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党建视阈下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建设的四维思考

2021-11-13 02:24邓宏烈
阿坝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党员队伍党员干部党组织

邓宏烈,杨 倩

党的组织力是党在百年来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形成的使党永葆生机与活力的政治生命力,它由政治领导力、组织覆盖力、发展推动力、自我革新力、群众凝聚力、社会号召力等方面构成。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基础。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这不仅阐明了党的基层组织的重要地位,而且指明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工作方向。对于基层党组织而言,组织力的强弱是党是否能进行自我调控、自我整合以保持党自身生命力的重要标志,也是党是否能与外部环境形成良性互动以扩大对外影响力的关键信号。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意识到了组织力在党的组织建设中的关键地位,多次指出党的组织力量太薄弱,认为“目前党的组织力量,还远落在党的政治影响之后……”强调要把广大群众动员起来,组织起来。可见,加强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建设在党百年成长历程中,早就有迹可循。新时代加强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建设,对于开展群众工作,推动党的主张和决策“飞入寻常百姓家”,对于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巩固党的执政地位,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突出党组织政治功能,夯实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基础

讲政治是一个政党的生命线,是实现政党政治目标的基本条件,也是政党保持生机活力的必然选择。中国共产党如果不讲政治,就会丧失其先进性质,甚至陷入亡党亡国的危机之中。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建党历程中,党始终如一,一贯坚持讲政治。早在1929年的古田会议上,毛泽东就提出要“提高党内的政治水平,使党员的思想和党内的生活都政治化、科学化”。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也曾提出过“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等一系列著名论断,并要求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在努力学习专业技术的同时,也要在政治上有所进步。改革开放之后,邓小平在1986年8月视察天津时,提出“到什么时候都得讲政治”。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也高度重视讲政治。1995年11月,江泽民在北京视察工作时强调:“领导干部一定要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承了讲政治的优良传统。胡锦涛曾多次强调,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讲政治、顾大局、守纪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旗帜鲜明讲政治。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共产党不讲政治还叫共产党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还提出要把党的政治建设放在“统领”的位置。这都彰显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对“讲政治”这一党的优良传统的继承与发扬。基层党组织是把党员组织起来的最直接的形式,是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充分发挥党的政治领导作用,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主要阵地,其最核心、最本质的功能就是政治功能。只有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得到彰显,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党的十九大报告在强调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这一问题时指出:“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这就为加强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建设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过去一段时期,一些基层党组织出现了弱化、虚化、边缘化的“三化”问题,其政治功能在一定程度上也出现了淡化、弱化和被忽视的现象,以至于基层党组织党的政治领导不强,党的建设乏力,没有发挥应有的战斗堡垒作用。由此可见,我们在党建工作中要夯实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基础,必须把突出党组织政治功能放在核心位置。

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基础牢固与否,关乎党的政治生命、政治威望、政治影响,故突出党组织政治功能是其核心考量。首先,基层党组织党员干部要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即“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两个维护”是促进全党在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的必然选择。发挥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就必须要以做到“两个维护”为基本前提,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增进政治认同,确保党员干部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与此同时,基层党组织在贯彻落实党中央的一系列主张、决策时,必须因地制宜,将党中央的决策和部署与当地的实际有机结合起来,确保其能够在基层落地生根。

其次,要强化对基层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坚定的理想信念是我们党永葆政治本色,把准政治方向的“钥匙”。把牢基层党员干部理想信念的“总开关”,一是要提升党员干部的政治理论水平,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二是要以党内重大主题教育活动为抓手,比如在当前就必须在基层党组织中开展好党史学习教育,引导基层党组织学习和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并建立完备的考核制度,突出学习内容的时效性和针对性;三是要在学习中锤炼党性和人格修养,坚决做到老老实实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处理好公与私的关系,自觉远离低级趣味,保持高尚道德情操,严守共产党人的精神本色,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通过以上几种途径,让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先进的理论知识在党员干部的头脑中“生根发芽”,从而为基层党员干部补足精神之“钙”。

最后,要严肃基层党组织的党内政治生活。党内政治生活与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息息相关,“有什么样的党内政治生活,就会有什么样的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党内政治生活如果不严肃、不严谨、不认真,党内的政治生态就无法保持“健康”,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就会被削弱,其战斗堡垒作用就无法得到发挥。因此,基层党组织必须把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加以展开。严肃基层党组织党内政治生活,既要严格党的组织生活,又要严格执行党的组织生活的各项制度。“党的组织生活是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和载体,是党组织对党员进行教育管理监督的重要形式。”具体而言,严格党的组织生活,一是要坚持民主集中制。“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原则”,“也是开展并严格执行党的组织生活的根本组织制度。”必须要在党组织内部形成敢讲真话、实话的良好氛围,允许不同意见的存在,并采取恰当的方式进行集中。与此同时,要严格执行“三会一课”制度、民主生活会制度、谈心谈话制度和民主评议制度,使党的组织生活制度化、常态化、长效化。二是要加强党性修养。每个党员,无论职位高低,务必清醒认识到加强党性修养始终是“永远在路上”的任务,懂得必须持之以恒地用党的理论武装头脑的紧迫性和必要性,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与此同时,党员干部要用好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个武器,既要胸怀宽广,乐于接受别人的批评,又要进行自我剖析,提高自我认知,还要不畏权势,有坚持原则的底气,敢于批评别人,坚持真理。三是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干部必须以身作则,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对于党组织中存在的精神懈怠、消极腐败等现象要及时进行清除,营造良好的党内政治生态。

二、完善党组织覆盖范围,健全基层党组织组织力体系

严密的组织体系和全方位的组织覆盖,是实现党的全面领导,加强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建设的重要保障。回顾中国共产党百年党建历程,早在1927年9月进行的三湾改编中,毛泽东深刻总结大革命失败的教训,创造性地提出了要把“支部建在连上”的原则,使“连有支部,班有小组”,从而建立健全了党的基层组织体系,极大地提高了党在基层连队的凝聚力,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为实现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不仅在各个敌后根据地广泛地建立基层党组织,在危机四伏的国统区,中共中央南方局的党员干部采取“三勤三化”斗争策略,在工厂、学校、农村等群众聚集的地方,秘密建立起党的支部。南方局还通过建立秘密组织“据点”,将群众特别是进步青年团结起来,使党的肌体的“神经末梢”不断延伸。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之前这一段时间里,基层党组织无缝嵌入整个社会,街道、社区、人民公社都设立了基层党组织,整个社会都处在党的全面领导之下。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单位制”变为了纯粹的经济组织。“两新”组织,即包含着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个人独资企业以及其他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新经济组织和包含着社团、民办非企业单位、基金会等民间追求实现一定社会性目标的新社会组织蓬勃发展。虽然全国8942个城市街道、29693个乡镇、113268个社区(居委会)、491748个行政村已建立党组织,覆盖率均超过99.9%,但与之相对的是,在“两新”组织中,基层党组织还未实现应建尽建。据相关数据显示,早在2017年底,我国民营企业数量就已经超过2700万家,个体工商户超过6500万户。与之不相匹配的是,截止到2018年底,全国只有158.5万家非公有制企业法人单位建立党组织,26.5万个社会组织法人单位建立党组织。这表明,党的组织网络并未实现全覆盖。如何把党的组织网络渗透到“两新”组织中去,实现基层党组织全方位的有形覆盖,这无疑是健全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一项重点任务。

针对“两新”组织党员少,基层党组织规模小、覆盖面窄、力量薄弱的情况,要从党组织覆盖的“数量”和“范围”上来考虑。首先,要统计“两新”组织中的党员人数,鼓励在“两新”组织的管理层发展党员,扩大基层党组织党员队伍。其次,针对建立党组织条件不成熟的“两新”组织,要探索跨企业、跨行业、跨领域的联建党组织模式。比如,可以采取“联合”的模式,与邻近的“两新”组织共建“楼宇党组织”“产业链党组织”等,最大限度地整合基层党建的资源。针对完全没条件成立党组织的“两新”组织,还可以采取将党建工作经验比较丰富的党员派驻到“两新”组织中的形式来帮助“两新”组织建立党组织,或是担任统战联络员,以便在组织中开展统战工作和党建工作。

扩大基层党组织的覆盖面只是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前提条件,更为重要的是实现基层党组织的有效覆盖。只有在有形覆盖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教育党员、组织群众的作用,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才能得以体现。在提升基层党组织覆盖的“质量”和“有效性”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建立健全长效的覆盖机制和管理体制。各级党委要针对“两新”组织的组织和行业特色,采取“党建+中心工作”“党建+行业特点”的方法,加强对基层党组织工作的指导,避免建立在“两新”组织中的基层党组织“昙花一现”。二是要充分调动基层党组织党员干部的积极性,尤其是设置在“两新”组织中的党组织,更要注重发挥党员干部的积极性,激发党组织的活力,否则这些党组织极有可能成为一座“孤岛”,名存实亡。要创新党组织活动方式和活动内容。通过运用互联网平台开展线上活动、定期举行党员表彰大会等形式,拓宽党组织活动渠道,提高党员干部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而且要围绕中心工作和党员群众关心、关切的重要问题开展活动,把党组织活动办得有声有色,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影响力。三是要加强基层党组织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并在此过程中形成合力共建,推进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提升。要“推进街道社区党建、单位党建、行业党建互联互动”。通过基层党组织之间互派干部学习、交叉任职、共同开展活动等形式,实现组织共建和资源共享,促进优势互补和协调发展。

三、强化党组织服务功能,优化基层党组织组织力要素

服务功能是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重要构成和基础要素,优化基层党组织组织力要素,要在强化党组织服务功能上下足功夫。中国共产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中国共产党如果抛弃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基层党组织如果丧失了服务功能,党就会失去根基和血脉,失去力量。

重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服务功能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百年党建经久不衰的重要内容。中国共产党成立伊始,虽然没有明确提出“为人民服务”以及“基层党组织服务功能”的概念,但在1925年党的四大通过的《对于组织问题之议决案》中提及的党的基层组织要“在无党的群众中去煽动和宣传,帮助他们组织俱乐部、劳动学校、互助会”,就已经展现了中国共产党深入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思想。从1944年毛泽东在张思德的追悼会上发表《为人民服务》的重要讲话系统阐释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到1945年党的七大召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方针作为党的根本宗旨被写入党章,这都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进一步联系群众,服务群众指明了方向。改革开放之后,我们党更加重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服务功能。党的十二大通过的党章强调了党的基层组织密切联系群众,了解群众的批评和意见,维护群众的正当权利和利益,发挥群众积极性、创造性等一系列基本任务,体现了基层党组织服务功能的相关内容。党的十七大在对党的建设作出的重要部署中提到了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其中,“服务群众”这个方面十分直观地体现了对基层党组织服务功能的重视。党的十八大则提出了“以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为主要任务,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新要求,这为全党加强基层党组织服务功能建设指明了方向。2017年召开的党的十九大强调基层党组织要突出政治功能。我们知道,党组织的政治功能与服务功能二者之间是“魂”和“基”之间的关系。只有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服务功能,才能增强群众对党的向心力,提升党组织在群众中的凝聚力,从而在加强党的领导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上更有作为。

强化党组织的服务功能一是要重视群众利益,增强服务群众的本领。“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假如我们对这些问题注意了,解决了,满足了群众的需要,我们就真正成了群众生活的组织者,群众就会真正围绕在我们周围,热烈地拥护我们。”秉持群众利益无小事的政治理念和及时帮助群众解决问题的科学态度,新时代的基层党组织必须贯彻落实党的各项惠民政策,严格防止形式主义和“面子工程”,让群众真切地感受到党组织的关心和帮扶,让惠民政策在基层真正“落地”。基层党员干部要不断提升服务群众的本领,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增强群众的满足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二是要倾听群众意见,创新服务群众的方式。“问政于民方知得失”。一个人的智慧终究是有限的,但群众的智慧却是无穷的,群众意见是我们党制定新政策的基础,也是我们党政策实施效果的直接反映。政策实施得好不好,是否需要改进,关键就在于群众的反映。群众意见是我们党取长补短、克服缺点的一大法宝。一方面,基层党组织应完善民意表达机制,畅通民意反馈渠道,鼓励群众建言献策。比如,基层党组织可以充分利用工作固有场所和组织活动的时机收集群众意见,还可以运用互联网技术打造群众意见网络收集平台,广泛收集和认真听取来自各领域各方面的意见。在倾听的基础上,基层党组织还要对群众意见进行及时的回应,构建双向互动机制,提高群众建言献策的热情与信心。另一方面,帮助群众解决困难,提升党组织服务水平是倾听群众意见的最终目的。对于群众在生产、生活中存在的疑惑和诉求,基层党组织要及时提出相应的方案与措施,尽早解决群众的难事难题,真正做到为民谋利,解民之忧。对于群众反映的情况,诸如办事难、办事慢等问题,基层党组织应结合区域特点、群众特征,推进党群服务中心建设,推行“一站式”服务和“代办制”服务,切实改进工作作风,让群众真切感受到问题解决的效率。应虚心接纳群众对党组织工作的建议,积极向群众学习,不断进行反思和纠正。

三是要引导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要使“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水平明显提高”。社会治理的重点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基层社会所要处理的公共事务越来越多,所汇集的矛盾和问题也愈发复杂,单凭基层党组织的力量是难以应对的。从另一方面来看,基层社会治理与群众利益息息相关,如果缺乏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就难以实现。因此,基层党组织在深入基层社会治理的同时,必须激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群众的创造性,引导群众通过有效渠道有序参与基层社会治理。要把这项工作做实做好,就需要我们畅通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渠道,推动线上线下参与融合,让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更快捷、更高效,这是其一;其二,要努力完善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制度,让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有章可依,有据可循;其三,要积极组织开展各种宣传教育活动和学习交流活动,培养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主人翁意识,不断提升群众的参与热情和治理水平。

四、加强党组织干部队伍建设,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影响

基层党员干部是群众了解党的窗口,是党的决定和政策的执行者和落实者,是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干出幸福,干出成就,干好民族复兴事业的领头人。党组织组织力影响的强弱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每一个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因此,大力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影响,关键是要加强党组织干部队伍建设。

加强基层党组织干部队伍建设关键是要重视干部这一决定性因素。毛泽东曾经指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高素质的干部队伍不仅是基层党组织提升组织力的动力因素,也是我们党临危不惧,抵御各种风险和挑战的底气所在。关于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在党的百年建设史上曾有过明确的要求。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曾指出,党的历史上出现过两条对立的干部路线:一条是“任人唯贤”的路线,一条是“任人唯亲”的路线。他评价道:“前者是正派的路线,后者是不正派的路线。”又说,“任人唯亲”路线是“一个大教训”,根据这一历史教训,毛泽东提倡“在干部政策问题上坚持正派的公道的作风”,并由此确定了“才德兼备”的干部标准。改革开放之后,邓小平提出了干部队伍建设的新要求,即“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四化”方针,这就将德才兼备这一标准更加具体化,为党培养干部和选拔任用好干部指明了方向。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新时代对党的干部队伍建设的要求已经发展为要努力打造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2021年是建党一百周年,我们自信于党的干部队伍建设的骄人成就,但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本身就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作为党的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干部队伍建设仍将砥砺前行。可以说,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建设必须继续在打造高素质专业化的基层干部队伍这条道路上持之以恒。

具体而言,加强基层党组织干部队伍建设,一方面是要加强带头人队伍建设。支部书记是基层党组织的“领头雁”,是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勤劳致富的带头人,抓好带头人队伍建设,就是抓住了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建设的“牛鼻子”。加强带头人队伍建设,一是要选好领飞“头雁”。除了可以从当地基层优秀干部中选拔外,还可以跨地域选派优秀干部担任支部书记,在严把政治关的基础上,拓宽选人用人视野,注重从大学生村官、村镇公务员、退伍军人、致富带头人、各领域出众者中选拔优秀人才进入到基层党组织带头人后备队伍之中,优化队伍结构,有效提升基层党组织开展各项工作的能力与效率。二是要强化对干部的教育培训。要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帮助干部坚定信念,增强干部干事创业能力。对干部的教育培训,必须要从“坚定信念”入手,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广大干部头脑,为其信念提供支撑。针对当下一些干部无经验、不想学、无处学、不擅学的情况,基层党组织要下功夫落实“引进来”“走出去”的学习培训,逐步提升基层党员干部的理论政策水平,并且将集中性学习和经常性学习结合起来,让学习在广大党员干部中蔚然成风。与此同时,还要重视实践对干部的培养功能。好干部具有的“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标准要在实践中才能显真章。要加大基层带头人以及党员干部在脱贫攻坚、防疫抗灾、应急处理等基层一线磨练的力度,从实践中磨砺意志,锤炼本领,培养和锻造坚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干部队伍。三是要建立健全考核评价体系,在关心关爱干部上下功夫。基层党组织的党员干部应当定期向基层党委和党员群众代表进行述职,接受党组织和党员群众的考核和评议。对于思想先进、清正廉洁、工作能力强、任劳任怨的党员干部,可以采取评奖评优的方式加以关怀和激励。对于任务繁重,工作压力较大的党员干部,不仅要给予言语上的关怀,进行谈心交流,还要对其进行思想上、行动上的帮扶,为其排忧解难,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对于生活或家庭困难的党员干部,要及时给予经济上的支持和心理上的疏导,使其感受到关爱和温暖,以顺利度过难关。

加强基层党组织干部队伍建设,另一方面要以提高党员队伍质量为着力点。在党的建设百年历程中,我们党曾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提高党员队伍质量。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时,全国只有50多名党员,广泛地吸纳党员成为这一时期党的重要工作。但即使是在建党初期,我们党也十分重视党员质量。党的一大提出“为了把好的可靠的同志吸收进来,决定接受党员要特别谨慎,严格审查……要特别注意组织工人,以共产主义精神教育他们。”这实际上是对党员队伍的质量提出了要求。大革命时期和土地革命时期,由于党内多次出现“左”倾和右倾错误,以及国民党顽固派持续不断的反共活动,到全面抗战爆发初期,共产党员也只有4万多名。为适应抗战需要,1938年3月,中共中央作出了《关于大量发展党员的决议》,明确了当前十百倍地发展党员对于巩固与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必要性与重要性。至1938年底,共产党员人数已经发展到了50余万人。但党员数量的迅速扩充也带来了诸多问题,比如党员质量参差不齐,甚至还有投机分子和奸细混入党内。整顿和巩固党的组织,保持党的先锋队性质就成为了当时的重要任务。因此,在1939年8月,中共中央作出了《关于巩固党的决定》,通过慎重发展党员,求精不求多;审查党员成分,清除异己分子;加强党内马列主义教育等方式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巩固党,为提高党员队伍质量提供了保证。特别是1941至1945年间开展的延安整风运动,纠正和清除了党内的错误思想,提升了党员干部的理论水平,使全党空前地团结一致。新中国成立后,党员数量继续增加,到1951年4月,党员已由1949年初的310万扩大到580万。在这些新增加的党员中,有部分人可能是想以党员身份谋求利益而入党,有的甚至是从众入党,这无疑会导致党员队伍纯洁性的下降。为此,在1951年召开的党的第一次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中,刘少奇在会议的开幕式和闭幕式上分别作了《共产党员标准的八项条件》的报告和《为更高的共产党员的条件而斗争》的总结,提出了具体的党员标准,为党员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改革开放以来,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的拨乱反正、整顿党员队伍到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之后的加强党员教育、提高党员素质,再到党的十六大之后推进党的先进性建设,我们党从未停下党员队伍建设的步伐,始终将提高党员质量作为一项重点工作进行落实,为新时代提高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奠定了十分重要的基础。

实事求是地讲,新时代党员队伍质量或党员队伍素质建设切不可松懈,我们必须在如下几个方面严格把关:一是严把“入口关”,严格入党程序和标准审核。发展党员必须坚持把政治标准放在第一位,把发展对象的理想信念作为核心因素进行考察,纠正重“量”轻“质”的错误倾向,避免投机入党、功利入党、人情入党等现象发生,把不合格的发展对象拒之门外。二是要把好党员“培养关”。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组织生活以及常态化的理论学习等方式,提升党员队伍整体素质,加快思想上“入党”的进程。三是畅通党员“出口关”,建立健全劝退出党和自由退党的党员退出机制,及时将理想信念滑坡、先进性丧失的不合格党员清除出党,排除各种影响党员队伍纯洁性的干扰因素,净化党员队伍,从而达到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目的。

五、结语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中国共产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百年恰是风华正茂!”纵观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不难发现,党的历史就是一部把党员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组织起来为实现各个阶段的目标而不断奋斗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从而巩固和发展自身的历史。当前,我国正处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新征程已经开启。新征程意味着新的任务、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只有不断加强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建设,作为党执政基石的基层党组织才能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奋勇当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真正发挥坚强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

猜你喜欢
党员队伍党员干部党组织
同心战“疫”,市人大机关党员干部在行动
国有企业如何切实提升党员队伍建设水平
对67个软弱涣散党组织进行“巡诊”
交纳党费的过程中,下级党组织上缴党费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党员干部拒腐防变要用好“五心”
党组织在正式党员减少为3人以下时如何开展工作?
加强新毕业党员培养教育
“三挂钩”管好村党组织书记
高校党员队伍建设制度体系探究
关于加强企业党员教育问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