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学与城市之间深度的文化互动和融合,不仅是现代城市发展的需求,更是现代大学发展的必备条件。文章以沈阳市城市文化与大学文化的互动为例,分析了大学文化与城市文化的共生关系,为城市和大学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大学文化;城市文化;文化融合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文化是影响城市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同领域的学者对于城市文化内涵的理解略有不同。城市文化在《中外城市知识辞典》中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个方面。城市规划领域的学者则认为城市文化的内涵是诸如历史文化遗址、特色风貌街区等在促进城市发展的过程中体现的。根据载体的差异,城市文化也可分为理念文化、行为文化、产业文化、人文景观文化、自然景观文化。无论从哪个领域来看,城市的地理环境、历史底蕴、经济形态对其文化的形成都具有重要作用。
大学文化是该校师生多年积累沉淀传承下来的独特气质,自诞生之日起就与所在城市有着千丝万缕的文化渊源。随着城市经济文化的高速发展,城市对大学服务社会的功能需求日益增加,使得大学与城市的关系日趋紧密。国外高校对大学文化与城市文化的共生融合比较重视,相比之下,中国在两种文化的交融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两种文化之间的互动历史较短。从大学和所在城市的发展轨迹来看,两种文化的交融与互助相得益彰,有助于提升两者的同行竞争力,从而营造共生共赢的局面。
共生关系是指群体关系中的个体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的关系[1]。国内外有很多大学和城市相互影响共生发展的案例。英国的剑桥城因剑桥大学而闻名;美国斯坦福大学奠定了硅谷的创立和发展,硅谷为斯坦福等周边20多所大学提供了更广阔的国际合作平台;北京的中关村和上海的张江高科技园成为大学与区域发展的典范。城市与大学的相互成就,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城市文化孕育和滋养大学文化
城市是大学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城市文化是大学文化的摇篮,孕育和滋养着大学文化。沈阳素有“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都”之称,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开办学校教育很早的城市,孕育了东北地区最早的学府—奉天实业学堂(沈阳大学的前身)和具有爱国主义光荣传统的东北大学。解放战争时期的一些学校在新中国成立后迁到沈阳,如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现为鲁迅美术学院和沈阳音乐学院)、我党最早创建的军医院校—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中国医科大学的前身)以及我国历史最悠久的综合性药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药科(沈阳药科大学的前身)。新中国成立后,沈阳成为以装备制造业为主的重工业基地,被誉为“东方鲁尔”、“共和国长子”、“共和国装备部”。根据国家发展需要和对沈阳的城市定位,诞生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军区军工部工业专门学校(沈阳建筑大学的前身)、沈阳航空工业学校(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的前身)、东北机械管理局技工学校(沈阳工业大学的前身)等服务于军工或装备制造业的高等学府。随着一带一路的推进,沈阳因其地理位置,成为一带一路向东北亚、东南亚延伸的重要节点,吸引了大批东三省乃至全国各地的人才,成为東三省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目前沈阳共有48所各具特色的高等院校,在全国城市高校数量排名第16位。多年以来沈阳市多措并举不断提升城市文化建设,打造城市名片。同样向全国各地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输送大量高质量人才。沈阳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丰厚的历史文化和特殊的历史沿革滋养着大学文化。
党的十九大以来,教育受到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高度重视,被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实现“三全育人”不仅是大学的职责所在,城市同样可以通过自身的文化为育人提供有利的支撑。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育人环境,需要将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城市便利的生活条件和丰富的实践教学资源,使学生有机会体验社会生活,感知社会需求。大学通过与城市积极地合作,利用现有城市文化资源,教育和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奋斗精神,进一步增加学生的文化自信。如沈阳市的大学组织学生参观“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教育学生勿忘国耻,发愤图强。在沈阳铁西区老厂房基础上打造的中国工业博物馆是中国首座工业博物馆,立足于中国工业发展整体情况,注重传承工业文明、弘扬工业文化,也是沈阳48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每年接待来自全市的大学生参观。一些学校还将其作为实践课程之一,教师在博物馆给学生进行现场授课。
二、大学文化辐射和推动城市文化发展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积淀,城市品牌的创建与推广离不开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从文化本身来讲,大学是城市的文化阵地,是城市学术思想交流的主要场所。大学作为一种功能独特的文化机构,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引领、服务社会、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的责任,对社会的经济和政治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辐射带动着城市文化的发展,在引领城市精神文明建设、推动城市文化进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如以东北大学为代表的实干、报国、创新、卓越文化,以辽宁大学为代表的人文文化,以鲁迅美术学院和沈阳音乐学院为代表的高雅艺术文化等大学文化[2],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并引导沈阳城市精神和城市文化。
从文化主体来讲,人是文化的创造主体。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大学文化和城市文化共同的目标和任务[3]。大学文化的多元性和高雅性符合城市居民对知识追求的要求,能够为城市文化建设提供丰富的资源。大学的文化优势和人才优势对于提高市民的文化水平、普及科学知识和促进城市人口综合素养的提升意义重大[1]。大型过公益讲座“辽海讲坛”把满足人民群众多元文化需求摆上重要位置。自2006年创办至今,举办各类讲座8800余场,受众300余万人。其中学术讲座板块由沈阳驻地各大学承办,邀请高校的专家学者开展专题讲座、报告,精心设计和安排内容,成为百姓提高生活质量的良师益友。此外,沈阳师范大学的辽宁古生物博物馆、辽宁中医药大学博物馆、沈阳理工大学兵器博物馆、辽宁大学自然博物馆等场馆,在提高城市居民素质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在城市空间规划建设中,大学的选址应合理利用当地地理和人文历史等资源,使其更有利于大学文化与城市文化的互动和交融。此外,国内外的发展经验表明,一个区域内形成教育产业的规模,如多所高校聚集形成规模化的大学城,不仅可以使在这个区域内的个体院校相互促进,形成联合体,更有利于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在創新、创业、学术、科研等方面产生核能效应。沈阳沈北新区的繁荣,正是以大学城为代表的教育体系的兴建带来的效应。沈北大学城由道义大学城和虎石台职教城两部分组成。其中道义大学城包括六所高校,虎石台职教城包括九所高校。现有的教育产业联盟、创新创业基地、科研实验体糸,都为沈北新区教育产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对新兴产业和社会就业起到促进作用,有效带动本区域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
三、结语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精神基石,城市文化深刻影响大学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大学文化反过来推动城市文化的塑造与生成[4]。政府、学校、市民、师生等各部门各群体在文化融合中都扮演一定的角色,如果他们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会使城市文化走入校园,大学文化走出校园,有望带动大学周边地区文化建设和发展,形成大学文化圈,并融入到城市文化中,提高城市的文化软实力。大学毕业生更有能将城市文化推广到全国乃至国际舞台的巨大潜力。作为拥有丰富高校资源的东北中心城市,沈阳应充分发挥大学文化在提升本市城市文化和提升沈阳知名度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志卿.地方大学与城市的文化互动机制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19(07)_82-86+96.
[2]詹德华. 发挥大学引领作用 提升城市文化品位[N]. 沈阳日报,2019-12-05(010).
[3]孙雷,何玉龙,高晨光.大学文化与城市文化协同育人的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2021(08)_25-27.
[4] 孙雷,饶锦波.中外大学文化与城市文化互动的比较及借鉴[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1(01)_89-95.
基金项目:本文系沈阳市社科联一般课题“大学文化与沈阳城市文化融合发展对策研究”(项目编号:SKSK2021-01-061)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杨欣瑶,沈阳工程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大学英语教学、教育信息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