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110 第一乐章演奏分析与创作手法

2021-11-13 00:26:09郭怡丹
戏剧之家 2021年31期
关键词:奏鸣曲贝多芬踏板

郭怡丹

(陕西师范大学 陕西 西安 710062)

一、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110 的创作特征

(一)创作背景

贝多芬的第三十一首钢琴奏鸣曲,作品号为op110,降A 大调,一共有三个乐章,这首作品完成于1821 年12 月,《庄严弥撒曲》《第九交响曲》大约也完成于这段时期。1819 年夏天,一位来自柏林的出版商见到了贝多芬,经过一系列的交流和谈判之后,希望可以买到贝多芬作品的出版权,并且请求他可以创作一些作品。贝多芬当时的生活状况很拮据,尽管他最初想要120 金币的价格,但最终还是接受了90 金币的价格,卖出了他的三首钢琴奏鸣曲,这也是世人认为贝多芬晚期创作的最杰出的三首:op109、op110、op111。首先完成了op109,他承诺会在三个月内完成后面的作品,但由于各种原因未能按时完成,后在1821 年12 月完成op110。

整首作品透露出一股深沉的色彩,像是对自己一生曲折命运、坎坷经历的回忆,但并不是完全陈述悲伤,而是在悲伤中反省自己的一生,他怀念那些过去给他留下过美好印象的事与物,渴望着幸福和爱。

(二)风格特征

曲子总体趋于抒情安静,表现了他对过去生活的回忆与向往,将自己的一生做了总结,因此也带有一种悲伤的情感,要想体现出这种情感,就要求演奏者控制触键的方式,使发出的音色既圆润又有穿透力,像是有一股力量怀揣在内心,并且演奏者在弹奏时可以哼唱旋律,这能够更好地帮助演奏者准确、生动、具体地感受旋律的变化及走向,也能更好地使演奏者根据乐句的变化做出相应的处理,从而最大程度上准确理解贝多芬奏鸣曲的风格特征,将作品的情感诠释得更加细腻。这就需要演奏者在平时的学习中多阅读与贝多芬相关的书籍,多聆听不同钢琴演奏家演奏的作品,通过比较分析不同的演奏风格来深化自己的感悟。

二、钢琴奏鸣曲op110 第一乐章的演奏分析

(一)曲式结构

1.呈示部(1-39):引子(1-4);主部主题(5-11);连接(12-19);副部主题(20-28);第一个结束主题(29-34);第二个结束主题(35-39)。

2.展开部(40-55)。

3.再现部(56-105):主部主题(56-70);连接(71-75);副部主题(76-87);第一、第二结束部主题再现(88-105)。

4.结束部(106-116)。

(二)演奏分析

1.呈示部

全曲以降A 大调进入,第一句为引子部分,缓缓进入,主和弦的声音要饱满圆润,第三小节像是左右手呼应,第四小节的延长音和颤音可以自由处理,缓缓进入,音乐进行有种宁静的感觉,旋律音在高音声部,演奏时要突出高音旋律。这一句的歌唱性很强,演奏时胳膊要尽量放松,根据音位的变化、黑白键的高低位置来弹奏。前三小节旋律的主要音是每小节的第一个音,所以其他的音要有方向感,顺着每小节的主要音,音乐才不会显得平淡。

第二乐句进入乐曲的主旋律,是一段歌唱性很强、很优美的右手旋律,左手为分解柱式和弦,给人一种连在一起,但又不在一起的感觉,不要弹成跳音,演奏时胳膊要放松,轻轻地演奏,像是在轻轻地诉说着一个故事。演奏时要强调右手的旋律音,高音声部的旋律富有歌唱性,表情丰富,低音触键要稍微重一点,左手的伴奏部分不要太沉重,踏板运用要到位。

12-19 小节是32 分音符的分解,而左手是柱式和弦,在弹奏时不要太短促,要平稳一些,右手的分解和弦要弹奏得轻盈一些,像流水一样,中间的跳音标记不要真的弹成跳音的感觉,就像是一连串的流水声中偶尔有几个可以听出的单音。踏板运用方面,要释放50%-75%的声音,随着和声的变化来换踏板。

第20 小节进入副部主题,前半部分是左右手同时下行,后半部分开始是左右手向不同方向进行,情绪逐渐丰富、饱满,并逐渐转入降E 大调,这里要保证上下进行的线条相对稳定,在控制上稍有难度。第25 小节的装饰音和颤音要控制好速度,不能影响整首曲子的正常速度。练习过程中可以先掌握基本节奏再加入装饰。29-39 小节是结束部,前三个小节左手是半连奏的节奏,演奏要清晰,跳音跳得不能太短促,音乐要坚定一些,不能有急躁的感觉。低声部声音要饱满,注意踏板的使用,使用踏板需要保证低音清晰稳定,且尽量不让声音浑浊。

2.展开部

39 小节到40 小节从降E 到降D 的转换不要过于急躁。乐曲进入了f 小调,从第44 小节开始,左手和右手有着同样重要的地位,左手不再只是发挥以往伴奏声部的作用,左右手声部应该是相互交织的,左手表现低沉,右手旋律在上方,以及左手上下行来回发展。展开部主要采用模进的创作方法,通过和声的变化,重复了八次,在这八次模仿中,展开部运用了呈示部引子主题,起初左手运用了呈示部主题的伴奏,且采用的是下行的旋律线条,为了突出宁静,表达贝多芬内心的痛苦、矛盾、悲伤,还有绝望,他所承受的痛苦都让我们无法感受、无法面对、无法想象。第55 小节,左手的低音线条和右手的颤音要把音乐表达清晰,踏板在这里要踩得浅一点,不要使音色变浑浊。

3.再现部

主题再次出现,调性回归,重新回到降A 大调上,并慢慢发生转调,琶音部分在E 大调上,后又回到了主调上。第56小节,右手的旋律音,左手的32分音符的跑动,使声音更加饱满,左手的跑动要清晰、轻盈,这一部分就像是经历了重重苦难后重见光明一样。第60 小节开始,变成了右手的32 分音符的进行,音区较高,声音不能盖过左手的旋律声部,声音要圆润,到了乐曲的副部主题,安静下来,左右手的连接要自然。第93 小节,不再是激昂的情感,变得轻柔,好像终于看到了希望。

4.结束部

再次出现了32 音符的跑动,仿佛在宁静中又看到了希望的种子,第111 小节,弹奏时要注意和声进行,第112 小节,按谱子的要求渐强,这一部分以变奏的方式重复了乐曲的主题。最后结束的两个和弦干净利落,虽然是弱音,但还是要沉下去,踏板也不要停留太长时间。完美的终止告诉人们:贝多芬战胜了自己,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作曲家的情绪。

三、钢琴奏鸣曲op110 第一乐章的创作手法

(一)独特的开篇方式

在曲子刚开始的部分,以往通俗易懂、简单直接的乐曲动机就被打破,而是转换出了两个优美、富有歌唱性的乐句,没有过于复杂的节奏型,也没有过多技巧上的修饰,这种创作方式能够拉近作品和听众之间的距离,便于双方沟通,让音乐变得更加亲切,将音乐的形象表现得更清楚。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中很少有这种自然简洁、比较单一的旋律。

(二)宣叙调式的吟诵

贝多芬善于使用吟诵调,类似于引子,还有宣叙调和咏叹调。这种手法我们通常可以在声乐作品中见到,但贝多芬将这种手法运用到钢琴奏鸣曲的创作中,这是很新颖的,也很具有创造性。在凝重、深沉、忧郁的伴奏的衬托之下,彰显出了无限的悲伤之情,这些都深刻地表现出贝多芬晚年藏在内心深处的孤独、悲痛和绝望之情。

(三)赋格曲式的运用

巴赫的作品中常常出现赋格的形式,用到赋格的形式的作品通常是为教堂服务的,作品本身歌唱性很强,贝多芬在这首奏鸣曲中便加入了三声部的赋格形式,这种形式具有独创性,很少能在别的作曲家的作品中看见。三个声部之间相互呼应,并逐渐推进、发展,能够更准确、更深刻地表现出贝多芬复杂的内心世界,也表现出了贝多芬独特的创作风格,以及他的个人魅力。

四、结语

本篇论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110 的创作特征,钢琴奏鸣曲op110 第一乐章的演奏分析,钢琴奏鸣曲op110 第一乐章的创作手法。我们在演奏的过程中要注意乐句的把握,合理运用表情记号,节奏要准确,运用不同的触键方法表达不同的音乐情绪,使音乐更加丰富多彩。经过本文的分析,笔者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弹好这首钢琴奏鸣曲,需要从很多方面出发了解乐曲。很多作曲家也对本曲进行过仔细的研究,能够看出这首钢琴奏鸣曲在世界音乐领域的重要地位。

猜你喜欢
奏鸣曲贝多芬踏板
单踏板不可取
车主之友(2022年6期)2023-01-30 07:58:16
手机上的奏鸣曲
亦远亦近贝多芬
心声歌刊(2021年1期)2021-07-22 07:52:22
交响乐之王——贝多芬
贝多芬
贝多芬·丁
浅谈延音踏板在钢琴演奏中的用法
黄河之声(2019年23期)2019-12-17 19:08:43
浅谈汽车制动踏板的型面设计
春天的奏鸣曲
饥饿奏鸣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