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华 封旭
摘要:解读了可穿戴计算机设备的定义与特性,阐述了国内外可穿戴设备应用研究的现状。研究表明图书馆服务中导入可穿戴计算机设备的价值在于给读者带来更加精准化、个性化、智慧化的体验,有效提升图书馆服务质量。提出了以构建多单元服务模式、技术攻坚、多方筹措资金、技术应用成果转化、提升员工素质为建设路径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图书馆;可穿戴计算机设备;智慧服务;读者体验
中图分类号:TP368.3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897/j.cnki.hbkjty.2021.0078
自从现代图书馆兴起以来,图书馆所有服务资源被读者全面感知并高效利用,一直是图书馆和读者的共同追求。随着图书馆向数字化、智能化和智慧化方向的快速发展,这一理想正在逐渐成为现实。在图书馆服务中导入可穿戴计算机设备,释放其技术优势,实现图书馆资源利用的最大化,提升图书馆读者服务质量,正是加速实现这一理想的有效途径。
1可穿戴计算机设备及其服务模式的内涵
1.1可穿戴计算机设备的定义
可穿戴计算机设备是近年来出现并发展迅速的一种设备,它体积小、重量轻,具有良好的便携性,但信息感知、信息处理和信息传输能力却很强。虽然近年来可穿戴设备的应用和研究已成为一个热点,但在全球学术界以及行业应用领域,可穿戴设备并未取得统一权威的定义。较为典型的定义来自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T.Starner,他认为可穿戴计算机设备是将计算机微型化后,嵌入人们服饰或其他类似贴身物品内的技术,以服饰套装、眼镜、手表等物品为主,融入计算机、传感器等单元,通过无线传播等技术为人类提供信息服务[1]。国内的研究者则倾向于认同电子科技大学陈东义教授的定义,即可穿戴计算机设备是以人体为核心,为满足人的业务需求和实现对应功能的便于携带的穿戴物,是一种充分展示“以人为本,人机合一”理念的科技产物[2]。本文认为,可穿戴计算机设备是拥有可穿戴形态样式,通过计算机技术完成预设功能的便携设备。
1.2可穿戴计算机设备的特性
虽然学术界对于可穿戴计算机设备的定义各有侧重,但对其标志性特征却有比较统一的认识,其特性有:(1)无缝接触性。可穿戴计算机设备多与身体接触,可监控测量人体生理指标,可作为用户人体数据的报告窗口。(2)感知交互性。可穿戴计算机设备实现了人体环境与外部环境的对接,其智能传感技术能准确收集人体数据以及外部環境的动态参数,从而加深了人、设备、环境之间的感知交互。(3)智慧交流性。可穿戴计算机设备在设计时就十分注重用户与设备之间的交流,用户经语音、视觉、触觉等感官与设备建立沟通,并可实现即时性的多用户通信交流,体现了智慧化的特点。(4)不间断运行性。可穿戴计算机设备小巧轻便,运行所消耗的电量少,常规配置的设备可持续运行,为用户提供不间断服务,推送服务信息[3]。
1.3基于可穿戴计算机设备的图书馆新型服务模式
随着可穿戴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学术界之外的许多行业也关注到它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其“全面感知”的技术优势也正在得到越来越多的实现。可穿戴计算机设备在图书馆的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读者通过佩戴可穿戴计算机设备获得不同类型、不同格式、不同内容、不同语言的信息服务,更少地受到时间与地点的限制,获得智慧化图书馆服务的体验。因此,构建基于可穿戴计算机设备的图书馆新型服务模式,逐渐成为图书馆创新服务的一种手段,也是“智慧图书馆”建设研究的关注点。
2可穿戴计算机设备技术在图书馆服务领域的应用研究
近年来,可穿戴计算机设备技术快速发展,据统计,目前国内外已经研发并投入生产使用的可穿戴设备超过五百种,按功能应用分类可达二十余种,包括医疗辅助、工业配套、教学辅助、商业咨询、休闲娱乐等类型,并呈现持续增长的发展势头。如何充分发挥可穿戴计算机设备技术的特点和优势,更好地服务人们的现代化生活,已经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
2.1国外应用研究现状
国外关于可穿戴计算机设备技术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至1961年,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的教授Edward Thorp在《Beat the Dealer》一书中,首次描述了如何利用可穿戴设备在轮盘赌当中获益。1972年,Keith Taft设计了一种可穿戴计算机设备作为娱乐工具。1975年,世界首款计算机腕表问世,之后相继出现了计算机背包、数字助听器、无线摄像头、蓝牙耳机、谷歌眼镜等非常典型的可穿戴计算机设备。国外图书馆服务领域继而出现了应用3D建模技术、虚拟现实技术、无线摄像技术的新型可穿戴计算机设备,为丰富读者服务内涵和提升读者服务质量发挥了助推作用。例如:美国麻省理工大学媒体实验室开发的“手指阅读器”取得了技术和功能上的突破,读者用手指碰触按键后,阅读器自动朗读文献内容,并提供多种语言的自动翻译,为视力障碍读者带来了便利[4]。
2.2国内应用研究现状
近年来,可穿戴设备技术在商业应用上取得较大发展,例如:华为公司在第一代HUAWEI Eyewear智能眼镜的基础上推出了第二代HUAWEI Gentle Monster,Gentle Monster眼镜既能提供近视镜、太阳镜等功能,还可以为用户提供拨听电话、多语翻译、导航等多功能服务,同时在外形设计上做到了实用与时尚的高度统一。
在图书馆服务应用领域,国内学术界也取得了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2014年,姚飞[5]等人发表“移动图书馆:从设备到人——2014年第5届国际移动图书馆会议综述”,预测了可穿戴计算机设备技术对图书馆未来服务方式、服务能力的影响。2015年,刘喜球[7]等人发表“可穿戴技术:构建智慧图书馆的助推器”一文,分析了可穿戴技术在构建智慧图书馆方面的应用领域和应用前景,认为可穿戴技术可以完成人、物之间的多维度关联,推动数字化智慧图书馆建设,打造智能化知识服务环境。同年,许鑫[8]发表了“可穿戴计算机设备的领域应用及其对信息服务的影响”,将可穿戴计算机设备作为一种通用的新型智能设备,分析了相关概念、技术、应用前景和不足之处。2016年,芦晓红[9]等提出图书馆智慧化进程需要导入可穿戴计算机设备技术,放大后者的全面感知技术能力,将有利于加快前者的建设进程,催生智慧图书馆的出现。然而,在实际应用上,图书馆界非常缺乏将研究成果付诸实践的能力和实力,与可穿戴计算机设备技术的“学术热”形成巨大反差,也与读者对于提升图书馆服务的期待具有很大的差距。
3可穿戴设备技术在图书馆服务领域的应用价值
国内外研究结果均表明可穿戴计算机设备具有传统计算机PC端不可比拟的优势,在图书馆服务中导入可穿戴设备技术能够为读者带来更为精准化、个性化和智慧化的服务,极大提升图书馆读者服务质量。
3.1灵敏感知读者行为,提高读者服务精准度
由于可穿戴计算机设备随着读者移动,与读者同步,对于读者的外化动作乃至自身情绪都有敏感性,因而对于读者显性或隐性信息有较强的跟踪捕捉能力,能及时高效地为读者提供辅助性提示和预测提醒[10],有效提高读者服务的精准度。例如,读者佩戴图书馆提供的智能手表,可以查询自己最关心的信息,如哪些功能区域开放,哪些阅读座位空出,哪些新书上架了,从而获得相应的指引服务。如果读者对图书馆服务不满意,也可以立即提出,系统接受指令迅速反应,向读者推送相关服务项目供其选择,直至读者获得满意的服务为止。与此同时,手表对人体生理指标进行测量,同时监控温度、湿度、照明度等环境指标,分析两者之间的关联,密切关注读者对环境的感知与评价。此时的智能手表,与图书馆的计算机管理系统构成一个大型的网络环境,读者的思想意图、感受评价均会被采集、传输和分析,成为不断提升服务精准度的决策依据。
3.2硬件齐全软件更新快,可提供多种个性化读者服务
可穿戴设备硬件设施形式多样,种类齐全,软件涉及领域广、更新速度快,可以应对读者多方面的需要,满足读者对个性化服务的需求。例如:读者可通过佩戴智能眼镜,使用图像识别和捕捉技术,扫描图书文献的封面,立刻得到文献的简要介绍,并对关联信息进行整合。其记忆功能可存储读者的历史阅读记录,通过计算读者的阅读时长,优先选定排列出疑似读者喜好的文献图书,将具有个性化和专一性的书单推送到读者的手机上。又比如,在建设规模不断扩大的场馆内,蓝牙耳机能帮助读者快速定位所需文献,并规划最短路线找出文献,即使读者在同一时间有许多需求,设备也能自动排序并快速计算各文献的具体分布,统筹规划途经所有位置的最佳路线,并综合所需文献的借出和在馆情况,实时向读者反馈。如果馆内正在举办读者感兴趣的展览或是讲座,读者会收到消息提醒和路线指引,了解其所在位置与目标场馆之间的距离,预计到达时间,以便有充足的时间前往[11]。
3.3实现智慧化交流,提供特殊群体服务
可穿戴计算机设备在设计时就十分注重用户与设备之间的交流,用户经语音、视觉、触觉等感官与设备建立沟通,体现了智慧化的特点,因而能够让青少年群体、老龄群体以及残疾人士得到更贴心的服务。例如:使用OrCan盲人眼镜来为弱视群体提供服务,有效增强阅读视力。而使用蓝牙耳机则可提供听书服务,使全盲的读者也能享受到阅读的乐趣。与此同时,特殊群体的读者还可以通过佩戴的设备发布个人意愿,获得意向服务,而不再需要频繁寻求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帮助,这种体验也弥足珍贵[12]。
4可穿戴计算机设备技术在图书馆服务领域的应用策略
虽然可穿戴计算机设备技术发展迅速,其技术优势日益凸显,其核心价值也逐渐为国内外研究所证实,但由于我国绝大多数图书馆在技术、资金和人员素质等方面存在明显短板,未能及时引入该项新技术并实现同步发展。为打破引进可穿戴计算机设备技术的瓶颈,最大限度地释放其技术优势,实现其核心价值,需要从服务模式构建、技术攻坚、资金筹措、科技应用成果转化和员工素质提升等方面着手。
4.1构建多元化服务模式
多元化服务模式主要分为三个单元,即环境单元、读者单元与计算机系统(如图1所示)。首先,可穿戴设备是构成环境单元的重要元素,如智能手表、蓝牙耳机、智能眼镜、计算机书包等。也是构建服务模式的重要前提。其次,读者单元是服务模式的中心,向其余两个单元辐射,指引其他单元的建设。该单元关注的是读者信息的收集、挖掘和提取,如生理指标、行为轨迹、情感特征、动态认知需求等,并利用算法建模、生成有关读者意图与行为的模型,成为提供服务的凭据和基础。最后,一个开放的计算机网络系统亦是系统单元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三个单元组成一个立体式、层次化的服务模式,随着人机交互的频率增加,各种服务信息在系统中将始终保持交互状态,循环往复生生不息。
4.2解决关键技术问题
第一个要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是图书馆图书数量大感应节点多,阅读器感知时出现冲突。具体来说,就是阅读器发出一个感知命令后,可能会导致附近的若干个感应节点都收到感知信号并且给与应答信息,这些信息相互发生冲突导致阅读器无法对所有信息进行正确的识别和采集。因此需要开发设计基于无线通信的防碰撞的感知技术,以降低数据发生冲突的可能性,使阅读器与图书之间的交互畅通无误。
第二个是对感知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并输出相应的读者服务。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在图书感应节点设定相关信息,包括图书书名、出版信息、借阅信息、借阅该图书的读者信息等,让所有图书共同组成一个可穿戴计算机设备信息平台环境,实现对这些信息的快速准确的感知。當后台信息处理系统收集到这些信息后,对信息进行分类和统计,并采用数据挖掘技术从中找到信息之间的相互关联性,比如,哪些图书是受哪个年龄段的读者欢迎,哪些图书中有女性读者感兴趣的内容,从而将某一专题图书有针对性推荐给某一位读者,不再需要读者自己费时费力去发掘信息,使读者的阅读体验更为便利高效。
研究发现,该领域目前已经具备比较齐全和成熟的技术,具体包括:用户定位感知技术、图书定位感知技术、文献挖掘检索技术、馆内环境监管技术、馆内路线导航技术、图书盘点理顺技术、安防监控管理技术等,而集成上述技术的“图书馆信息管理系统”也已经成功开发,并获得了专利[13]。至此,搭建基于可穿戴计算机设备的图书馆新型服务模式的技术障碍已经基本清除。
4.3拓展项目资金来源渠道
从资金来源上看,图书馆应该走服务于社会,来源于社会的良性循环之路。作为公共性、公益性的机构,图书馆服务社会是职责所在,但在服务社会的同时,必须争取社会的支持。为此,图书馆需要主动融入区域产业及地方经济发展,面向政府、企业、事业单位开展有效合作,尤其要与周边的政府和企事业单位,有针对性地创新整合资源,促进资源互补共享,形成资源建设和服务创新的强大合力。图书馆开展合作的方式主要有:一是吸收政府、企事业单位人士参加图书馆管理委员会,对图书馆工作进行了解和监督,就图书馆有关问题进行咨询,认真听取其意见和建议。二是“量身订做”为政府、企事业单位开展主题文化活动,举办专题知识讲座、专业技能培训,提供情报信息咨询和知识产权服务等,构建协同创新的合作机制。三是建立图书馆基金会,吸引鼓励包括政府、企事业单位在内的社会各界为图书馆提供资金、设备和技术支持,为筹措项目资金开辟源头活水[14]。
4.4促進应用性技术成果转化
从长期技术支撑保障上看,图书馆应寻求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有效合作。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具有较为丰富的科技和技能资源,拥有相对成熟的一些应用技术,以契约等方式与其合作,获得无形资产的使用权或知识产权,促进应用性技术成果的转化,可以为引进可穿戴计算机设备技术项目落地实施提供技术支撑。在这一点上高校图书馆具有相对优势,应该主动发挥引领作用,积极寻求将专利成果转化到图书馆服务实践中去,进行后续的实验、开发、利用和推广,引发学校技术供给与图书馆技术需求之间的“同频共振”,源源不断地获得智慧化发展的技术支持。
4.5提升图书馆馆员专业素质
从管理人员素质上看,图书馆导入可穿戴计算机设备技术对馆员的知识积累和专业技术提出了新要求。但由于各种原因,图书馆馆员队伍总体上存在学历和职称结构层次偏低、年龄老化、专业知识陈旧,整体素质水平难以适应新技术发展要求等问题。为保障新型服务模式对人才的需求,图书馆必须一手抓图书馆人员培训培养,一手抓图书情报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的引进工作。
5结语
为读者带来更加人性化、个性化、智慧化的体验,提升图书馆读者服务质量是可穿戴计算机设备在图书馆服务中的价值所在。采取基于可穿戴计算机设备技术的多元化服务模式,加强技术攻坚、多方筹措资金、促进应用性技术成果转化以及提升馆员素质这些策略是帮助图书馆打破瓶颈,最大限度释放技术优势的有效途径。只有多方努力才能有效促进图书馆服务取得突破式发展,实现图书馆和读者的共同愿望。
参考文献
[1]芦晓红.基于可穿戴技术的智慧图书馆管理与服务研究[J].图书馆学刊.2016(10):114-117.
[2]刘喜球,王灿荣.可穿戴技术:构建智慧图书馆的助推器[J].图书馆论坛,2015(6):105-108.
[3]《黑龙江科学》编辑部.手指阅读器闭着眼睛也能读书[J].黑龙江科学,2014(5):303.
[4]姚飞 ,姜爱蓉.移动图书馆:从设备到人——2014年第5届国际移动图书馆会议综述[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2015(1):1-7.
[5]许鑫.可穿戴计算机设备的领域应用及其对信息服务的影响[J].图书情报工作, 2015(13):74-81.
[6]刘紫荆.可穿戴计算机设备的领域应用及其对信息服务的影响分析[J].现代信息科技, 2019(3):37-39.
[7]戴进.基于可穿戴技术的高校图书馆个性化研究[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 2016(4):20-22.
[8]康芳芳.新媒介教育模式下高校图书馆建设发展探索与研究——以苏州大学图书馆为例[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17(2):63-67.
[9]陈书光,何艳红,封旭.面向数据挖掘的图书馆用户引导技术研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20(3):87-90.
[10]黄宗忠. 论现代图书馆学原理[J].图书馆论坛,2007(12):3-8.
[11]蔡宇.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中的使用[J].管理观察, 2018(16):57-58.
作者简介:李文华(1969),女,硕士,柳州城市职业学院图书馆馆长。研究方向:图书馆管理。
封旭(1973),男,硕士,柳州城市职业学院信息工程系副教授。 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
(收稿日期:20210728责任编辑:孙炜)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Wearable Computer Devices
in Library Services
Li WenhuaFeng Xu
Abstract:This paper interprets the defini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wearable computer devices and expounds the status quo of the application research of wearable devices at home and abroad.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value to introduce the wearable computer devices into libraries is to bring readers a more accurate, personalized and intelligent experience, so as to effectively improve library service quality.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and countermeasures, including construction of multiunit service mode, technical breakthrough, multiparty fundraising, technology application achievements transformation, and staff quality improvement.
Keywords:Library; Wearable Computer Devices; Intelligent Services; Reader Experi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