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初中物理新课导入方法

2021-11-12 05:39蒲冬飞
小作家报·教研博览 2021年39期
关键词:橡皮泥课题物体

蒲冬飞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39-217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如果课堂导入成功,那么无疑会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作好铺垫。课堂导入是教师在每节课开始或进行新课教学时,运用各种方法建立与新知识的联系,以引起学生的注意,激起学生学习的动机,从而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特定的教学环境中去的教学行为。在课堂教学中,巧妙的导入,能引起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渴望,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特定的情境中,有助于发挥学生的思维而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张胜玲老师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对物理课堂的导入常用如下几种方法,在尝试过程中具有一定的教学效果。

一、提出问题:

教师在上课之前,从日常生活或生产中提出一些学生能感悟得到、却又不完全明白的有趣的问题,会很快引起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学习《测量物质的密度》这一节之前,教师出示两枚外形相同的首饰,其中一枚纯金,一枚铜镀金。问:你们知道如何鉴别哪一枚是纯金首饰、那一枚是铜镀金首饰吗?这个问题的提出,学生很感兴趣,纷纷表述自己的看法,老师紧接着问:想不想知道科学的鉴别方法?学习《测量物质的密度》这一节后,问题就很容易解决了。从而自然而然地引入到新课题的学习中。

二、演示实验:

在教师进行新课之前演示有趣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到既不可思议,又十分有趣的实验现象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教师由实验设置疑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做好心理和知识上的准备,减少学生从旧知识领域进入新知识结构的思维障碍。例如笔者在讲《浮力》之前,用一个玻璃杯装上清水,把一个鸡蛋放入水中,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鸡蛋如何运动?

三、讲述故事:

在讲授新课之前,教师可结合物理学的发展史、著名历史事件、生活生产实践中的趣闻,通过讲述生动而有趣的小故事,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例如学习《重力》时,笔者给学生讲了一个这样的故事:从前有一个外国商人,从荷兰渔民那里买了5000吨青鱼,用弹簧托盘秤称过以后,从荷兰运到靠近赤道的一个非洲港口。到了那里仍用那台弹簧托盘秤一称,结果使他大吃一惊:少了将近19吨青鱼!这19吨青鱼到哪里去了呢?商人百思不得其解。被偷是不可能的,轮船从没有靠岸;装卸时是会有些损耗,但是决不会多到19吨;至于那个托盘弹簧科,也没坏呀!同学们猜猜是什么原因呢?(原来这是地球在和他开玩笑呀!)。请大家想一想:为什么同样的物体在地球上的不同地方用弹簧秤称会不一样呢?学生在.惊讶疑惑中思考,渴望得到答案,从而引入新课题。

四、温习旧知:

教师在讲授新课前,如果新课内容跟以前学生学过的旧知识有联系,教师可以通过复习相关的已有知识,引入新课。例如在讲《二力平衡》之前,教师引导学生复习牛顿第一定律,提出这样的问题: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物体都不受力吗?你能举出实例吗?(生:不能,比如在平直路面上匀速运动的小车,在竖直和水平方向上各受到一对平衡力。)师:什么是平衡力?什么是平衡状态?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什么?由此导入新课题。

五、播放视频: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已被教师广泛地应用在课堂教学中。多媒体课堂教学的特点在于直观形象、丰富有趣,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更好地發展学生的创造能力。教师在教学新课之前,根据课题内容,恰当地利用多媒体资料中的声音、图像、动画和活动影像,创设物理情境,以增加学生对知识的亲切感,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吸引学生主动参与问题的讨论,寻求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六、设置悬念:

教师在一讲课之前巧妙的设置悬念,突出主题,能使学生集中注意力,产生探究物理问题的强烈愿望。例如笔者在讲《长度,时间及其测量》时,对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直接测量速度的工具?从而启发学生多留意身边的物理现象。学生大胆举例,大胆回答,有的学生举出这样的例子:摩托车、汽车上的测速表;飞机上的航速表;天文台用来测风速的仪表等等。笔者接着启发学生说:刚才大家所举的例子都是在一些特殊的交通工具和特殊的地方才有的测速表,假如现在要测量一个人骑自行车的速度,能直接找到仪表测量吗?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就这样,通过教师的层层设疑、步步设问,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进入到了新一课的学习中。

七、运用类比:

教师在讲课较难的课题之前,可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采用类比的方法,深入浅出的讲解,能使深奥和抽象的问题变得具体形象,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例如笔者指导学生学习《内能》时,根据教材上插图所揭示的规律:运动的足球具有动能,弹簧的形变具有弹性势能,引导学生从宏观的角度理解动能和势能。然后再进一步引导,根据分子动理论的概念:物质是由分子组成,那么,同学们能否从微观的角度设想:是否也存在分子的动能和分子势能呢?这样通过类比引入新课,排除或减少新课学习中可能遇到的障碍和困难,使学生的学习变得相对轻松一些。

八、训练习题:

在讲授前后知识有联系的课题之前,先对学生进行一些习题训练,从中发现新的方法和规律,从而导入新课的教学。例如笔者在讲《液体内部的压强公式》一节之前,先安排了这样几道习题:己知重力和底面积的物体放在水平地面上,对地面产生的压强怎样计算?已知密度和边长的正方体放在水平地面上,怎样计算对地面产生的压强?在水面下某一深度处,怎样计算液柱产生的压强?这样通过这三道层层递进的习题训练,既应用了前面学过的知识,又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用这种方法导入课题能立即吸引住学生,并培养学生归纳物理规律的能力。

九、解释现象:

在生活和生产中,有许多的物理现象,学生能感受到,但往往是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如果把物理现象与物理规律相联系,便能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通过解释现象导入课题就是基于学生己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描述,让抽象的物理概念及规律的学习迎刃而解。例如笔者在讲授《浮力》之前,是这样导入的:把橡皮泥放入清水中钊_学生观察橡皮泥在水中运动情况?(橡皮泥下沉)。把橡皮泥做成空心,放入清水中一让学生观察橡皮泥又如何运动?(橡皮泥浮在水面上)。再问:同一个物体放入水中为什么会有两种不同的情况?学习了《浮力》,这个问题便可迎刃而解。

十、正反设问:

学生在对事物的认识过程中,经常凭经验和感觉对事物做出判断,而导致出现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相违背的错误认识。例如,学生凭着自己原有的观念认为: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就运动;没有力作用在物体上,认为物体就停止。教师可以举出这样的例子:正在推着的小车,松手车就停住了,骑着的自行车不用脚踏就停下来,这种说法对吗?然后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有的学生反驳说:投出去的篮球,手离开了球,没有力作用了,可球仍然向前飞;行驶中的汽车,突然关闭发动机后车还要滑行一段距离。于是同学们得出结论: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教师再设疑:运动既然不需要力来维持,那么正在运动的物体,在不受力时,情况又怎样呢?从而引出牛顿第一定律的课题。可见,通过正反设问引入新课,可以纠正学生固有的错误观念,使学生建立起正确的物理概念,学习就变得相对更容易了。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导入课题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有效选择,这样才能营造出活跃的课堂气氛、和谐的教学环境,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橡皮泥课题物体
第十单元 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第二课时)
借像皮泥
竹溪县实施“五个一”工程开展草根课题研究
揭开物体沉浮的秘密
为什么同一物体在世界各地重量不一样?
“研”
“力”常考易错点扫描
悬浮的鸡蛋
从课题指南或总课题中选课题
海底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