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艺佳 杨蓓 李荃玲 明安淮 孙玉宏 汤谧 汪李平
藜蒿 (Artemisia selengensisTurcz.),又名水蒿、蒌蒿、芦蒿、泥蒿、柳蒿、香艾蒿等,为菊科蒿属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是我国南方特色蔬菜作物[1,2]。 野生藜蒿在我国东北至长江流域各地均有分布,主要生长在低海拔地区的河汊岸边与沼泽地带等比较潮湿的地方,我国于20 世纪80 年代开始规模化种植藜蒿[3,4]。 藜蒿根系发达,抗逆性强,繁殖速度快,喜温暖、湿润的环境,有一定抗寒、抗旱的能力,在温度、水分等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可周年生长,无明显的休眠期[1]。 藜蒿营养丰富、风味独特,地上嫩茎和地下匍匐茎均可食用,市售食用部位为地上部,富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粗纤维、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 除食用价值外,藜蒿含有的多种有效成分具有丰富的生物活性, 在医药行业也有广泛的应用,主要化学成分包括多酚、黄酮、挥发油、多糖和萜类等,具有抗炎、抑菌和抗氧化等作用[5,6]。 本规程可为长江流域大棚藜蒿绿色生产的标准化、规范化提供参考。
本生产技术规程规范性引用以下文件进行指导。
GB 2762-2017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污染物限量
GB 15618-2018 土壤环境质量 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
NY/T 391-2021 绿色食品 产地环境质量
NY/T 393-2020 绿色食品 农药使用准则
NY/T 394-2021 绿色食品 肥料使用准则
NY/T 743-2020 绿色食品 绿叶类蔬菜
NY/T 1405-2015 绿色食品 水生蔬菜
产地地块环境质量应符合GB 15618-2018 和 NY/T 391 的要求。具体要求:地势平坦、疏松肥沃、有机质含量高、水源充足、排灌方便的壤土或砂壤地块。
生产中宜选择抗病、高产、茎秆粗壮、香味浓郁、商品性状良好的品种。长江流域藜蒿栽培主要品种有:昆明大叶白藜蒿、南京大叶青藜蒿、云南绿秆藜蒿、昆明夏蒿、南京冬蒿以及野生驯化品种等。湖北省藜蒿主要产地及主栽品种:武汉市蔡甸区,主要选用云南绿秆藜蒿和昆明大叶白藜蒿;孝感市云梦县和黄石市阳新县,主要选用昆明大叶白藜蒿和南京大叶青藜蒿[1]。
藜蒿需肥量大,扦插前需在栽培地块中施加底肥,667 m2可施腐熟有机肥2 500~3 000 kg、腐熟菜饼150~200 kg 或优质三元复合肥80~100 kg。 肥料施入后与土壤混匀, 深耕地块后整地作畦,畦面宽2.0~2.5 m,畦高15~20 cm,畦长、沟宽根据栽培地实际情况而定[1,7~9]。 连续 3 a 以上种植藜蒿的栽培地土壤易酸化,每2 a 施入生石灰40~75 kg/667 m2以中和土壤酸度[10]。 藜蒿对镉等重金属具有富集作用[11],建议种植前667 m2土壤中撒施生物炭60~80 kg[12]、缓释颗粒硅肥1~5 kg或枯草芽孢杆菌500~1 000 g 以降低黎蒿对镉等重金属的吸附。藜蒿因喜湿润环境, 且施肥与浇水同时进行,故易引起土壤板结,若土壤板结严重可在出芽后中耕松土。
①扦插时间 藜蒿种植多采用枝条扦插繁殖,6 月下旬至9 月中下旬均可进行,最佳时间为7 月中旬至8 月中旬。
②插条处理 为保证藜蒿生长环境及产品质量,选择生长态势良好、无病害、无虫害的种苗。 插条选择半木质化的种苗,顶部嫩茎和近根部的木质化部分均不符合插条要求,选择种苗中部最为适宜。将种苗中部剪成10~20 cm 作插条,下端剪成斜面。插条需放入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 倍液和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3 000 倍液中浸泡15~20 min 以灭虫灭菌。 为促进生根,提高成活率,将插条按上下顺序整齐捆扎成直径20 cm 的扎把, 基部在 100~150 mg/kg 的ABT 生根粉溶液中浸泡4 h。
③催根催芽 浸泡后捞出插条,置于潮湿沙土或基质上催根催芽,注意遮荫保湿和通风降温。 10~20 d 后插条生根发芽即可扦插。
④大田扦插 将插条生长点朝上斜插入土壤,株距7~10 cm,行距10~15 cm, 扦插深度为插条长度的 2/3,地上部只露出1/3, 插条与地面夹角为 35°~40°, 667 m2大田需插条 250~300 kg。
⑤插后管理 藜蒿扦插完必须立即浇1 次透水,灌后将水放干,防止插条腐烂损坏[7]。插条生根发芽需7~15 d, 插后30 d左右即可定植。插后至定植前需适时适量浇水以保持土表湿润,但不能渍水。 10 月中旬藜蒿开始抽薹开花, 务必及时清除花薹, 以利于地下茎积累养分,提高藜蒿产量[9]。
藜蒿喜湿润环境,空气相对湿度在85%以上时生长迅速,有雾和露水的天气利于嫩茎生长,水分管理以保持土表湿润为宜,土壤缺水影响成活且易导致茎秆老化。 整个生长期应根据土壤墒情适时灌水,7~8 月气温高且水分蒸发速度快, 经常在早晚凉爽时段灌水,但田间不能渍水,雨天及时清沟排渍。宜采取沟灌渗透,避免水上畦面导致土表板结,影响出苗或引起病害。 宜采用肥水一体化微喷灌系统灌水施肥。
藜蒿施肥应符合NY/T 394-2021 的要求。当幼苗高3 cm左右时施提苗肥,667 m2施优质三元复合肥 20~30 kg 或1%尿素水溶液200 kg; 当幼苗高6 cm左右或封行时,667 m2施优质三元复合肥20~30 kg 或尿素10 kg;当幼苗高 10~15 cm 时,667 m2施优质三元复合肥20 kg 或叶面喷施0.2%磷酸二氢钾液;采收前 7 d,667 m2追施尿素 10~15 kg,使茎秆柔嫩且提高产量。 藜蒿采收后,667 m2追施优质三元复合肥30~50 kg 以促进下一茬藜蒿生长[1,7~9]。 施肥和浇水宜同时进行,肥料随水浇施或冲施,每次施肥后灌1 次透水以提高肥效。
①温度要求 藜蒿最适生长温度为20~25℃, 嫩茎在10~20℃时生长较快。 温度过低(10℃以下)生长缓慢,温度过高(25℃以上)则茎秆纤维多,易木质化。 温度以不低于10℃、不高于 30℃为宜[1]。
②覆盖管理 夏季高温时宜覆盖遮阳网, 遮阳网采取早盖晚揭原则, 至9 月中旬天气凉爽时撤除。 秋季温度逐渐降低,应在11 月中下旬气温降至10℃之前及时采取保温措施,扣上棚膜或适时关闭通风口以维持藜蒿正常生长所需的温度, 中午气温过高时应打开两头棚门通风。 严冬季节棚内可用无纺布浮面覆盖。 春暖气温上升后再揭除棚膜。
藜蒿采收期为冬季,当嫩茎长至15~25 cm、 顶端心叶尚未散开、浅绿色时,贴近畦面进行收割。 嫩茎上保留极少数心叶,抹除其余叶片。采收后捆扎放在阴凉处, 用湿布盖住8~10 h 进行软化后即可上市。收割周期与棚内温度相关, 一般为45 d 左右,温度高时收割周期可缩短至30~40 d, 温度较低时收割周期可延长至50~60 d,1 个生长季节可采收3~5 次。上市产品需符合 GB 2762-2017、NY/T 743-2020 和 NY/T 1405-2015 的 规定。
藜蒿留种在最后一茬收割后就地进行。 清理留种田残茬,灌水追肥以促进留种苗健壮生长,待90~120 d 后成株木质化,可作为下季扦插繁殖的插条。留种期间如遇多雨,应及时排灌以防治病虫草害。一般按生产地与留种地为(3~5)∶1 的比例留种(大叶青藜蒿按留种地与生产地为1∶8 的比例留种,大叶白藜蒿按留种地与生产地为 1∶3 的比例留种)。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实现“优质、安全、绿色、高效”生产。 优先采用农业、物理、生物防治,配合使用化学防治, 只允许使用NY/T 393-2020 的农药, 使用药剂应符合NY/T 393-2020 的规定。
①农业防治 生产上品种选择应因地制宜, 适合当地种植,如抗病、抗虫、优质、高产栽培种或野生驯化品种。栽培时选择生长健壮的种苗,剔除弱苗及被病虫为害的种苗。栽培地选择没有病虫为害的地块。强化田间管理,及时采收,露水期间不要进行农事操作,避免人为传病。
②物理防治 有翅蚜、烟粉虱利用黄色诱虫板诱杀;金龟子、棉铃虫、蝼蛄、玉米螟等成虫利用杀虫灯诱杀。利用大棚设施条件,适时适度揭膜揭网, 科学合理控制藜蒿生长的温度和湿度。
③生物防治 保护自然天敌,如寄生蜂、丽蚜小蜂、草蛉、蜘蛛、捕食螨、瓢虫等。利用植物源农药,如红蜘蛛利用藜芦碱防治;烟粉虱、蚜虫利用除虫菊素、 苦参碱防治; 地老虎、斜纹夜蛾、甜菜夜蛾利用苦皮藤素防治。 利用性引诱剂诱杀或生物杀虫剂,如斜纹夜蛾、玉米螟、棉铃虫、 甜菜夜蛾等利用核型多角体病毒、 阿维菌素、苏云金杆菌等防治[1]。
④化学防治 禁止使用国家明令禁限用的农药和未在蔬菜农产品农药信息上登记的农药, 使用药剂应符合NY/T 393-2020 的规定(表 1),喷施药剂时,每隔 7~10 d 喷 1 次,交替喷雾3 次,避免产生抗药性。 喷施农药后, 应在安全间隔期后采收(安全间隔期一般为7~10 d)。
表1 绿色食品藜蒿主要病虫害药剂防治方法
建立绿色食品大棚藜蒿生产档案,为生产活动可溯源提供有效依据。详细记录产地环境条件、肥水管理、田间管理、病虫害发生及防治措施等。生产档案应由专人专柜保管, 至少保存3 a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