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春英
[摘 要]加强智障儿童的语言训练有助于发展其思维能力,促进其尽快康复。加强语言训练是以倾听和表达为基础的,教师从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出发,采取多元化交流互动方式,激发儿童内心的表达欲望,使其想说、能说、会说,能够提升沟通表达的效果,实现智障儿童的基本沟通与交流,发展智障儿童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语言训练;语言表达;智障儿童;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28-0056-02
语言是人类交流和沟通的主要工具,是拉近人与人之间距离的纽带。智障儿童由于先天的智力缺陷,在语言表达方面有很大的不足与欠缺。加强语言训练就是从语言的特点出发,对智障儿童进行强化训练,引导智障儿童尝试表达,通过日常惯用的语言表达方式,逐渐使其养成语言表达习惯,进而全面发展思维能力。
一、倾听,是语言训练的先决条件
倾听是表达的基础,智障儿童由于受到智力发展的限制,他们自身的自主性发展能力很弱,需要进行后天的训练与培养。
(一)调整语速,发展语言听力
智障儿童要先学会倾听,倾听要准确、清晰。然而这类儿童的生理特点决定了他们的接收时间和反应时间会比一般的儿童长,这就要求教师在与智障儿童沟通的过程中,要调整语速,并且在一些关键词上要反复强调。通过这样的方式,让智障儿童有足够的时间倾听和思考,他们就会逐渐产生听的兴趣,发展语言听力。
例如,教学《升国旗》这一课时,教师在说到“五星红旗,我们的国旗”这一句时,可以调整语速,将“五星红旗”的语速放慢一些,然后手里指着五星红旗的图片,向学生展示其样子,如此反复说3~4次,学生就对这个词有了一定的印象。接着,教师可以继续说下一句“我们的国旗”,在“国旗”处,可以将这个词语进行一定的语气加重,同样运用慢语速,并且反复进行强调。从这一句话中,学生可以接收到两个关键词语“红旗”和“国旗”,这两个词能在学生的脑海里留下一些印象,学生听到了词语,眼睛跟着词语观看相应的图片,大脑就会尝试着去接受这个词语。在遇到其他一些学生比较熟悉的词语时,教师也可以适当调整语速,使整个课堂讲解的内容做到伸缩有度,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听力。
语速调整的目的是将汉字的字音更加清晰地传递给学生,学生在倾听的过程中能够听懂教师的话语,并且带着一定的兴趣去思考,能让倾听的效果提升,从而锻炼他们倾听的能力。
(二)设置问题,发展意义听力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训练学生听力的过程中,与学生进行更多的互动,而互动的方式最多的就是设置问题。从最基础的问题入手,教师可以设置一些简单的、学生容易回答的问题,帮助智障儿童找准倾听的方向和重点,通过反复训练和思考,从不同角度来发展他们的意义听力。
例如,讲解《课程表》这部分内容时,根据这节课的主题,教师在训练学生听力的过程中,可以围绕着听的内容,进行一些简单的问题设置。如:“同学们,我们这节课是什么课?”“你能在课程表中找到它在哪儿吗?”“下节课,我们要上什么课程呢?”“课程表中的课程你最喜欢哪节?”这些由浅入深的基础性问题,每一次只提一个,然后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结合当时的课堂环境,鼓励学生学会听重点、听问题,并能在问题的引领下明确自己需要寻找的答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通过问题,对整个课堂进行把控,也可以将所要讲解的内容充分融合到问题中,培养智障儿童与他人相互交流的习惯,逐渐提升其听力。
在设置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在语言上的交流与互动更容易获得学生的青睐,能够逐渐打开智障儿童的心门,从而发展其意义听力。
二、情境,是语言训练的关键一环
合适的语言环境能够增强学生的真实感受,这种真实的感受是语言表达的关键,也是刺激智障儿童的大脑和语言功能的关键。通过情境的创设,使智障儿童有感受、有感触,能够有话可说;同时,再对人物的对话进行模拟,引导他们一边扮演角色一边进行表达,能够强化语言训练。
(一)选择生活话题,有话可说
创设情境要结合智障儿童的心理发展和思维发展特点,所创设的问题情境要能够真正激发智障儿童的联想与想象能力,使他们有话想说、有话可说。
例如,《镜子里的我》这部分内容的讲解中,对照着课文,教师可以通过问一些简单的与生活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参与互动。教师可以指着学生的衣服询问:“这是什么?”指着裤子再问:“这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可以再进行一些延伸,让学生说一说喜欢的衣服的颜色、裤子的长短等。整个讲解的过程,以生活中的话题为主,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遇到的物品,从颜色、形状方面进行联系,一边回忆和思考,一边回答既定的问题内容。课后,教师可以给学生预留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围绕着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教材中的图片和内容,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相似的或者一样的内容,将生活话题进行最大化地利用。
生活中的物品是智障儿童接触最多的,也是他们最有印象、最熟悉的。借助智障儿童对生活中实物的了解,将教学的知识点与实际相联系,引导儿童观察和表达,更能使他们有话可说,从而提升课堂互动效果,实现有效的语言训练。
(二)模拟人物对话,边演边说
智障儿童往往会对一些简单的图片和场景更加感兴趣。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引导学生尝试进行角色的模拟与对话,使智障儿童逐渐养成正确的交流习惯。
例如,《帮助他人我快乐》这部分内容的讲解中,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播放了一段助人為乐的视频,讲述互相帮助的快乐。通过观看视频,学生对助人为乐有了一定的印象。然后,教师可以根据课本中的图片内容,鼓励学生自己去编对话,结合自己生活中遇到的类似场景,说一说图片中的两个学生会说些什么。“你怎么了?”“我摔倒了,好疼啊!”“我帮助你吧!”学生一边看着图片,一边想象着可能发生的情景。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选择几个学生来表演,一边表演一边进行对话。整个模拟的过程就是学生进行语言训练的过程,通过对场景的创设,学生有了自己的话语,有了自己的感受,就能真正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表达了。
模拟人物对话对于智障儿童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在引导他们进行表演时,应多说鼓励性的话语,并且多展示对话的内容,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参考。
三、趣味,是语言训练的重要因素
趣味的游戏主要以课外活动和亲子互动为基础,主要是在儿童想说和能说两个方面给予他们一定的机会,让他们一边体会着活动的快乐,一边表达自己的想法。
(一)组织课外活动,说心得
智障儿童的语言能力训练中,实践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在组织课外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更自然、更广阔的空间,真正地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入自然中,去观察、去感受,观察自然中的花草树木、昆虫、天空、云朵等,体会在自然界中的实际感受,通过这种体会与感受,进一步激发学生对语言表达的兴趣,从而强化学生的语言能力。
例如,《好朋友一起玩》这部分内容的讲解中,结合课文的介绍,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来到校园中的一棵小树下。教师和学生共同坐在树荫下,闭上眼睛,去闻一闻、说一说自己能够闻到的气味。这个过程中,一定要让每个学生都进行练习,即便没有闻到,也要进行回答,结合“听一听自己听到的声音”“用嘴来模仿一下声音”的训练,来引导学生练习发声。在奠定了一定的感知基础后,教师再让学生睁开眼睛,观察周围的景色,并说一说自己看到的实物,说出颜色和形状。这些简单环节都经历之后,接下来就是比较有难度的环节,让学生用手去触摸花草树木,然后说出自己触摸后的感受。整个过程从最初的闻和听到后期的触摸,是对智障儿童逻辑思维的一个培养过程,通过思维的表达与提升,学生真正地去感受和发现,激发了内心想要表达的欲望,实现了自主性表达。
对于智障儿童来说,刚开始的感受可能很难表达出来,这个时候需要教师给予一定的鼓励和引导,使他们能够尝试着从眼睛、鼻子、耳朵、皮肤的触觉等方面进行简单地表达,再由简到繁,不断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
(二)组织亲子活动,表达爱
对于智障儿童的语言训练,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亲子活动,在活动中鼓励家长与孩子沟通,尝试着将自己的爱向孩子表达出来,同时教会孩子怎样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例如,《小兔子乖乖》一课的讲解中,教师将家长请到了学校,组织了一节“小兔子乖乖”表演活动课。活动的形式是现场表演的形式,由孩子和家长共同完成。在表演中,家长和孩子分别穿上相应的衣服,扮演“兔妈妈”“小兔子”“大灰狼”。“狼外婆”会拿出小兔子喜欢的食物,让小兔子开门,在表演中,父母要完全尊重孩子的想法。有的孩子没有给“狼外婆”开门,这样的孩子会获得一个精美的小兔子挂件作为奖励;有的孩子会选择开门,为了对他们进行良好的教育,“狼外婆”会把“小兔子”抱走,“兔妈妈”找不到孩子会非常伤心,而打败“狼外婆”后会非常开心。整个表演过程既锻炼了智障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更增强了智障儿童的切身感受,他们理解和体会到家长对自己的爱与关心,丰富了自身的情感,也在情感交流中懂得了简单的表达爱的方式。
智障儿童在家长的陪伴下,往往会放下心中的戒备,释放天性,放松的同时更有精力去感受更多的真实情感。在这些情感的熏陶下,他们能够体会到他人的爱,表达自己的爱。
语言训練是智障儿童的智力开发和思维形成的重要方式,教师在开展语言训练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智障儿童的想法,随时掌握智障儿童的状态,通过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方法,对智障儿童进行系统性训练,以促进他们智力的恢复与发展,从而更加全面地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