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雪琪
学者岳晓东定义偶像崇拜是个体在认知、情感和个性发展上对偶像的价值观、行为模式以及外表形象等的欣赏、接受、模仿以及崇拜。学者郭栋对“追星现象”和“偶像崇拜”表达了两个与众不同的认识:一是认为当代青少年的“追星”或“偶像崇拜”现象与人类早期的图腾和神灵崇拜相似,二是把当代青少年的追星行为看作是他们调节压抑学习生活的方式。心理学认为,偶像崇拜是个人对其喜好的人或物的社会认同和情感依恋。
现代社会偶像崇拜剔除了原始的宗教性,成为青少年时尚的娱乐方式。当今偶像崇拜的一大特点就是偶像崇拜深受大众媒介的影响。选秀综艺节目就是通过多次比拼选拔具有某种才艺优秀人才,从而打造新时代的偶像以此来获得高收视率。1984年中央电视台推出的第一届“青歌赛”是我国最早的电视选秀综艺节目。2005年湖南卫视播出的第二届《超级女声》点燃了全民选秀的热情,后来东方卫视的《我型我秀》《加油好男儿》等轮番上演。2007年国家广电总局“限娱令”的出台以及同类节目内容同质化日益加剧,电视综艺选秀节目进入到发展的瓶颈期。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电视观众逐渐转向网络播放平台。2018年以“造星”为目的网络综艺《偶像练习生》《创造101》的播出迎来网络选秀综艺节目的高潮,全民追星浪潮势不可挡。总结近年来我国选秀类综艺节目的发展有以下特点:
播放平台与叙事方式的转变。选秀类综艺节目从依托传统的电视台制作播出转变为在网络视频播放平台自制播出,观众从一开始守在电视机前准时收看特定节目,到随时随地、可任意选择内容在线观看,这种传播方式极大地便利了观众利用碎片化时间收看,收视的便捷性提高了观众参与的积极性。近两年的网络选秀综艺节目以偶像养成类综艺节目为主,网络视频平台除了展现选手们竞歌竞演的环节,还加入了选手展现真实生活形象的“真人秀”部分,突出节目真实性。
受众身份与营销方式的转变。“偶像养成类”选秀中选手的去留是由观众的点赞、投票等互动决定的,该类综艺节目中的盈利模式被总结为“利用媒介资源,创造粉丝经济”。观众在整个节目制作过程中被赋予了决策权,观众同时扮演“决策者”与“粉丝”的双重角色。在2020年播出的网络选秀节目《青春有你2》中,节目组规定粉丝通过购买赞助商的产品增加选手的人气热度,将选手代言的产品的销量总额作为其能否出道的重要参考。这种“付费”追星的模式使粉丝的参与感更强,对节目的关注度也会更高,节目中偶像行为将引起粉丝的集体狂欢。
对选手外观刻板印象的转变。随着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大众审美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观众开始转变对选手外观的刻板印象,不再仅仅强调选手要符合中国传统的主流审美,大众开始接受黑皮肤、野性美、中性化、充满力量感等多元审美的女性形象。在2005年的《超级女声》选秀中,中性风选手李宇春获得冠军,引起了全国热议。2018年央视播放的《开学第一课》中人气偶像朱正廷的中性化装扮,被观看节目的小学生质疑性别,在网络掀起了对男性偶像中性化的讨论狂潮。“中性化”作为一种潮流风尚的同时,也引发了社会各界针对此问题的争议。目前,学界主要从女性主义、社会建构两个视角对中性风热潮进行解读。
从女性主义的视角解读中性风的出现。女性学者波伏娃的“他者”理论认为“人们通常用男人来指一般的人,即代表正极,而女人则是作为负极出现的”。伍尔夫在《一间自己的房间》中提出了“双性同体”理论,指出同一个体身上应该具备雌雄两性的特征。而巴特勒的酷儿理论真正打破了性别界限,巴特勒认为性别是流动的,他指出“性别不应该被解释为一种稳定的身份,或是产生各种行为的一个能动的场域;相反地,性别是在时间的过程中建立的一种脆弱的身份,通过风格程式化的重复行动在一个表面的空间里建制”。
社会建构与中性风潮的兴起。米德认为社会化是指角色扮演,即学会理解他人对于角色的期待,并按照这种期待从事角色行为的能力。他将“自我”分为主我(I)和客我(me)两个部分,自我的发展过程就是“主我”和“客我”之间的不断互动。米德认为,人刚出生时没有自我意识,但在我们两性分野的社会中,性别信息的环境使得我们的自我性别意识逐渐发展。美国学者库利曾提出“初级群体”的概念,认为父母会对儿童性别身份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父母一般教育女孩子要谦和温顺、乐于助人、照顾家庭,男孩子则应该表现得自信独立、勇于竞争,这类家庭教育中的性别灌输有着很强的心理暗示作用。
近年来,性别中性化已经成为一种世界范围内的青年文化现象。随着越来越多中性化意见领袖的出现,我国第一批独生子女“80后”的社会性别观念建构过程和社会化过程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性”风潮作为个人社会化的结果逐渐被国内青少年视为标榜自身态度的重要符号。
选秀节目中中性风偶像对青少年的影响。《青少年“偶像崇拜”现象调查报告》显示在青少年群体中,具有“偶像崇拜”情节的初中生占49.3%,高中生占45%,大学生占22.1%。
《偶像崇拜对青少年体像及性别角色认同的影响》一文发现偶像的减脂态度会直接对青少年体像的超重产生影响;同时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偶像的中性化特征不直接影响初中生的性别角色认同。青少年正处于自我认知以及性别意识、性别角色形成的关键阶段,如果不对青少年中性化装扮加以干预,其心理可能会产生中性化倾向。从结果上看,青少年性别角色“中性化”发展失当可能造成两种负面后果:一、绝对的男性化或女性化,二、性别角色发展错位。
青少年崇拜中性风偶像的干预措施。首先,家庭应及时给予关注与引导。据《青少年对“中性化”接受程度的实证研究》调查显示,父母对中性化接受程度越高,青少年对中性化的接纳度越高。因此,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应结合其性格特点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性别观念,在潜移默化中将社会期望的性别观念教导给青少年。
其次,学校应重视“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我国在性教育方面,往往局限于生理意义上的性教育,而忽视了重要的心理认知层面的性别角色教育。所谓性别角色教育,即不同性别应与性别的“原型要求”相适应。因此,应对青少年进行“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使青少年深刻理解“双性化”性别角色应具备的男女两性的优秀性别特征,并引导其学习如何处理不适宜的性别角色行为的方式方法。同时,应以实践活动为中心,增加青少年与异性交流合作的机会,使男女青少年在交流互动中深化对不同性别角色的认识。
最后,充分发挥媒体的正面导向作用。大众传媒作为社会景观建构的主要媒介,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青少年对性别角色的认识。传媒从业者应强化自身的社会责任意识,学习、明确大众传媒应当倡导的性别角色观,避免不当性别角色认知所产生的消极影响。积极宣传男女平等等主流性别角色文化,从环境入手影响青少年自身的性别角色意识。充分发挥社会媒体的正面导向作用,展现综艺节目中偶像真实、生动、丰富的人格魅力,为青少年性别角色的养成提供一个健康、客观的媒体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