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株禾谷镰刀菌对六种杀菌剂的敏感性测定

2021-11-12 09:17范志业赵永涛李世民
湖北农业科学 2021年20期
关键词:禾谷赤霉病多菌灵

陈 莉,袁 谦,范志业,赵永涛,刘 迪,李世民

(漯河市农业科学院,河南 漯河 462300)

小麦赤霉病主要是由多种镰刀菌引起的世界性病害[1,2]。近年来,随着耕作制度改变以及气候变暖因素的影响,小麦赤霉病已经从长江流域麦区扩展到黄河流域的部分省份[3,4]。一般流行年份可造成5%~10%的产量损失,大流行年份可导致相当田块绝收[5]。2012、2016、2018年小麦赤霉病在河南省大面积流行[6-8],对河南省的小麦生产构成了较大威胁[9]。

河南省镰刀菌的分布以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sStr.)和亚洲镰孢菌(Fusarium asiaticum)2 个进化种为主,该2 种进化种群占河南省小麦赤霉病病原菌优势种群的97%。豫北地区只有禾谷镰刀菌;豫中地区禾谷镰刀菌和亚洲镰孢菌都存在,以禾谷镰刀菌为主[10]。

由于生产中缺乏对小麦赤霉病的抗病品种[11-14],目前小麦赤霉病的防治仍然以化学药剂防治为主[8]。因此,小麦赤霉病药剂的选择是影响该病防治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

本研究主要以从河南省中部和北部分离得到的2 株禾谷镰刀菌菌株为研究对象,对6 种麦田常用杀菌剂进行室内敏感性测定,监测禾谷镰刀菌的抗药性水平,为河南省中北部地区生产上选择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杀菌剂种类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株

菌株18HX2-1由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提供,分离自河南省安阳市滑县麦田小麦病穗;菌株17LH01 分离自河南省漯河市农业科学院试验基地麦田小麦病穗。这2 株赤霉病菌株经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鉴定均为禾谷镰刀菌。

1.2 供试药剂

25%氰烯菌酯悬浮剂,由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43%戊唑醇悬浮剂,由拜耳作物科学公司生产;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由江阴福达农化股份有限公司生产;25%丙环唑乳油,由山东滨农科技有限公司生产;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由江苏建农植物保护有限公司生产;30%己唑醇悬浮剂,由陕西上格之路生物科学有限公司生产。

1.3 室内敏感性测定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各药剂抑菌率[14]。先用无菌水将药剂制成一定浓度的母液备用,待融化后的PDA 培养基冷却至50~60 ℃时,加入各处理浓度的药液,充分摇匀后倒入直径为9 cm 的培养皿中,制成含有药剂的PDA 培养基平板,以加入1 mL无菌水作为空白对照。各药剂处理浓度见表1。

表1 各药剂处理浓度

用0.6 cm 的打孔器在菌落边缘切取菌饼,将菌丝面朝下接种在含有药剂的PDA 平板正中位置,放置在26 ℃恒温培养箱中黑暗培养,每处理3 次重复,4 d 后测量各处理菌落的生长情况,以十字交叉法测量菌落直径(cm),根据菌落直径的平均值计算抑菌率(%),菌丝生长抑菌率=(对照菌落直径-处理菌落直径)/(对照菌落直径-0.6)×100%。

利用DPS 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算6 种供试药剂对2 株菌株的抑制中浓度EC50,建立毒力回归方程,比较2 株禾谷镰刀菌对各供试药剂的敏感性。

2 结果与分析

由表2 可以看出,在进行毒力测定的6 种杀菌剂中,戊唑醇对菌株18HX2-1 和菌株17LH01 的EC50分别为0.332 4 mg/L 和0.351 2 mg/L;氰烯菌酯对菌株18HX2-1 和菌株17LH01 的EC50分别为0.331 9 mg/L 和0.378 7 mg/L;多菌灵对菌株18HX2-1 和菌株17LH01的EC50分别为0.554 1 mg/L和0.720 6 mg/L;己唑醇对菌株18HX2-1 和菌株17LH01 的EC50分别为1.856 7 mg/L和1.430 0 mg/L;丙环唑对菌株18HX2-1和菌株17LH01的EC50分别为5.249 3 mg/L和2.504 4 mg/L;三 唑 酮 对 菌 株18HX2-1 和 菌 株17LH01 的EC50分别为9.115 9 mg/L和4.970 8 mg/L。戊唑醇、氰烯菌酯和多菌灵对菌株17LH01的EC50均略高于菌株18HX2-1,己唑醇、丙环唑和三唑酮对菌株18HX2-1的EC50均高于菌株17LH01。

表2 不同杀菌剂对2 株禾谷镰刀菌菌丝生长的毒力测定结果

3 小结与讨论

不同杀菌剂对菌株18HX2-1 的EC50表现为氰烯菌酯<戊唑醇<多菌灵<己唑醇<丙环唑<三唑酮;对菌株17LH01 的EC50表现为戊唑醇<氰烯菌酯<多菌灵<己唑醇<丙环唑<三唑酮。2 株菌株对戊唑醇、氰烯菌酯和多菌灵3 种杀菌剂均表现出较高的敏感性。据报道,在华东地区,禾谷镰孢菌已对多菌灵出现了高水平抗性[15,16],于思勤等[3]、戴大凯等[17]研究表明河南省小麦赤霉病对多菌灵抗性频率呈上升趋势。河南省也出现了对戊唑醇敏感性下降的小麦赤霉病菌亚群体[18]。本研究的2 株禾谷镰刀菌尚未出现对多菌灵和戊唑醇的抗性,与马雪莉等[19]研究结果一致。

本试验表明菌株17LH01 对氰烯菌酯、戊唑醇和多菌灵的敏感性均略低于菌株18HX2-1,而对己唑醇、丙环唑和三唑酮的敏感性均高于菌株18HX2-1,可能与这2 个地区防治小麦赤霉病使用不同的药剂或药剂使用频率不同,从而导致两个地区菌株产生不同抗药性有关。王建新等[20]认为不同地区甚至不同田块的抗药性菌株在群体中的比例存在很大差异,为减缓抗药性,防治药剂选择上尽量使用氰烯菌酯、戊唑醇和多菌灵的复配制剂或者轮换用药,避免药剂防病效果变差。

本研究选取了采集自河南省中北部2 株菌株进行试验,初步验证了其对6 种不同药剂的敏感性。需要对不同地点菌株抗性进行广泛采样监测,并结合田间实际药效制定有针对性的药剂防治策略。

猜你喜欢
禾谷赤霉病多菌灵
小麦赤霉病研究进展
芮城县:科学预防小麦赤霉病
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杀菌剂应用情况分析
但忆城内杏花天
禾谷镰刀菌对二穗短柄草的致病性及侵染过程
多菌灵在酸化黑土中迁移性能的抑制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西瓜及其种植土壤中多菌灵残留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