将从以下几点探析。

传播主体多元,形成有效传播

随着新媒体的蓬勃发展,以往的电视节目因为传播渠道狭窄,对于综艺节目的宣传以及节目效果都有影响。纵观最近几年各类型的综艺节目,传播主体都在不断变化,从节目主持人到特邀嘉宾亦或是观众,都开始充当传播主体,取得了不错的传播效果。

《典籍里的中国》邀请知名导演担任影视指导,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田沁鑫担任艺术总监,全面提升节文化层次,带给观众沉浸式体验。另有国内外知名学者、教授在每期节目的讨论解读,也让观众对典籍有了更深的了解。其中,最吸引人的还是实力派明星嘉宾坐镇,将故事中的人物形象细致刻画,结合当下舞台技术,打破时空隔阂,让观众真切感受到典籍背后的故事。除了传播主体自身带有流量和关注度以外,《典籍里的中国》节目本身也具有一定的关注度,作为央视出品那必然是大制作,更有资深节目主持人撒贝宁,不再担任节目主持人而是有了新的身份“当代读书人”,穿梭千年和老一辈“护书人”开启了一段跨越古今的对话。

在媒体融合发展下,除了节目本身的传播主体外,节目也开始针对新媒体平台发力,衍生出一系列的综艺、短视频内容,形成有效传播。在节目的前期宣传中,央视新闻微博公众号提前发布了预告《撒贝宁和秦朝博士共读尚书》以及在《求是》中发布《我们为什么要策划〈典籍里的中国〉》,在节目还未正式开播前,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受众,再加上后期节目品质和自身吸引力,也会让观众自发去为节目做宣称,增加节目话题度。

立足本土,回归中国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些传统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生产生活中形成和传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这些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遵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中国拥有五千年的历史,作为昔日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她的文化根基深厚,内涵丰富。纵观以前的电视综艺节目,“崇洋媚外”的节目形式似乎已经让观众厌倦,而谈到中国传统文化时大家兴致勃勃。再加之如今国家大力弘扬传统文化,一档档文化类综艺节目如雨后春笋般播出,如《经典咏流传》《国家宝藏》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根植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党中央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一系列的举措上,使得中国人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新的认识,掀起了又一阵“读史热”。

在网络大发展的今天,大家似乎已经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所懈怠,仿佛它只是沉睡在博物馆或的“老古董”。古代人读书“头悬梁、锥刺股”,使用繁体字、文言文,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历史的厚重往往叫人望而却步、敬而远之。因此,阅读古籍、研究古籍只是成为了一些作家、历史学家的“专利”,对于古籍传播更是小范围,受众也非常受局限。

而今年年初《典籍里的中国》一播出就受到了观众的喜爱,一时间荣登各大热搜头条,现如今仅播出三期,豆瓣评分9.4分,毫无疑问,《典籍里的中国》又为现象级节目添砖加瓦。《典籍里的中国》是央视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上的又一次全新尝试,古籍中也不全然是冰冷的文字,其背后的故事才是令人深思的。历史始终告诉人们,要坚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思想,想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必须立足本土,扎根历史。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台长兼总编辑慎海雄在《典籍里的中国》创作座谈会上指出,典籍是中华文化永不枯竭的源头活水,是永远给中华儿女以精神滋养提醒人们不断进行精神反刍的范本。作为党的意识形态重镇,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在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方面责无旁贷,将继续努力创新持续推出精品。

创新节目形式,增加话题热度

之前我国的综艺节目陷入“韩流”中,以至于多次发生某某台抄袭韩国综艺节目引发观众吐槽的现象。2017年1月,中共中央要求“进一步强化电视上星综合频道公益属性和文化属性”,当下我国电视综艺节目因为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为文化类综艺节目创造了有利的大环境,较之以往的电视综艺节目有了明显的“原创性”和“自发性”。《典籍里的中国》在继《故事里的中国》《中国诗词大会》后,节目形式更加丰富多样。当然,作为央视主打的文化类节目,《典籍里的中国》承袭了央视一贯的大制作,舞台华丽,精良制作。《典籍里的中国》在形式上通过时空对话,以“百家讲坛+戏剧+舞台影视”的表现手法,设立了“历史空间”和“现实空间”两大舞台多维度拍摄,通过实力派演员演绎和当代读书人撒贝宁穿越古今的对话,更是将戏剧和舞台做到了很好的结合,将古籍背后的历史故事演绎得淋漓尽致。

据统计,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平均国民阅读量却不到5本,而当下的年轻人对于阅读古籍感兴趣的少之甚少,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凝聚力和活力始终无法得到好的传播。而央视制作播出的《典籍里的中国》正是看到了国民在传统文化方面的薄弱,从典籍IP入手细节处着眼,挖掘典籍背后的历史故事,形成文化传播。典籍一直尘封在博物馆里只有历史价值,《典籍里的中国》将古籍背后的故事演绎出来,让更多的人去了解中国故事,吸收中国精神,领略中国风采。

《典籍里的中国》从经典书籍中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读本,如《尚书》《天工开物》《诗经》《楚辞》,再从这些典籍中挑选出感人肺腑、引人深思的故事。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节目第一期选择了“政书之祖、史书之源”的《尚书》,讲述了以秦朝博士伏生为代表的“护书人”为保经典得以传承,守护《尚书》的故事。“伏生”的扮演者倪大红凭借高超演技更是将历史再一次重现,让观众仿佛置身其境,见证“护书人”“读书人”穿越历史的对话。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台长兼总编辑慎海雄在《求是》中指出《典籍里的中国》,就是典籍的传播者、转化人,在浩如烟海的典籍中探赜索隐、披沙拣金,通过电视独具优势的语境转化,让更多的人爱上典籍。节目当晚播出后,微博话题关注度迅速飙升,也反映了在当下这个社会能沉下心来读书的人不多见了,通过影视化呈现增加了视觉冲击力,让更多的人爱上典籍,去了解中共传统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兴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正所谓: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战胜艰难险阻的重要支撑,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环。而典籍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根茎犹如中华文明之根,需要人们去用心品读领略其中的韵味,也正如英国汉学家彭马田曾经说过:“除非你读《尚书》,否则我不认为你能理解今天的中国。”《典籍里的中国》这档节目值得每一个中国人去观看,去体味这道“文化大餐”。

结语

过去,国内综艺节目盲目引进国外节目内容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于本国原创节目的打压。对于国内外意识形态、社会环境不同,综艺节目的创作者也深深意识到了这一点。如今,文化类综艺节目注重依托于民族传统文化、民族精神以及意识形态的传播,是引导国内综艺节目新的创新思路和节目形式的有效途径,这或许是文化类综艺节目如今能够获得好口碑的重要原因。

猜你喜欢
典籍里的中国典籍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典籍里的中国》节目评论
《典籍里的中国》: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
央视“神仙节目”《典籍里的中国》带你“穿越”华夏文明之美
《典籍里的中国》被赞“神仙”综艺
《典籍里的中国》为什么火?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在诗词典籍中赏春日盛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