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艳花 陈明霞
云南工程职业学院
在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之下,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高校人才培养之间的供求,无法较好地衔接起来。2019年2月13日,国务院发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校企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在校企合作背景下,学校不仅可以更好地建立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平台,企业也可以快捷储备专业人才,校企合作可以说是一场双赢。
全国开设有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高职院校有190余所,笔者所在的云南省开设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高职院校有6所。笔者通过对30家企业、6所高职院校以及30名毕业生联合开展的调查得出,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呈上升趋势,但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却无法顺利就业。究其原因,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目前高职院校的大部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教材,采用大量国外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观点和实践经验,大部分的专业理论知识以及案例分析几乎与国外雷同。这虽然对专业教学系统有坚实的支撑,但与我们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之间却存在着较大差距,完全忽略了我国本土化的国情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需求。
目前大部分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是单一的灌输式。即学生被动接受教师在课堂上灌输的专业知识,而实践教学没有充分开展,理论知识没有得到合理消化,不能很好地让专业理论知识与实际运用得到融合。
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得知,初次就业率达到90%以上,但就业对口率只有30%左右。这说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毕业生符合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就业机会较多,但对口就业难度较大。主要是由于大部分人力资源管理岗位具有专业性和及时性,要求应聘者必须要有工作经验,上岗就能用,但应届毕业生不能满足这一要求,只能退而求其次,选择专业不太对口的其他岗位就业。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人力资源已成为社会的核心资源,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重要性,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要求也越来越高。都希望建立一支具有专业理论知识、适应企业发展、具备竞争力的专业队伍。这就对高校的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综上说明学校培养与企业需求出现了脱节。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是应用性、专业性以及操作性为一体的专业。因此,专业教学不能只停留在理论层面,必须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的需要结合起来,大力推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充分开展实践性教学,强化实践教学中的薄弱环节,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出符合企业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
为提高我国职业教育质量,教育部明确要求高职院校加强实践教学。实践教学一直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也是高职院校教学模式的薄弱环节。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主要表现在以下突出的两个方面。
目前,大多数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主要通过实训室开展。实训室一般安装有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模拟系统或者仿真软件,涵盖了人力资源管理六大模块内容。通过实训,学生能够了解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能够熟悉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流程和操作方法。但由于仿真软件系统与企业实际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存在一定差异化,在校内实训和校外实际工作之间产生脱节,让实践教学达到的效果不理想,无法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不能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
高职院校紧紧围绕行业和职业的发展开展教学,牢牢树立以典型岗位工作任务为教学风向标。因此,在教学中强调以就业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实操技能,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学生一旦进入工作岗位后,显得好高骛远、眼高手低,经常出现“闪辞”。用人单位也认为学生专业能力与岗位要求有一定差距,岗位匹配度不高,缺乏进取心、责任心。由此可见,用人单位对应届毕业生的职业态度、职业道德、职业意识等提出更高的要求,对专业技能的要求都可以略低于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的要求。
因此,高职院校应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找准问题的原因,加大教学改革力度,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实践教学的平台和机会。纵观国外高校教学模式,主要有德国的“双元制”模式、澳大利亚“TAFE”学院、新加坡的“教学工厂”模式,并且都是校企合作的典型应用,也体现了校企合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因此,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必须同企业紧密结合,才能完善实践教学内容和体系,开创和探索具有专业特色和时代特性的实践教学模式。
随着企业多元化高速发展和对人才的竞争需求,校企合作应运而生。校企合作是由学校、企业、学生共同建立的一种合作模式,也是适应经济社会需求的实践教学模式。校企合作注重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注重知识的前沿性和适用性,把掌握理论知识与获取直接工作经验、锻炼实践能力有机地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
教师是教学质量的首要保障条件,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水平对实践教学的效果有直接的影响。目前,高职院校大多数教师对教材书本理论知识熟悉,却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实践经验缺乏。因此在日常教学中,以理论知识教学为主、实践技能教学为辅,从而学生的实际应岗能力达不到企业的要求。在校企合作模式下,教师就可以有更充足的机会到企业深入进行学习提升,从而在校内教学中融人实际工作经验,丰富实践教学内容,提高教学内容的全面性和有效性。
同时,在校企合作模式下,学校可以直接聘请行业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专家能手,为学生开展授课、讲座、点评作业、沙龙交流等多形式的实践教学。这样教师队伍呈现多样化构成,教学能力不断提升,大大增强了师资力量。
要提高专业实践教学的实用性,高职院校的教学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就要保持高度一致性。因此,专业教学重点不应仅仅着眼于理论知识架构的完善,仅仅从书本的角度纸上谈兵,还应该注重理论知识在企业的具体操作、实际应用和解决问题,真正在实际工作中发挥知识的作用。比如招聘与录用、员工培训、绩效考核等都需要结合企业实际情况而有效开展工作。校企合作能够有效改善目前实践教学中存在的困境,让学生能够在企业导师的训练中,在真实企业环境中学习锻炼,亲自感受人力资源管理的关键要素,有效解决企业实际问题,获得工作经验和成就感。由此可见,校企合作是提高专业实践教学的质量的有效途径。
在学校与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的背景下,企业就愿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平台,让在校学生在理论学习之后,及时进行必要的实践。学生在企业实践不单单是专业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更是熟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流程、标准等,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岗位有了快速的认知和适应。而且学生也有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在企业招聘时能够脱颖而出,成为直接上岗的人才。同时,通过学生到合作企业实践锻炼,企业对学生的专业能力和个人素质有了一定的了解,也可以提前挑选人才、储备人才,大大节约人员招聘的成本。
总的来说,校企合作无疑能够优化师资队伍、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和延伸实践教学平台,提高学生的对口就业率,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企业也更青睐实践经验丰富的学生,也能快速选拔和储备专业人才,这是一种良性互动的实践教学模式。
如上所述,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行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模式的优势显而易见。笔者综合所做的调研和所在区域的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对策及建议,以期校企达到各自预期目标。
由于单独一家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岗位需要的工作人员的数量少,因此可以积极联动政府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人才交流中心、行业协会、学会、商会、企业以及高职院校,建立联盟合作平台。从而整合教育资源和市场资源、优化资源配置、促进资源共享、拓宽校企合作空间,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校企联盟合作运行机制。学校主动充分吸收政府部门、行业企业的合理建议,使企业用人标准真正融入专业教学,切实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多方共同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训练的平台和实习就业机会,让联盟平台为职业教育发挥强大的支撑力量。
有力的师资队伍是开展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首要保障。学校应制定有效的激励措施和实践锻炼计划,鼓励教师深入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去顶岗锻炼,参与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增强专业实操能力,了解企业对岗位人员的需求,把握行业发展发展趋势。这样教师具备了“双师型”素养,才能适应产教融合,才能真正做好专业实践教学,才能更好地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同时,学校应结合实践教学计划,定期组织学生到合作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等进行现场观摩与学习、见习,亲自参与人力资源管理各模块工作,更直观地掌握工作岗位知识和技能,有效培养协作意识、就业意识和社会适应意识。学校还可以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深入企业进行专业实践锻炼,协助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承担工作。在大三还可以组织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毕业实习等。
在校企合作的背景下,学校可以聘请专家、企业家、管理人员、工作人员等,建立专业指导委员会,共同探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建设、教材建设、职业指导、实习实训等工作。也可以定期邀请到学校和学生面对面开展学术交流和工作分享,分享专业发展的新趋势、新技术、新需求、新标准,以及工作中可能面对的问题和困难,共同探讨工作方法和技巧。这样,真正发挥了行业企业师资的作用,有效解决了专业师资不足的困难,拓宽了专业师资的范围领域,在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素养方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校可以建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的校友群,让毕业生和在校学生、教师之间可以保持通畅的联系。毕业生可以分享工作和生活状况,以及分享人才招聘需求和行业发展动态,甚至是自己的成长或困惑。学校也可以定期邀请毕业生参与教学、开展交流沙龙、分享讲座等。毕业生不仅倾诉了感情,还对在校师生有了鼓舞和启发,促进了专业教学的实用性,保持了和行业社会的发展同步。
在大多数情况下,实践教学中往往是采用的是书本中的案例或者知名大型企业的案例,教师主讲,学生参与分析,这样就形成了空洞的说教,让学生难以真正学会应用。然而在现实企业工作中,每天可能都会发生真实的人力资源管理案例,值得学生借鉴学习。因此,校企双方可以挑选实践应用强的核心专业知识点,如劳动法、薪酬管理、绩效管理、招聘、培训、职业素养等,共同编写教学案例形成讲义,成熟后可以出版教材。
尤其是人力资源管理相关岗位的招聘要求都提出具备“较强的沟通能力”,“良好的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然而在当前大部分毕业生存在技能强、素质弱的情况下,校企可以根据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特性,有针对性地对不同学年的学生开设职业素养课,包括职业意识、自我管理、团队协作、职场沟通、信息处理等内容,邀请企业导师现身说法,结合企业现场参观和讲解,让学生对工作岗位有直观的了解,培养较强的职业素养,提前在思想上、心理上做好职场准备。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企业之间人才的竞争日益激烈,企业需要专业人员强化人力资管理,这对高校培养的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是理论和实操并重的专业,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机会,结合实际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不断探索和创新教学模式,为社会培养更优秀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