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实践创新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的实现要素研究

2021-11-12 00:55倪亚娜殷鹏
当代县域经济 2021年11期
关键词:实践创新农业发展三农

倪亚娜 殷鹏

[关键词]  乡村振兴;农业发展;大学生;实践创新;“三农”情怀

[作者单位]  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扬州大学

党的十九大以来,乡村振兴战略成为解决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作为强国一代的大学生群体,利用社会实践、创新创业等机遇,深入融合乡村振兴主题,打破固定思维、善用网络资源、消弭错误观念、宣传乡村文化,为新时代农业、农村、农民发展提供新思路。为此,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微录”小分队(以下简称“微录”小分队)走进乡村,开展创新型社会实践活动,助力乡村振兴。

实践创新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的必要性

今年是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第一年。在党中央乡村振兴战略统领下,社会各界为实现农民富裕富足、农业高质高效、乡村环境改善接续奋斗。实践创新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相互促进、互相影响、形成合力。一方面,新时期的大学生群体,在专业知识、技能水平和创造能力等方面拥有众多优势,且在思维创新意识、科技下乡深度、品牌打造水平等方面也拥有一定的能力和资源基础,利用“集中化实践 + 常态性服务”相结合的模式為实现乡村振兴注入属于青春的新鲜血液。与此同时,参与乡村振兴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大学生们提供了就业方向和途径。

“微录”小分队实践内容设计思路

实践创新助力乡村振兴的具体路径探索

步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的农民职业前途光明,瓜田果树下辛勤劳作的农民其实也可以是艺术家。这个行业的艺术,在互联网时代,应该被青年发现、发扬、追随。因此,“微录”小分队将视域聚焦在农民职业的歧视性上,立足学生群体传播,打造农民课堂。团队成员通过前期调研发现,社会上部分学生对农民职业存有固有误区,许多大学生甚至表示不认识餐桌上的蔬菜,还有的学生家中有小院,却不知道如何打理脚下的土地。此外,部分学生对“网红”的追随也在于其颜值等维度,忽略了意见领袖本身应具备的、积极的社会责任感。于是,举办“农民艺术家”课堂成为了“微录”小分队的首要工作目标。在指导老师的鼓励下,团队成员以技术下乡、知识互补、实现多赢为思路,共同设计了打造网红艺术家的具体路径。

——突破地域,各司其职。团队通过网络作品、直播等形式分享果蔬知识、打造网络红人、拓宽收入来源。受新冠疫情影响,“微录”小分队的大多数成员在暑期均处于居家隔离状态,于是选择目标农民及摄制的任务都落在了家在外地的团队负责同学身上。近期早出晚归的农家生活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农民职业的崇高性。他们于是将感受反馈至团队,成员们协力将思想政治教育加入主题策划思路,在团队摄制的网络作品中实现裂变传播。通过网络技术下乡实现的“农民网红”知识补给,让身在城市的同学们也能收获满满。

——双向扶智,良性循环。团队通过寻、拍、剪、直播等形式,打造农民网红艺术家,将技术制作融入果蔬识别和种植技术,打造网红微录课堂,在合力帮助大学生消除认知误区的同时,让更多人了解农业小知识,实现了双向知识传播,特别是使青年人更加深了对农业发展、传播农村文化、尊重农民职业的理解。与此同时,本项目是对团队全体成员一次难能可贵的实地学习机会,从策划到落地全过程均由学生完成,是一次提升团结协作能力、提升责任意识、平等意识的劳动教育,形成了扶智到扶志的良性循环。

——拓宽渠道,品牌打造。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以质量品牌为重点,促进消费向绿色、健康、安全发展。走质量兴农之路,要突出农业品牌化,打造高品质、有口碑的农业“金字招牌”。团队致力于通过技术下乡实现农民网红的农业技术回馈,打造优质品牌,实现联动效益,在切实拓宽农民通过网络获取收益的同时,促进多元化经济收益,以期在全社会特别是网络社会推出具有正能量、引领新风尚的真红人,形成良性循环的品牌效应。

实践创新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的实现要素

——深入开展社会实践。通过开展符合时代特征、契合农业、农村、农民发展需求的社会实践活动,将乡村振兴融入高校育人全领域,为实践创新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提供平台和途径。助力乡村发展,在为乡村送科技、送服务的基础上,挖深挖细乡村文化内涵,实现知识互补、以智助志,继而实现超越共赢,让美好的青春在田野间、在基层中睿智绽放,让田野间的美好、基层中的闪光在青春里互惠共享。

——融入创新思维方式。创新是发展的生命力。实践锻炼是理论知识从感性认知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学生们可以通过实践途径认识、了解、传播乡村文明,而创新的思维方式则为乡村振兴发展注入了青年的智慧和创造力。特别是在疫情防控背景下,文明的延续与革新,正在通过“新阵地”“新话语”“新方法”“新融合”完成云端呈现。

——激发劳动教育活力。着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需要把准劳动价值取向,树立正确的劳动观。技术下乡、知识共享等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是劳动教育的最好课堂。以遵循教育规律、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探索欲望的实践活动,通过自主探索,以新兴技术支撑农业服务,将所学内容与实际劳动紧密结合,最大限度激活劳动教育的魅力,提升育人实效性,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感情,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培养优良“三农”情怀。大学生是“三农”情怀培养的主体对象,因此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始终要把“三农”问题与大学生的需求有机结合,并将其作为培养的中心点而展开。在实践教育中内涵情怀触动,令理论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形成有温度、有感动、有触动、有行动的教育形式,成为实现实践创新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的内在底色。

参考文献

[1].韩燕霞:《乡村振兴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实现机制研究》,《农村经济与科技》2021年第12期

[2].白双翎:《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大学生“三农情怀”的培养路径研究》,《农业经济》2021年第2期

猜你喜欢
实践创新农业发展三农
赞分盐镇裕牛村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三农”热点
新阶段“三农”工作的新主线
引机械创新设计项目入机械原理教学
面向实践创新人才培养的嵌入式系统教学研究
实践创新驱动的计算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分析
汝南县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浅议水利现代化与现代农业发展的联系
2013年度“三农人物”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