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林 周金林 胡运庚 李伟 徐志德 刘威国 胡平均 陈定炎 唐炎英
湘 莲 (Nelumbo nucilferaGaertn.)为源自湖南省子莲栽培品种的统称[1],现已成为湖南省多地的特色经济优势产业,其中,位于湖南省中部、湘江中游的湘潭县种植湘莲历史悠久,生产的湘莲产量高、 质量优良,被誉为“中国第一莲籽”,享有“湘莲甲天下,潭莲冠湖湘”之誉[2]。
1979 年, 湘潭县被商务部定为湘莲出口基地;1995 年,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农学会、中国优质产品开发服务协会联合举办的“首届中国特色之乡”命名大会上,湘潭县被命名为“中国湘莲之乡”;2008 年以来,湘潭县连续多年获批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县;2010 年, 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湘莲”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017 年, 湘潭县创建国家级出口湘莲质量安全示范区;2018年,湘潭县“湘潭湘莲”入选第二批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并被中国饭店协会授予“中国湘莲美食之乡”;2020 年,湘潭县湘莲产业协会申报的“湘潭湘莲”获得农业农村部颁发的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
“湘莲”一词,最早见于南朝梁江淹(公元 444-505 年)的《莲华赋》[3],湘潭县的种莲历史可上溯到2 000 a 前的秦汉时期,据《湘潭县志》记载:“土贡有莲实,产县西杨塘。”其中的“杨塘”,指的是湘潭县白石铺,这里产的莲籽圆壮颖长,去壳后3 颗连起来刚好长 1 寸 (1 寸=3.33 cm),因此得名“寸三莲”[4]。清光绪《湘潭县志》记载:“莲有红、白二种,官买白者为贡。 ”可见当时湘潭县所产的莲籽已被公认为最好的莲籽, 莲与湘潭结缘已达数千年。 近百年来,湘潭这片热土孕育了一代伟人毛泽东、开国元勋彭德怀、 世界文化名人齐白石,将湖湘百年人文推到了地域人文的极致。
湘潭湘莲产区地域范围为:东经 112°25′30″~113°03′45″,北纬 27°20′00″~27°50′44″,保护范围为湘潭县所辖易俗河、 谭家山、中路铺、白石、茶恩寺、河口、射埠、花石、青山桥、石鼓、云湖桥、乌石、石潭、杨嘉桥14 个镇,分水、锦石、排头3 个乡,共321个行政村,地域保护种植面积为2 万 hm2。
种植区域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侯,10℃以上的年有效积温达 5 400℃,年总日照时数1 100 h 以 上 , 年 均 降 雨 量1 376.9 mm。 莲田多属潴育性水稻土,土质疏松、肥沃,呈微酸性。县域内水库塘坝密布,湘江、涟水、涓水贯穿全境,排灌十分便利,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造就了湘潭湘莲的优良品质。
湘潭湘莲以绿色种植为本,选传统寸三莲为主要种植品种。多实行 3 a 1 栽(栽 1 次收 3 a),栽植第2 年、第3 年3 月用机帆船等整地打田,4 月初至6 月上中旬采取抽取藕带的方式进行疏苗。 莲稻轮作、莲油套作为主要栽种模式。 莲腐败病、斜纹夜蛾为生产中的重要病虫害,当前主要防病措施是对莲田、藕种消毒,主要防虫措施是用性引诱剂诱杀及化学杀虫剂防控。
湘潭湘莲以寸三莲为主栽品种,花蕾卵形,粉红至红色(图1); 花朵开放时花冠碗状 (图2),花瓣 13~18 枚,粉红至红色,后随开花的天数逐渐变淡 (图3)。 花托碗形,嫩果期顶面四围有一圈颜色较顶面其他部分深的环形带 (图 4), 籽粒膨大期(蜡熟期) 蓬面向外突出似半球形(图 5)。 鲜果黄绿色,短椭圆至卵圆形,果脐突起(图 6)[5]。
图1 现蕾14 d 的花蕾
图2 第1 天开放的花
图3 开放第3 天的花
图4 幼果青莲蓬
图5 老熟莲蓬
图6 花后14 d 的鲜果实
湘潭湘莲去壳后颗粒轻度皱缩,莲皮呈棕红色,莲肉乳白色、肉质细腻;煮熟后口感软糯,莲香味浓。其典型代表品种寸三莲理化指标为蛋白质含量≥17%, 粗纤维≤3%, 干物质≥95%,淀粉≥50%。
目前, 湘潭湘莲种植面积10 万亩左右(0.67 万 hm2),湘莲产业从业人员10 万人以上,从事湘莲产业的企业有50 多家,湘莲产业综合产值达 81 亿元,占全县 GDP 的20.5%, 是湘潭县农业主导产业之一。湘潭县已成为全国湘莲加工、销售、技术传播的最大市场,全世界最大的莲籽加工、贸易集散地[2]。湘潭湘莲从种植到加工、深加工,已形成了一条龙服务,主要加工产品包括鲜食莲籽、手工白莲、圆粒湘莲、钻心红莲、开边红莲、磨皮白莲等,产品辐射到全国各地并远销东南亚、 欧美等20 多个国家和地区。湘潭县还开发出了一些湘莲美食, 包括冰糖湘莲、湘莲汤、湘莲双耳、八宝粥等,在传承湘莲美食文化的同时,打开了餐饮市场。
未来,湘潭县在湘潭湘莲产业上将重点推进生产基地标准化、加工集群化、市场流通网络化、品牌推广全面化、产业支撑体系化、产业发展融合化六大建设工程,提升产业链各环节质量和效益,努力打造闻名全国的优势湘莲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