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巧云
摘要:新课改走过了20年,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改始终是教学研究的关键课题。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就深度学习进行研究,有助于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有助于促进学生数学学科素养的发展,有助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作为深度学习的设计师,只有基于数学课程内容领域的整体理解,基于学生体验高阶构架,才能促进深度学习的发生。本文将探讨了初中数学深度学习的促进策略,旨在让初中数学回归学习本质,让深度学习在课堂真正发生。
关键词:初中数学;深度学习;促进策略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39-349
初中数学深度学习是在教师引领下,学生基于理解,围绕特定的学习主题,调动思维,积极参与,对知识的活化和迁移,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数学学习过程。其目的是形成能力和素养,不同于知识的传递和识记的浅层学习。教师是深度学习躬行实践的最好答卷人,深度学习不仅需要躬行实践,更需要创造。如何让学习回归本质,让深度学习真正发生,笔者从创造深度学习情境,设定富于挑战性的问题,基于学生发散思考三个方面,作了以学习为中心设计深度学习的初步探索。
一、创造深度学习情境
教育家杜威说“教之于学,犹如卖之于买。别人没有买你的东西,就不能说你卖了”。数学知识是以情境为载体的,良好的学习情境才能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应该以教材内容为依据制定合适的生动的学习情境,为学生“学习”而设计,学生才乐于进入探索之旅。我们以《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这一课时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抽象知识直观动态呈现给学生们,设置生动化的学习情境完成教学。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一条直线,但平移和增减性学生普遍有思维障碍。在教学中我引入desmot几何图形计算器,让学生在desmot几何图形计算器的情境探究一次函数性质。直观感知抽象难理解的K、b取值对图象平移和函数增减性质的影响,对图象平移的影响,K的取值对函数值增减性的影响,b的取值对图象与y轴交点位置的影响,在动态演示體验变化中,克服思维障碍。通过创建生动的学习情境开展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将知识与已有经验相结合,更好地掌握知识。
二、设定高品质的问题
设定高品质的富于挑战性的问题,巧设问题串,以问题驱动整个过程,让学生感知体验,形成了探究性、启发式课堂。设定综合性的学习内容,学生乐于思考,给思维做体操,给予思维成长的台阶,让学生思维拾级而上,进阶高品质的思维,实施深度学习。在《矩形的定义与性质》的复习课中,设计了这样一道综合题。如图1,在Rt△ABC中,AB=6,BC=10,且∠A=90°,点D是斜边BC上的一个动点,过点D分别作DN⊥AC于N,DM⊥AB与M,连接NM,MN的最小值是多少。
本题综合考查矩形的对角线相等、勾股定理和垂线段最短。根据勾股定理,由AB、BC可求出AC;再根据矩形性质,将未知线段MN转化为求AD;再根据垂线段最短,将AD转化为垂线段AE;根据等积法求解AE,即MN的最小值。
三、基于学生发散思考,落实核心素养
数学课堂是思维的课堂,不是教师的舞台,既做到面向全体,又照顾到学生之间差异。解题思路更不是教师思维的机械重复,要突破固化的思维模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学生是课堂的中心,如何以学促教,是绕不开的主题。课堂上只有学生独立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尝试多角度思考,发现不同的解决路径,才能给学生的核心素养形成搭建脚手架。以解题教学为例。在教学《平行四边形性质与判定的综合应用》时,教材第50页第9题,呈现如下:如图2 在梯形ABCD中AB∥CD,已知∠A=∠B,求证,AD=BC。学生经过读题理解题意、将条件与结论相靠拢、基于充分的思考探索,疏通已知和未知的关联。个人猜想经过小组合作交流验证,小组班内展示,分享了以下四种解法。
方法一延长AD、BC利用等腰三角形求解;方法二在梯形内部构造辅助线,作DE⊥AB于E,CF⊥AB于F利用全等求解;方法三作CE∥AD交AB于E,利用平行四边形求解;方法四作BE∥AD,交CD的延长线于E,利用平行四边形性质求解。基于充分思考,组内互助异组分享,超越自己原有的认知能力。发散思考,从核心内容和知识团或知识链整体入手,以课本习题承载等腰三角形、全等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相关知识。在几何教学中,学生通过发散思考,发展数学抽象、几何直观、逻辑推理的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让思维在课堂这个教学主阵地生根发芽,呈现精彩的课堂。
让学习回归学习本质,让深度学习真正发生,这是新时代赋予教师的时代使命。研究课堂,创新课堂,关注核心素养的落地。促进本土化的实践探索,深耕课堂,我们一直在路上。
参考文献
[1] 刘晓玫.《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M]. 教育科学出版社,2019年11月:140.
[2]林忠玲《策动深度学习的整体性变革》[N] 《中国教师报》2021年3月10号(83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