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提琴曲《赛里木湖抒情曲》的意境美

2021-11-13 04:35钟雪纯
戏剧之家 2021年36期
关键词:赛里木湖哈萨克哈萨克族

钟雪纯

(厦门大学 艺术学院,福建 厦门 361005)

哈萨克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早在《史记》中就记载了公元前三世纪的乌孙、康居、阿兰三大部落。哈萨克族在广袤的草原上游牧而生,孕育出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发展出了丰富的音乐种类和卓越的音乐创作手法。除了我们熟知的阿肯外,哈萨克民间艺人还存在着“巴克斯、萨勒-赛里、吉绕、安奇-阿肯、吉尔奇、铁尔麦奇和黑萨奇”等丰富的类型。哈萨克族人民还发明了冬不拉等弹拨乐器、库布孜等拉弦乐器、色布孜克等吹奏乐器以及一些气鸣乐器、体鸣乐器等。哈萨克民歌往往朴实真挚,有一定的叙事性,生动描绘了人们的生活,表达了哈萨克族人民对于自然和生活的热爱。《赛里木湖抒情曲》取材于哈萨克民歌,作曲家黄虎威学习了哈萨克民歌的特色和创作手法,运用创造性思维,在乐曲中创造了光影的对话、磅礴的雷雨、悠长的牧歌三种意境,描绘了赛里木湖丰富多彩、壮美的景观。

一、光影的对话

赛里木湖是新疆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山湖泊,因为这里是大西洋暖湿气流最后眷顾的地方,所以有“大西洋最后一滴眼泪”的说法。赛里木湖湖面广阔,是一个开放式湖泊,天空的景色清晰地倒映在清澈的湖面上。作曲家使用高超的作曲手法,创作了一幅美丽的画卷,描绘了赛里木湖在阳光照耀下波光粼粼的场景。微风吹拂着湖面,湛蓝的天空与荡漾的湖水透过光影的变换在轻柔地对话。“这首曲子相当于一首田园牧歌式的诗篇,把位于新疆西北部的赛里木湖的风景用小提琴那宽广的音域、迷人的音色、多变的演奏技巧进行了完美的诠释。那里的湖水、森林、蓝天、白云和牧场被作曲家描绘成一幅幅开朗、明快、清新、秀美的图景。”

(一)荡漾的水波

在乐曲的呈示部,主题第一次出现,营造了悠远空旷的氛围。清澈如玻璃,倒映着天空色彩的蓝宝石般的湖水呈现在我们面前。伴奏中低音声部弹奏单音,营造静谧的氛围,舒缓的四分音符模仿轻柔的水波冲击湖岸的声音。伴奏的高音声部则使用了结构清晰、波浪式的分解和弦,仿佛是赛里木湖轻柔荡漾的水波,从湖中心向外传递、扩散,水中倒映着的天空,也在水波中浮动、变幻。第一次再现主题时,主题旋律不变,伴奏的低音声部使用了柱式和弦,而高音声部仍然使用波浪式的分解和弦,只是分解的音符数量增多、音程距离变大,以两组六连音为一个“大波浪”,从而创造出了更大的“水波”,仿佛是一阵疾风掠过水面,使得湖水激荡起来,光影在水上快速变幻,展现出了绚丽的色彩图景。

(二)变化的光线

乐曲中使用了大量的变化手法,同样的主题旋律通过调式、和声与装饰音的改变,表现了不同天气情况下,赛里木湖变化多姿的风采。在不同的光线下,赛里木湖展现出了不同的风情。在乐曲的主题中,前两句高音旋律采用的是具有五声性调式的六声音阶。该部分的结构与和声,具有欧洲大、小调式的特征,独具民族风情的优美旋律,刻画出了宁静的氛围,像是清晨柔和的阳光照耀在湖面上。在主题的第一次重复中,乐曲由A 羽调式转向了D 大调,音乐色彩变得明亮、活泼起来,像是随着太阳的升起,自然界中的万物逐渐苏醒。在乐曲的中部,小提琴低沉厚重的音色,刻画了浓云密布的天空,灰色笼罩着赛里木湖。随着暴风雨的停歇,再现部乐曲主题再次出现。此时乐曲由中部的泛调性进行至D大调,在持续的不稳定和声后第一次表现出了明确的调性,营造出激烈的暴风雨过后,阳光终于又再次透过云层照耀在湖面上的感觉。再现部的主题采用了小提琴三度双音的方式来写作,小提琴中音区温暖、饱满的音色,体现出了明亮、欢快的气质,仿佛是雨水冲洗过的天空更加澄净,明亮的光线、清新的空气使得赛里木湖又充满了活泼的生机。

二、磅礴的雷雨

赛里木湖位于天山北部,海拔位置高,地处山间盆地,大气环境湿润,因而产生了变幻无穷的气象条件。“气象景观多姿多彩,早霞、晚霞、雨雾、云海、雷电、彩虹、冰雹、雪景、雾凇等旅游气象资源极其丰富。”作曲家在《赛里木湖抒情曲》的创作中,通过主题乐思的变换、频繁的调式转换、大量的模进以及炫技性琶音的使用,描绘出了雷雨将要来临和真正来临时的景象。音乐发展中蕴含着激烈的矛盾与斗争,表现了暴风雨来临时风云激荡的情景。

(一)密布的乌云

乐曲的中部从小提琴较低的音区开始,通过连弓手法将原本的节奏重音位置改变,小提琴低沉厚重的音色勾画出了赛里木湖的天空上阴云密布的场面。主题的高八度转调重复,描绘了浓云层层累积直到完全遮蔽天空的景象。下一句乐句通过模进进行到高音区,仿佛积蓄了大量水汽的云终于达到极限,凝结成暴雨落下。四个一组的下行模进,模仿了雨水的倾盆而下。乐曲的中段从a 小调开始,第一句使用了T-降根音的s Ⅱ2-T 的和声进行,最后一个和声别出心裁地使用了同主音大调的主和弦。第二个乐句是对第一个乐句的转调重复,乐曲转至e 小调。在27 小节,乐曲本该由e小调的下属和弦顺理成章地进行到主和弦,但作曲家却在这里借用了平行大调G 大调的主和弦。乐曲整个中段的和声进行都运用了频繁的同主音大小调、平行调交替。在中段里,调性总是处于不明确的状态,调性特征并不明显,这种调性扩张使得乐曲具有一定的泛调性特征。这种调性展开的特点使得音乐充满了内在的张力,表现出了浓云密布的天空下低沉压抑的气氛。

(二)轰鸣的惊雷

在乐曲的中部,快速的模进过后,骤然出现了一个处在小提琴的高音区且加重音的长音,配上伴奏声部连续重音的柱式和弦,仿佛一声惊雷突然出现在天空,发出了震耳欲聋的音响。随后在极快速的琶音之后,又连接了一个极为强烈的高音,小提琴高声部尖锐的音色与极强的力度,模仿了雷声轰天动地的气势。随后乐曲中连续的快速琶音模仿了雨水的持续与倾盆而下。随着最后一句琶音的减慢和延长,雨水渐渐地变小、变弱。中部最后两个八分音符是再现部的弱起,仿佛是一个引子,引出乌云弥散、暴雨倾盆过后赛里木湖上碧空如洗、风卷云舒的美景。

三、悠长的牧歌

哈萨克族生活在美丽辽阔的草原上,哈萨克族音乐正是在这种宽广纯厚的游牧文化中孕育而生。在与羊群相伴的放牧生活中,赞颂自然、相互对唱的牧歌形式自然而然地诞生了。呼唤的音调、对唱与合唱都是哈萨克民歌的重要特点。“哈萨克族民间艺人的演唱形式经历了一个从一人单个演唱到二人或二人以上多人对唱的发展过程,后来又衍生出游牧式的巡回游唱模式。”在今天的哈萨克族日常生活中,仍然保持了这种悠久的传统,无论是古尔邦节、诺鲁孜节,还是专门的夏季阿肯弹唱会,都会举行热闹的歌唱活动。哈萨克民歌中呼唤的音调、对唱有着多种表现形式,作曲家在《赛里木湖抒情曲》的创作中也遵循了此特点,使用了多种创作手法来表现哈萨克民歌这种牧歌特征。

(一)遥远的呼唤

“牧人们在辽阔草原上对亲人或大自然中一切生物的呼唤,所构成的音调,以及亲人们的对答,构成的上下句问答式的这类民歌最基本的形态都具有牧歌或山歌的特征。”呼唤的音调是哈萨克民歌的一个重要特点,作曲家在乐曲中主要使用了“属主呼唤”和“弱起呼唤”两种手段,来表现、模仿人们呼唤的音调。

“属主呼唤”指在一个乐句中,通过属到主或主到属的进行来营造出呼唤的感觉。“哈萨克民歌中这种呼唤的音调常采用属、主的关系,出现在曲首,随后又不断发展变化成不同的形态,安放在不同的位置。”在《赛里木湖抒情曲》中,也使用了这种创作手法。主题中同一乐句的句首和句尾使用了主音和属音,形成了首尾呼应,悠长的主音、属音营造出了一种牧人在空旷的草原上遥远呼唤的感觉。

“弱起呼唤”是指以不稳定音级弱起连接到下一个小节相对稳定的长音,通过这种音乐进行的倾向性来营造出呼唤的语调。在这首乐曲中,使用了大量的“弱起呼唤”来模仿草原上呼唤的语调,仿佛是在辽阔的草原上回荡着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悠远的呼唤与对话。悠长舒缓的曲调,与草原广袤无垠的自然环境相得益彰,同时也营造出故事帷幕缓缓拉开的氛围。

(二)温柔的伴唱

“伴唱呼唤”是指通过伴唱声部对主旋律进行衬托与回应,营造出乐曲呼唤与对话的效果。伴奏的低声部对旋律声部进行跟唱,在其他小节,旋律又合在一起形成了三度合唱的形式,跟唱与合唱交替使用。跟唱仿佛是遥远的呼唤在草原上产生的“回声”,合唱则像是人们在一同合唱,为歌曲带来了更丰满的音乐效果。这种伴唱的形式,为音乐营造出了空间感,也形成了呼唤与对话的情景。

四、结语

哈萨克民歌体系中融合了不同体系的调式、音阶,自身又发展出了卓越的音乐创作手法,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和挖掘之处。目前我们对于哈萨克族的音乐研究和文学研究都比较薄弱,除“阿肯”外,还有许多哈萨克民间演唱艺人的音乐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保护,这些都需要更进一步的调查研究。著名作曲家黄虎威通过多样的手法、创造性的思维,用小提琴的音色和技法展现出了赛里木湖优美的景色,在乐曲中营造了光影的对话、磅礴的雷雨和悠长的牧歌这几种优美的意境。他所创作的《赛里木湖抒情曲》,不仅是小提琴音乐的成功之作,更是民族音乐创作的典范。

猜你喜欢
赛里木湖哈萨克哈萨克族
赛里木湖蓝
阿依努尔——献给一位哈萨克支教女孩
一件与卫拉特人有关的清代哈萨克文档案文书研究(哈萨克文)
民国时期哈萨克族在河西走廊的活动述论
哈萨克族谚语在数学分析课程教学中应用及实践
中医哈萨克医结合治疗小儿遗尿56例
赛里木湖里有些云(组诗)
56个民族56枝花 哈萨克族
阿勒泰地区哈萨克族民俗文化的研究
冰上的赛里木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