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探索与实践

2021-11-12 13:39岑德亨
小作家报·教研博览 2021年36期
关键词:新时代心理健康

岑德亨

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城乡差距加大,农村出现了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学生”。这类特殊群体由于缺乏父母的陪伴、关爱、引导和教育,很多孩子成了日常生活的困难者,学校教育的后进生,家庭、学校、社会的问题人。为此,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提出了不少有效的应对策略,发展态势有所减弱,但“留守学生”仍然是家庭、学校和社会忧心的话题,大有反弹愈烈的势头,为此,笔者从另一个视角关注、研究,尝试缓解或减弱这种势头。本文主要分析农村初中生留守学生心理健康。

关键词:新时代;主体人格;农村留守学生;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A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21)-36-276

引言

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需要,加强农村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于促进农村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和核心素养培育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教育者需要以核心素养发展为导向,完善农村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结构,针对农村留守学生特点,大力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效提升。

一、存在的问题

(一)逆反心理比较强,有时呈明显的消极情绪

經过长期的观察比较,我们发现农村初中留守寄宿生长期缺失父母亲的关怀,极易产生孤独感,有时也有焦虑、沮丧等不稳定情绪状况,影响了他们的正常学习生活。有研究显示,农村留守学生在焦虑、孤独、敌对、偏执等方面已明显高于全国常规指标。留守寄宿生长期缺乏安全感,有时对老师和生活辅导员的教育产生误解,因此产生了严重的逆反心理。

(二)人际关系紧张冷漠

农村初中留守寄宿生身心正处在迅速发展时期,因此在身心发展和人际方面常会遇到很多困扰和疑惑。而亲情关怀的缺乏,使留守寄宿生内心烦恼无处倾诉,导致缺乏基本的交流能力。研究显示,留守寄宿生对各种活动的兴趣较走读生偏低。团结和集体意识弱,不愿与同学一起参加活动,喜欢特立独行、独来独往,常常以自我为中心。我校是一所农村寄宿生占91%的寄宿制学校,寄宿生中绝大多数是留守学生,因此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促进他们人格方面健康发展是教育工作者的重心。因此我校成立了近30个社团,在社团活动中,让留守寄宿生积极参加,丰富了他们的校园生活,提高了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同时对消除他们焦虑、自卑的心理状态也有一定的帮助。

二、农村初中生留守学生心理教育问题应对策略

(一)落实留守学生的个案研究策略

每一个学生的家庭状况不同,存在的心理问题也有所差异,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落实留守学生的个案研究策略,针对每一个学生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对应的解决策略,通过个案分析的方法,深入了解班级内的每一名成员的心理状态。例如,教师除了可以观察学生在课上的学习状况之外,也可以在课下的日常生活中观察学生的心理状态,对于一些存在明显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地予以关心和照顾,例如,在课下时间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及时地疏导和关照,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帮助学生减少心理压力和负担。并且对于存在严重心理问题或其他问题的留守学生进行深入的关注,了解他们当前的心理特征,以及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生活习惯,采取有效的策略进行针对性的指导,以发挥有效的心理疏导作用。通过对留守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个案分析,可以发现部分留守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是自卑的心理,这些学生在自信心上受到打击,逐渐形成自卑的心理,缺乏自我安全感。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积极组织各种活动,让这类学生参与到活动当中,帮助学生通过活动的形式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并且让学生感受到来自同学和老师的温暖,在潜移默化当中,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例如,在举办六一儿童节晚会时,教师可以尝试推荐一些留守学生参与到活动表演当中,让学生充分展示自身的能力,并且在这个过程当中帮助学生重建信心,从而帮助学生在心理和生理上都能够健康成长。

(二)进一步完善农村学校文化硬件设施

近年,农村脱贫攻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骄人业绩,农村贫困成了历史概念,农村实力明显增强,因此农村有了新的发展机遇,理应进一步完善农村文化硬件设施,社区、学校联建共享为留守学生活动创设了绿色健康大本营。如完善农村社区学校图书馆,筹建少年宫,创建校园科技馆、体育馆等,社区、学校联建、共享,这样就解决了留守学生在校外的学习、生活空间,从而基本上消除了留守学生校外无人监管的后顾之忧。校外时段留守学生可在图书馆、少年宫、科技馆、体育馆找到学习、游玩、锻炼的空间,既能让留守学生有活动空间,又能让留守学生怡情长才,积极锻炼身体,让留守学生自觉慢慢产生爱读书、爱科技、爱体育锻炼的兴趣,从而消除留守学生的孤僻、消极情绪,慢慢引领到正能量的道路上来,让其长足发展。长期的集体生活,还能促进学生间的交流合作,让学生慢慢增强协作能力,学会合作,杜绝孤独。再者,这也大大减少了社区、学校单方筹建图书馆、少年宫、科技馆的费用,做到共建共享,用有限的资金办大事。如社区与学校在时段上对接管理,就能极大地减少管理时间“盲区”,做到学校、家庭、社区无缝衔接,接力管理。

结束语

拯救一个孩子的心理问题,就是拯救了一个家庭,有无数的留守学生需要教师去呵护、去关注、去引导,有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才有了家庭的和谐,才有社会的稳定。立足新时代,靶向主体人格,多措并举,引领留守学生强体、博识、厚德,砥砺初心使命,弘扬英雄人物精神,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怡情长才,是时代需要,党的召唤,国家的要求,也是新时代解决留守学生问题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陈本恩.农村中学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12).

[2]郭瑞军.加强农村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文学教育,2020(05)

猜你喜欢
新时代心理健康
心怀阳光,健康成长
运动过度不利于心理健康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搁浅的“新时代”,“朴氏外交”因何三鼓而竭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