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谋及其作品分析

2021-11-13 04:24:14
戏剧之家 2021年6期
关键词:张艺谋创作

(曲阜师范大学 传媒学院,山东 日照 276800)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思想解放和观念变革为第五代导演的崛起与探索提供了有利的时代条件。从主观因素方面来说,第五代导演青少年时代大多经受了挫折与磨难,这段特殊的经历塑造了他们富有创造力的坚强人格和不屈的性格,并为他们提供了较为直接的电影素材。第五代导演以一种反抗与创新的姿态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加之影像本身就是能独立叙事表意的艺术语言,由此开创了一种全新的电影美学——影像本位论美学,强调影像作为电影语言的本体地位。

一、作为第五代导演的张艺谋

第五代导演的“探索电影”大多注重把人置身于宏大视野中审视,在人与环境的关系中描写人生命运,力图进行富有超越意味的哲理思辨和文化沉思,关照人情、人性,注目善恶美丑、爱憎情仇。人们对张艺谋的首次认知是他在第五代导演的开山之作《一个和八个》中担任摄影师。之后,作为《黄土地》的摄影师之一,张艺谋也凭借该片首获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摄影奖,继而获得法国南特三大洲电影节最佳摄影奖等奖项,使得张艺谋一跃成为当代中国最优秀的电影摄影家。

如果说凭借《黄土地》获得摄影奖、凭借《老井》获得表演奖还只是所谓“张艺谋神话”的序幕,那么张艺谋电影导演的处女作《红高粱》获得柏林电影节大奖,则无疑使这一神话获得了最好的确证——中国当代电影史上的“张艺谋时代”真正开始了。

二、张艺谋第一个创作阶段:民俗电影创作阶段

张艺谋是较早注意到“探索电影”思想大于形象、理性大于艺术的缺陷,而意识到必须进行电影观念变革的电影家。于是,张艺谋开始自觉地追求另一种形态的电影:“这种电影既有一定的哲学思想内涵,又有较强的观赏性。”《红高粱》正是他将电影观赏性与艺术性结合的一次尝试,既保留影像本体论美学追求的“电影化、艺术化”,同时加强电影情节叙事的戏剧性和影像语言的叙事功能,从而把“探索电影”和传统的叙事电影的优长加以融汇。

由此,张艺谋创作的第一个阶段开始了。民俗电影创作阶段从《红高粱》的创作开始到《大红灯笼高高挂》的创作完成为止,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主要有《红高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等。

(一)青年女性压抑却不屈的生命力

《红高粱》以极具饱满的热情张扬民间男女的粗野狂放、自由洒脱以及“我爷爷”与“我奶奶”敢爱敢恨的生命活力;《菊豆》上演的是在传统的封闭的大宅院里女性反抗专制与追求自由的斗争;《大红灯笼高高挂》亦是围绕封建礼教展开话题,讲述民国年间身为妻妾的女性追求自由、平等以及人格尊严的故事。生命力受到压抑而又不甘屈从命运安排的青年女性是这些影片着力刻画的角色,她们勃发的情感和欲望使她们的生命和人生与众不同。

(二)饱满、浓郁的色彩及光影

在《红高粱》影片中,红色成为一种生命象征。红色的高粱、红色的高粱酒、红色的太阳有效地传达了一种粗犷、热烈、奔放的青春激情和不羁的生命活力。色彩的处理在《大红灯笼高高挂》中则是另一种生命力的躁动,色彩的亮度、饱和度以及色彩的数量都与主题的表达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色彩阴暗、封闭压抑、毫无生气如牢笼般的陈府宅院,每个角色的色彩亮度都代表了这个人物的生命热度。红色在该片中极强地渲染了重要场合的仪式感,而且红色本身在该片中也成为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张艺谋第二个创作阶段:当代历史和现实主义题材创作阶段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张艺谋依然没有停止对电影的探索,他在比较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台湾电影与大陆第五代导演的作品后,反思并意识到以往创作上的不足,“侯孝贤等人的早期作品,是从刻画人的基本的东西开始的”,他们“更加关注人本身,关注一个人或是一个家庭的命运,而很少在作品中展开大的人文背景”。正是基于这样的比较,他主张电影艺术要把形象塑造、人文阐发和形式创新相结合,并从《秋菊打官司》开始真正把创作的重点放在对人的关注上。

张艺谋电影导演艺术的第二个阶段从《秋菊打官司》开始到《幸福时光》为止,这是他从民俗电影转向直面现当代历史与现实题材的创作阶段。该时期的影片创作主要关注历史和现实中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和人生命运,描写他们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较之此前的创作,这些影片的时代感和现实性大大增强。

(一)现实中普通人物的内心矛盾

《秋菊打官司》是张艺谋导演在该时期的代表作品。该片讲述的故事发生在中国西北的一个小山村,主人公秋菊这个倔强的农村女人为了给遭到村长伤害的丈夫“讨个说法”,一次次踏上漫长的告状之路。该影片传达出一个农村妇女执着于寻求公义的坚强决心,真实地揭示出普通老百姓身上存在着人情与法理的矛盾。秋菊之所以坚韧不拔地级级上访告状,乃至最后在市中级人民法院对市公安局提起行政诉讼,她的目的是获得法律意义上的赔偿,她所要的只不过是自称为“公家人”的村长的一个道义上的“说法”。秋菊的行为体现了当代普通农民身上某种现代意识的觉醒。

(二)画面造型与光影色彩的生活化、纪实化

张艺谋这一阶段影片叙事写人的现实主义风格,使得画面造型和光影色彩的生活化、纪实性成为影像语言的基本追求。摄像机被推到大街小巷,芸芸众生和城乡景致几乎不加修饰地被摄入镜头,甚至还采用偷拍、抢拍等新闻纪实式手段,加上长镜头的运用、非职业演员的演出和富于地域特色的方言和音乐,这些视听手段和创作方式广泛真实地再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国北方城乡生活的基本面貌,充满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强烈的现实质感。

《一个都不能少》依然落脚在农村,构建了一个和秋菊类似的“一根筋”式的人物魏敏芝,揭露中国农村难以掩盖的辍学这一伤痛,选用生活中的普通人来真实演绎角色人物,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和现实意义。

四、张艺谋第三个创作阶段:商业电影创作阶段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加剧,再加上人们思想水平的提升以及视野的不断拓宽,进口影片的数量急剧增加,好莱坞电影传递出来的民族色彩在冲击着中国民族电影工业的同时,也在推销着美国的经济、文化、政治、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面对这一威胁,张艺谋的转型一方面可以说是为了挽救国产电影。另一方面,中国入世以来,电影体制改革得到深化,并将产业化作为电影发展的目标。基于此背景,张艺谋一直穿梭在“艺术”和“商业”之间,不断地学习吸收好莱坞电影的成功经验,并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中国商业片的创作模式。

张艺谋电影导演艺术的第三个阶段是从《英雄》开始的,这是他商业电影转型的时期,也是中国电影进入商业大片创作的时期,可以说张艺谋开创了中国商业片时代。张艺谋该时期的电影创作大量使用大牌明星,更加注重宏大场景的塑造,追求极致唯美的画面造型。辽阔的大漠戈壁、鲜红欲滴的图案、奇秀的山水……都呈现出无与伦比的视觉景观,带给观众前所未有的视觉盛宴。在该时期的创作中,张艺谋创作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对我国民族元素的挖掘以及对高科技技术的使用。

(一)挖掘历史题材,融入中国元素

《英雄》和《十面埋伏》都是古装武侠片,《满城尽带黄金甲》则是发生在唐朝的宫廷片。这三部电影的故事背景都发生在古代,而且都是对一些经典典故的挖掘,如《英雄》的故事源自荆轲刺秦王。在张艺谋的几部功夫片中,我们都能看到被哲学化、美学化的精彩的打斗场面。电影《长城》更是充分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影片中的古怪兽“饕餮”,出自《山海经》,意喻贪婪;影片中用熊、鹤、鹰、虎、鹿五兽作为军队的名字,沿袭了中国古代军队以兽命名的传统;电影主题曲《缘分一道桥》也是以中国风的形式出现,用到了古老秦腔的唱法。

(二)大胆运用高科技,创作奇幻的视听感受

《英雄》和《十面埋伏》的动作设计、特效镜头以及画面呈现可以说是国产片中的佼佼者。秦国大军威慑天下的漫天箭雨、胡杨林黄叶丛间红衣大战、箭竹海上翩若惊鸿的水上斗剑……将特技和色彩运用发挥到极致。《十面埋伏》中连珠箭、飞刀、竹林投射等武打场景运用传统的手法是拍不出来的,均是高科技的产物。张艺谋的作品大胆加入高科技,形成了属于他自己的独特视听特点。在商品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高科技大步进入电影制作,商业片带来强烈的视听体验。

在商业片制作期间,张艺谋不仅在电影领域有相当高的建树并屡次在重要电影节上获奖,创造了惊人的票房成绩,为中国电影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此外,张艺谋担任2008 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总导演、北京申办2022 年冬奥会主宣传片总导演、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灯光焰火艺术演出总导演的作品也都获得了亿万观众的认可。特别是在对宏大场面的表现、众多人群的调度方面,张艺谋形成了一套自己的风格特征。在此类重大晚会中,张艺谋将科技与艺术相结合,运用科技创作出美轮美奂的画面,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五、总结

张艺谋是一位极具创造活力和创新能力的电影艺术家,他对影像语言的大胆探索、对电影叙事艺术的积极开拓、对形象刻画的执着追求,使他的电影创作不断获得突破和超越。他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电影的现代化转型并使之融入世界电影大潮,张艺谋为中国当代电影和世界电影贡献出了一批佳作,在中国电影史上占据重要位置。

猜你喜欢
张艺谋创作
咱也过回『创作』瘾
70岁那年会在干什么
《如诗如画》创作谈
张艺谋:上合之光辉映“中国梦”与“世界梦
金桥(2018年7期)2018-09-25 02:28:26
《一墙之隔》创作谈
错过了张艺谋,她没有错过爱情
海峡姐妹(2018年3期)2018-05-09 08:20:57
孤独者张艺谋 我有各种想法却无人能说
金色年华(2017年1期)2017-06-15 20:28:30
张艺谋电影的流变及文化、美学再反思
创作随笔
文艺论坛(2016年23期)2016-02-28 09:24:07
创作心得
小说月刊(2014年1期)2014-04-23 09: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