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马歇尔·麦克卢汉的思想“媒介即讯息”在电影中的运用
——以伊朗电影《小鞋子》为例

2021-11-13 03:57王瑞
声屏世界 2021年7期
关键词:小鞋子拖鞋鞋子

□ 王瑞

关于电影《小鞋子》

伊朗电影《小鞋子》拍摄于1997年,在长达8年的两伊战争结束后,国家发展逐渐步入正轨开始走上改革之路。无论是在经济方面还是政治方面,一切都处于摸索阶段,此刻的伊朗社会仍然是积贫积弱的。这部影片向观众真实的反映了当时伊朗社会的落后与贫穷,不仅记录了社会的发展更引发了人们对于善良的思考。

在影片中,导演将镜头对准社会底层小人物,向观众真实地反映了1997年伊朗社会中以“阿里”一家为代表的千千万万个家庭的窘迫生活。物质生活的极度匮乏让生活在现实重压下的一家人没办法像正常家庭一样和气的交流,他们每天面对的都是没有钱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尽管如此,他们仍然在艰难地生活让人们看到了家人之间的相亲相爱以及独属于他们的淳朴和善良。

《小鞋子》的故事结构是典型的古典叙事。回顾影片,整个故事围绕“阿里”一家人展开,尤其注重对“阿里”兄妹俩的人物形象和内心刻画。影片开始就交代了与主要人物产生所有矛盾的对象——一双鞋匠正在修补的女款粉色小皮鞋。同时,在整个故事的建构上导演基本采用了客观的叙事风格,无论是有关“鞋子”展开的主要故事还是“鞋子”外的次要故事,几乎不掺杂主观思想,而是在客观叙述。尤其体现在导演对镜头的运用上,整部影片大量使用第三视角。比如对真实街景、环境的刻画,对人物真挚眼神的刻画,都向观众客观真实的呈现,并且起到引发共鸣和思考的作用。影片的结尾采用了较为开放式的手法,通过对纸袋里新鞋子的镜头刻画和红色小鱼亲吻“阿里”脚的镜头描写,让观众产生对“阿里”妹妹拥有新鞋子,“阿里”一家人开启新生活的无限向往。

在电影前期准备中,导演在剧本的构思和人物的选择上就下了很大的功夫。导演几乎是按照纪录片的要求和要做的准备工作来创作这部电影的。起初导演是想把自己眼中的伊朗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展露在观众面前,确定好主题之后,他就开始按照纪录片拍摄前期的要求来开展准备。首先,他深入伊朗底层人们的生活区观察孩子们。他从生活入手,再深入到文化层面。包括衣食住行、兴趣爱好,细致到孩子们上下学路上是什么样的,家里的陈设是什么样的,拥有哪些玩具,如何面对宗教活动,又是如何与父母沟通等。他的前期工作做得非常细致,同时也耗费了很长时间。经过这些努力,导演通过对生活的观察来寻找思路,他把打动他的细节融合到自己的创作中,对原有的思路做了整理,最终完成了对剧本的整体构思。在演员的选择上,导演也有他的巧思。为了演员可以更真实地表现出底层人民的生活,导演并没有选择会演戏的小演员,而是在生活中选取一位最符合他心中“阿里”标准的演员。当时导演在学校选演员时,恰好看到了挨了批评低头不语的默罕默德·阿米尔·纳吉,就在他抬头的瞬间,导演找到了自己要的那双打动人的眼睛,就是在影片开始丢了鞋子的“阿里”在和妹妹对话时因为愧疚和害怕而让人无法忘记的泪汪汪的大眼睛。选择素人演员的最大好处就是不加刻意的修饰,能够尽可能地得到最真实的反映,真实表现伊朗底层人们的生活,以达到导演创作这部影片的目的。

关于“媒介即讯息”在《小鞋子》中的运用分析

麦克卢汉认为一切能够延伸人体功能的事物都可以被称之为媒介,他对于媒介的定义是广泛的。媒介可以是语言、文字、印刷物、电信和广播电视,也可以是各种交通工具、服装、住宅等。任何媒介几乎都是人的感觉和感官的延伸,电视和电影就是一种具有革命性的媒介,它们改变了人类对于时间、空间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认识与反思。其中电影作为一种媒介延伸了人们的视觉和听觉,人们通过电影感知到了自己认知范围之外的世界,产生自己的想法,形成自己的观点,再来改变自己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电影《小鞋子》中出现的鞋子、为做礼拜准备的糖、自行车、文具等就是作为人们情感延伸的最好体现。

电影作为一种媒介形式它本身就起着连接电影内容与社会交流的重要作用,而电影中的媒介同时也在连接电影观众和电影观众对现实世界的思考。在对电影《小鞋子》的分析中,笔者将通过不同媒介分别对“阿里”一家人的贫穷生活和善良美好这两点进行剖析。

电影开篇的长镜头为整部影片奠定了基调,让观众感受到这是发生在伊朗底层社会中的苦难故事。一双饱经风霜满是茧子的粗糙老手在修补一双打了很多补丁的粉色女式皮鞋。这双鞋就是向观众传达信息的媒介,告诉人们这双鞋的主人一定生活得很艰辛,家庭一定不富裕。这个长镜头所要传达的内容还包括整个修鞋的环境和街边脏乱差的建筑物,随便堆积的修补工具和周围乱乱糟糟的生活环境,仅用一个镜头里的不同媒介就将观众带入到1997年伊朗底层社会的情境中去。

兄妹二人的拖鞋在电影中也承载着很大的作用,拖鞋在这里作为二人情感交换的媒介。在妹妹得知自己的鞋子被哥哥不小心弄丢了的时候,她很生气。在她收完衣服往屋内走的时候她狠狠地脱下自己的拖鞋,并且把它当做发泄对象一样狠狠地砸向了哥哥的拖鞋。在这里,这两双拖鞋就充当着两种不同的媒介形式。哥哥的拖鞋是情绪接收者,而妹妹的拖鞋就是情绪释放者,这两种媒介在这里就是哥哥和妹妹情绪的代名词。尽管贫穷让兄妹二人因为一双鞋生气,但是内心深处浓烈的亲情只能通过媒介来传递。哥哥的拖鞋不仅扮演着坏情绪承接者的角色,还是兄妹二人情感转换的重要媒介。因为现实情况是家庭贫困,兄妹俩都不愿让父母担忧,所以二人商量出的解决方法就是两人共用一双鞋。每天先让妹妹穿鞋去上学然后妹妹放学之后再在路上交换,让哥哥穿去上学。两人的上学路途都是异常艰辛的,彼此狂奔于破败脏乱的街头之上,在二人折中的小路上哥哥脱下自己的拖鞋,妹妹也急忙脱下这双已经快烂了的白球鞋,用匆忙的交换这一苦涩的仪式完成白球鞋和拖鞋的感情中转媒介的使命。哥哥擅长踢球和跑步,却因为担心仅有的鞋子受损而再三拒绝小伙伴踢球的邀请,因此他失去了小伙伴也放弃了自己的爱好。当得知长跑比赛报名时,尽管内心非常向往参加这次比赛但是还是没有报名,因为他不想仅有的鞋子因为自己对于自己愿望的满足而让妹妹再次没有鞋子穿。无论是破败的建筑物、丢失的烂鞋子还是置换旧物的车子,这些媒介都在侧面让每一位观众真实感受到了伊朗社会底层人民生活物质、环境以及精神上的窘迫。尽管他们心中有爱,但是在现实的逼迫下,他们显得格外的贫穷。也正是通过这些媒介的传达,让身处他们那个时代和社会的更多人认识到这样的事情每天都在千千万万个底层家庭上演着,唤醒了无数人要为此做出努力的决心,也唤醒了社会的关注,以便更多像“阿里”一家人这样的底层小人物过上更美好的生活。

最匮乏的物质生活依然无法抵挡对生活的美好向往。鞋店橱窗里的新鞋子是连接父亲与女儿、现实与梦想的媒介。对于“阿里”的父亲来说,这双新鞋子是自己爱的寄托,通过新鞋这一媒介传达自己对女儿的爱。对于“阿里”的妹妹来说,这双新鞋子是童年的美好愿望。对于观影者来说这双新鞋子就是一双普通的鞋子。因此,在不同的衡量标准和角度下产生了不同的意义。当观众跟随着父亲和妹妹的视角看到这双鞋子时,又会感到无尽的酸楚和现实环境的无奈,但是又会在看到鲜艳的红色之后产生对未来美好的无限向往。鞋子将整部片子串了起来,它是最大的媒介。影片最后一次出现鞋子是在片尾,这两双崭新的鞋子静静的躺在父亲的自行车后座上,小心翼翼地用纸包起来。这两双鞋是兄妹二人一直期盼的美好的象征,也是传递父爱的媒介。兄妹俩拥有了新鞋子,这个家庭也拥有了新生活,他们会在美好生活这条路上越走越远。

结语

《小鞋子》是一部借电影来表现战争结束之后逐步走向发展的伊朗社会底层人物、宗教和理想等方面的影片。在事物运行的实际过程中,媒介即讯息,在整部电影生活化的叙事中亦如此。这些媒介通过视觉、听觉的延伸,具体表现为鞋子与人之间发生的故事、产生的情感交流来对片内片外的人和社会产生影响。

影片将平淡的生活小事通过镜头语言表现出无限的张力,进而达到魔毯的作用来打动观众,对社会发展产生一定的作用。影片中的大部分场景都会让观众下意识地回忆起自己生活中遇到的相似场景,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同时,感官和媒介之间也有着无拘无束的相互作用,当人们再在影片中看到某个情节时,大脑就会在瞬间产生联动与共情,进而产生生理和心理上的反应。比如看到感动的情节会心酸流泪,这就是我们在与媒介产生互动之后感官的自然反应,也只有真实的故事和情节才能打动人心。

猜你喜欢
小鞋子拖鞋鞋子
拖鞋
小鞋子的波尔卡
拖鞋
一只棉拖鞋
混乱的鞋子
拖鞋
多么幸福
仰望童年的天堂——影片《小鞋子》剧情简介
小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