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教学创新模式探究

2021-11-13 00:26:09王雨虹
戏剧之家 2021年31期
关键词:教师应舞蹈艺术

王雨虹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13)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越发注重幼儿的全面发展,对幼儿艺术教育的需求和投入不断增加。在此背景下,当前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普遍存在弱化现象,传统的教学理念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如:教师教育理念落后,教学方法缺乏灵活性,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部分教材内容编排陈旧,注重单一技能的训练而忽略综合能力的培养;课程评价体系单一,并未形成全面发展的课程评价观;课程普遍重示范轻创造想象、重技艺轻个性品质、重效果轻过程体验等。因此,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创新研究迫在眉睫。笔者结合教学经验,提出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创新的措施与建议,以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艺术技能,提高学生的舞蹈素养和艺术审美水平。

一、把握素质教育内涵,以当代思政为导向,促进艺术学科教育融合发展

舞蹈素质教育是美育教学的重要载体,对提升高校学生的综合素养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020 年10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围绕课程教材、教育教学、办学条件和组织保障等方面对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建设进行了全面部署。基于此,教师应坚持以舞蹈审美为核心,切实突出人本化教育理念,做到舞蹈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同时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服务。教学过程要贯彻适应性原则,摸清学生当前的经验水平,以激发兴趣为主让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坚持以提高人文素养为核心,以培育创新能力为重点,正确引导不同资质的学生在课堂中学有所长。以“中国民族民间舞——蒙古族舞蹈”为例:第一阶段借助多媒体向学生介绍蒙古族的历史文化和审美特性,促进当代大学生对民族特色文化形成较高的审美自觉,拥有理智的艺术鉴赏力。第二阶段依托网络学习平台完成课前预习,提前掌握组合顺序和动作雏形。课堂上教师启发学生积极通过身体去感受和表现舞蹈,不断挖掘艺术蕴含的真善美,从动作技术层面升华至审美表演层面。第三阶段以提升舞蹈综合能力为主。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课后编排蒙古族元素的儿童律动组合,既是对课堂内容的补充延伸,也为高年级的儿童舞蹈创编课程进行铺垫。除此之外,本专业男女比例不均,部分班级仅有1 至2 名男生,但男性幼儿教师的介入对幼儿完整人格的培养和性别角色的认同具有积极作用。为了弥补舞蹈领域男性幼儿教师的短板,提升其毕业从事幼教工作的信心,笔者搜集整理了男版舞蹈教材,改编、优选教学内容,以期让学生收获更好的舞蹈体验,增强自我认同感和专业归属感。

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前教育专业综合艺术形式的优势,围绕思政主题进行课程思政的渗透,通过学科间的联动实现教育质量的提高。如在“建党100 周年华诞”活动中,教师应利用艺术学科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理想信念、家国情怀和集体主义等思政元素融入专业教学和艺术实践中,强化民族情感,树立文化自觉。如舞蹈课堂——鉴赏古典群舞作品《黄河》,在艺术“浸润无声”的熏陶中感受战争中人性的崇高力量;声乐课堂——赏析冼星海创作的大型合唱声乐套曲《黄河大合唱》,彰显中华民族保家卫国、不屈不挠的顽强斗志;艺术实践——舞蹈《黄河》作为推荐剧目鼓励学生进行排演,走进校园剧场,感受舞台艺术的魅力,在艺术的浸润下继承先烈遗志、传承红色基因。

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以教研活动为抓手,促进地域文化蓬勃发展

民族传统文化是培育民族精神、培养民族情怀和坚定文化传承的重要资源。教师在指导技艺、传授知识的同时,应针对性地加强价值引领,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如中国古典舞不仅具有表象的美,更兼备文化载体的功能。传统的“师承式”教学中,学生容易机械模仿、拼凑动作,忽略舞蹈背后的人文底蕴。而在以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为核心的课堂中,教师应带领学生通过追本溯源,达到“探古立今”的目的。“探古”即对于古典舞的学习要建立在古代舞蹈史的学习之上,追溯中国古典舞的历史源流;“立今”即了解中国新古典舞的形成与发展,掌握不同流派在艺术表现上的异同,从而引导学生思考中国新古典舞的创建应基于怎样的选择和取舍,培养正确的艺术价值观。

继承与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是教育的永恒主题。作为舞蹈教育工作者,应紧跟时代步伐,承担起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将地域文化素材吸纳到教学中,不断提升学生对家乡与民族文化的认知,做到深化教学改革和传承地域文化的有机融合。结合笔者的实际教学经验,为彰显江苏地域文化特色,培养能够适应江苏经济和文化建设发展需要的幼教人才,整理了具有代表性的江苏“非遗”传统民间舞蹈并融入教学中,激发了学生对于家乡传统文化的热爱。课堂上通过感受民族文化的精髓,树立文化自觉,培养创新意识,并以科研活动为抓手指导学生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探索江苏民间舞蹈融入幼儿体育游戏和晨操律动的可行性。此举一方面能有效推动江苏传统舞蹈和幼儿教学的融合,另一方面能锻炼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为其将来进入幼教岗位从事舞蹈教研和编排具有地域特色的园本课程奠定基础。

三、关注幼儿舞蹈教学,以职业能力为基础,推进教学质量巩固提高

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具有舞蹈审美、素质教育和通识教育等特性。当前大部分教师普遍沿用专业院校的舞蹈教学模式,导致课堂教学与工作岗位断层。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开展艺术活动的频率低,抑或者“所采用的方式还是有一种非艺术的甚至是反艺术的倾向,如过多过早地开展技能技巧训练……以艺术知识的讲述和灌输来代替儿童自己的感受和理解等等”。基于此,教师应把握培养目标,突破原本学科知识体系的专业化倾向,尽可能遵循“课程学习与岗位应用零距离”的原则。

第一,面对几乎没有舞蹈基础且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充满陌生感的低年级学生,教师应向其讲解舞蹈课程的设置方案。纵向上明晰不同学期舞蹈课程的内在联系,横向上展示本课程和学前教育专业的总体关联,帮助学生准确把握自身的专业定位,唤醒内在驱动力。

第二,教师在打磨专业技能、积累舞蹈素材的基础上要注重与幼儿舞蹈的有效衔接。如课程“中国民族民间舞——东北秧歌”,教师首先应避免教学内容的专业化倾向,增加幼儿舞蹈的比重。其次应在学习动作形态的基础上带领学生分析组合的设计原理,引导学生将课堂内容转化成可在幼儿园操作利用的舞蹈素材。如组合《花手绢过家家》,以幼儿视角为前提,巧妙利用舞蹈道具“手绢”和“过家家”游戏间的形象关联唤醒幼儿的生活经验,在寓教于乐的形式中完成对于东北秧歌的风格训练。最后依据课程内容进行拓展延伸,如编写舞蹈教案、小组设计舞蹈队形等,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沟通合作能力。

第三,教师在高年级课程教学中要不断强化岗位的实际应用,带领学生入园见习并撰写报告,共同探讨幼儿园常规的舞蹈教学组织方式,通过理论讲授、影像观摩和创编实践帮助学生掌握儿童自娱性舞蹈和表演性舞蹈的编排。

四、优化课程评估体系,以综合发展为目标,抓好教学手段创新

舞蹈课程的艺术特性决定了评估量化难度较大,传统课程评价仅侧重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缺乏综合的评价指标。教师应根据舞蹈教学的特点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在学生掌握必要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着力提升文化理解、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等核心素养”,关注学生的自我成长和综合发展。

首先教师应做好教学手段的创新,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辅助课程评估。结合笔者自身经验,常规教学中借助“云班课”App,学生依据进班号对应到班级,教师在课前发布教学资源,课后安排知识测验、课题讨论和舞蹈作业。平台依据学生查看资源和参与活动的详情构成相对应的经验值,这不仅丰富了教学活动的组织方式,也为评价的相对量化和过程性量化提供了数据支持。其次,教师应将评价融进教学的全过程,使自评、互评和他评有机地结合起来。笔者借助“云班课”对每一位同学发布的舞蹈视频进行打分并逐一点评,关注到每一位同学的专业成长。对于部分作业开启互评模式,引导学生相互评议,发现问题及时帮扶,巩固重难点知识。最后,课程评价应以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发展为目标:对学生的评价应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与技能方面的目标,还应考查艺术素养与综合能力的提升;对教师的评价除了集中在学生评教、同行听课的基础上之外,笔者也非常关注学生对于课程的实际感受,不断收集学生对于教学的过程性评价并积极改进,定期和就职的毕业生围绕岗位应用中相关的舞蹈内容进行探讨并反思。

五、发挥“第二课堂”价值,以内外实践为载体,做好教学成果转化

教师应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价值,统筹校内外社会资源开展艺术实践活动,发挥艺术实践教学的示范引领作用,打造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三位一体”的创新格局。以2020 年江苏省第六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为例,原创舞蹈作品以昆曲《牡丹亭》为灵感,运用中国古典舞语汇,展现了当代大学生向传统文化致敬和漫漫求索的精神。训练中邀请江苏省昆剧院的专家为学生开设相关课程,通过文艺院团合作加强美育的社会资源供给。最终参赛作品在百余所兄弟院校中崭露头角,用一等奖的成绩证明了学生的综合艺术水准。赛后笔者邀请优秀选手和同学分享比赛收获,讲述自己是如何从一名不会跳舞的普通大学生到登上“大艺展”的专业领奖台的。整整一年挥汗如雨的训练不仅磨练了身体技术,也锤炼了坚韧的品格,倡导集体荣誉感,并培养了正确的艺术价值观。

参赛选手的经验分享激发了同学对于艺术实践的热情。秉承着面向人人的理念,笔者结合学院特色及时关注辐射全员的活动展演,带领学生走出校园,积极参与“留守儿童”和“暑期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同学点对点地进行课外实践和基层文化服务,将艺术文化推向基层,在幼儿的心灵生根发芽,不断提升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公共服务意识。部分同学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和留守儿童朝夕相伴,返校后在舞蹈创编课上萌发了创作灵感,编排了以留守儿童为题材的舞蹈作品,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学生通过校内外实践相结合,坚持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统一,学会用舞蹈去思考和表达自我,并用作品反映当代真善美,引发观者对当今社会现象的思索及关怀,促使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力不断提升。

六、结语

综上所述,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立足于育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从当代思政、传统文化的角度丰富教学内容,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手段多元化地评价课程,不断发挥实践育人的作用,有效推动舞蹈课程和幼儿园岗位的应用衔接。但在进行教学创新的过程中也面临诸多问题,笔者不断审视反思:如教学评价中的定量评价如何界定,“云班课”提供的数据量化仅能作为辅助,教师还需结合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去综合评估;技能训练和艺术表现相结合、集体授课和个性培养相衔接、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互补充的教学模式固然有效,但面对庞大的学生数量和有限的教学时间,教师如何将理念落到实处还需不断总结反思。笔者希望通过探讨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促进教师自我成长,以期在推动课程创新发展、培养符合新时代标准的高素质幼儿教师的道路上蓄力前进。

注释:

①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2010-10-15,http://www.gov.cn/zhengce/2020-10/15/content_5551609.htm

②边霞,《儿童的艺术与艺术教育》,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年版,第164 页。

③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2010-10-15,http://www.gov.cn/zhengce/2020-10/15/content_5551609.htm

猜你喜欢
教师应舞蹈艺术
语文教师应具备的“文本素质”
甘肃教育(2020年6期)2020-09-11 07:46:02
学舞蹈的男孩子
文苑(2020年8期)2020-09-09 09:30:34
冰上舞蹈搭档
舞蹈课
孩子(2019年10期)2019-11-22 08:06:01
纸的艺术
小学低年级教师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新课程(2016年3期)2016-12-01 05:57:28
我和舞蹈
因艺术而生
Coco薇(2016年2期)2016-03-22 16:58:59
艺术之手
读者(2016年7期)2016-03-11 12:14:36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