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沈建光 编辑/张美思
近年来,中美贸易摩擦对于全球供应链稳定性的影响持续引发关注。自特朗普政府以来,美国通过对大量中国输美商品征收高额关税,吸引美国制造业企业回流本土,间接导致部分制造业产能外迁出中国,影响到全球制造业供应链格局。新冠肺炎疫情之前,受中美贸易关税的影响,2019年中国对美出口出现两位数下滑。然而,疫情改变了中国对美出口下滑的形势,中国对美国出口表现强劲,再次成为美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国。截至今年7月,中国对美国出口同比增速36.9%,美国对华进口依赖度不降反升。那么,展望未来,该如何看待中美贸易摩擦以及疫情之后的中国对美出口?后疫情时代,其乐观局面能否持续?以下是笔者的分析。
尽管自特朗普时期至今,中美贸易关税不断加码,但新冠肺炎疫情以来,中国出口保持较强韧性,对美出口也在去年迎来显著增长。2020年,中国重新成为美国进口最大来源地,占比达18.6%,反超欧盟的18%,也显著领先墨西哥(13.9%)、加拿大(11.6%)、东盟(9.9%)等美国的主要贸易伙伴。尽管特朗普政府的种种措施给中美经贸关系造成了巨大影响,但美国对中国商品的依赖性不降反增。这表明,美国的消费者、工厂厂家、华尔街、硅谷对中国产品和中国市场的依赖程度仍非常高。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
一方面,美国疫情后依靠刺激政策提振了需求,但生产受到较大冲击,供需缺口推升自华进口需求。2020年疫情暴发后,美国以空前的财政刺激和宽松货币政策稳定经济,支撑消费。在此背景下,美国零售同比增长于2020年6月即回正,今年1—7月的累计零售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20%。但特朗普政府对抗疫情不力,致使美国陷入“停工停产-疫情缓解-复工复产-疫情复发”的困境,生产恢复大幅慢于需求恢复。美国工业生产指数同比于今年3月回正,7月同比增长仅为6%,供需缺口凸显。同时,美国的救助措施主要是向居民发放现金和支票,美国个人收入在疫情期间反而大幅增长,带动了居民消费与进口的增长。
另一方面,疫情后中国恢复生产的速度较快,迅速弥补了全球供应链的缺口。疫情以来,中国率先实现疫情控制,供给侧迅速恢复,凭借超大产能和制造业门类齐全的优势,有效填补了全球供需缺口。2020年,中国对美出口全年增长8.2%,从疫情早期的防疫物资、计算机到疫情中后期的家具、家电、汽车类和纺织类的出口增长均显著提速。2021年1—7月,家具、家电、汽车类和纺织类对美出口分别累计同比增长82%,51%,52%,69%。这样的出口增速建立在中国本已十分庞大、具有韧性的供给能力上,在全球供需缺口扩大的背景下,使得中国迅速增加了市场份额。
尽管从中国出口数据看,中国对美出口不断增长,2020年年底已恢复至疫情前的水平,但与来自于美国口径的自华进口数据形势却有很大差距。从贸易规模看,美国口径的自华进口金额首次低于中国口径的对美出口金额,出现历史性的“倒挂”(见图1);同时,美国口径的自华进口整体上并未恢复到疫情前,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的数据较加征关税前的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下降了10%左右。
图1 美国自华进口一直高于中国对美出口,但疫情后这一关系翻转
自2000年以来至疫情前,美国自华进口的统计数据一直高于中国对美国出口的统计数据。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转口贸易的存在以及中美两国统计方式的不同。对于中国内地绕道中国香港出口美国的贸易,中国海关记为中国内地对中国香港出口,但美国在统计时则通常追溯至货物最初来源地,记为美国自中国进口。据中国香港政府统计处的数据,2017年,经中国香港转口的中国对美国出口贸易规模达355.9亿美元,相当于当年美国报告自华进口的7%、中国报告对美出口的8.2%,规模可观。此外,企业多报出口以骗取出口退税或隐蔽转移资本,以及长途海运的时间差和中美换算汇率的不同,也曾在历史上导致中美口径出现差异,但总体净影响都是美国口径高于中国口径。
中国口径高于美国口径这一偏离历史规律的“倒挂”背后,中国口径高估的可能性不大。其一,贸易数据倒挂现象仅发生在中国对美出口中,在中国对其他贸易伙伴出口上并未出现此类现象。其二,当前人民币具有稳健的基本面基础,资本市场双向开放程度不断提升,部分企业通过虚假出口灰色渠道向外进行资本转移的必要性下降。
将其归于转口贸易或货运延误的扰动,也很难成立。作为影响中美口径差异的重要因素,中国香港转口贸易在疫情期间的12个月里较疫情前的12个月仅减少了17.7亿美元(或下降6.4%),远低于同期美中口径差567.7亿美元的变化,无法解释数据“倒挂”。此外,虽然去年下半年以来港口拥堵、集装箱“缺箱”以及船员不足等因素导致货运延误加剧、运费上涨,可能导致中美口径的时滞延长;但将中国口径数据进行领先一个月和领先两个月的调整后,数据“倒挂”仍然明显存在。这表明,货运延误似乎也不是主要因素。
笔者认为,美国进口商低报自华进口以规避关税负担,更可能是中美口径数据“倒挂”的主要原因。由于特朗普政府加征的关税是从价税,即以进口商品货值为税基计算需缴纳的关税额,低报进口额就成为美国进口商降低关税税负的选择。疫情期间,墨西哥、加拿大和欧盟等美国重要其他进口来源地生产能力下降,美国对中国进口依赖度上升,而特朗普政府并未全面豁免关税,美国企业仍需为大部分商品支付关税。在此背景下,进口企业规避关税的需求只会继续上升,低报进口货值的动机会更强。
细项商品数据表明,关税越高且疫情期间对华需求越高的商品,中美出口数据“倒挂”现象越严重。笔者构建了一个中美口径差异指标,计算方式为美中口径之差除以美中口径的平均值,用以观测美国自华主要进口品类(海关HS4编码)在疫情前后的数据差异。结果发现,手机、计算机、玩具、视频游戏机、打印机并未出现“倒挂”,它们的共性是下含子品类的大部分不在美国关税清单中,受关税影响较小。相比之下,家具、灯具、坐具、体育设备、机动车零部件,则出现了明显的“倒挂”现象,它们的共性是受关税影响较大,并且疫情期间美国需求升幅显著(见图2)。例如,家具全品类均位于美国2000亿美元关税的商品清单中,自2018年9月起需被征收25%的关税,此后,疫情期间的超低利率和逆城镇化趋势推动美国房地产繁荣,进而使家具进口需求大增。
图2 总体而言,受关税影响越大的品类,数据“倒挂”越严重
如前所述,美国口径自华进口金额大概率存在低估,相应地美国总进口金额也被低估。因此,我们使用替代口径,选取占美国进口共计95%以上的前27大贸易伙伴,提取、加总这些贸易伙伴报告的对美出口,计算中国在其中的份额。结果显示,当前美国对华进口依赖度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使用替代口径测算,中国份额在疫情期间的12个月(2020年6月至2021年5月)达到22.5%,较前12个月(2019年6月至2020年5月)的19.2%上升3.3个百分点,也高于之前历史最高水平(2017年6月至2018年5月)的21.7%。同期,作为美国的第二、第三大进口国,墨西哥份额从16.7%下降至16.1%,加拿大份额从15.2%下降至13.9%(见图3)。
图3 以替代口径测算,中国占美国进口比例达到历史高点
基于这一形势,在近期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和通胀上行、中国对美国出口价格整体涨幅可控的背景下,中国出口商品成为美国通胀的稳定器。疫情后美国新货币理论悄然实践,财政货币政策高度协同,流动性过剩叠加商品需求扩张,推动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美国通胀上行幅度超出预期。今年7月,美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环比上升0.5%,同比达到5.4%,为2008年6月以来的最高水平。同时,美国主要进口经济体的通胀压力或通过外贸传导,加重了美国的通胀负担。例如,以2020年1月为基准来看,拉美、欧盟、墨西哥的进口价格分别上涨8%、6%、5%,加拿大的进口价格更是上涨了20%。相较而言,中国去年价格较为平稳,基本没有上涨,今年仅小幅抬升3%,但仍远低于欧盟和墨西哥的涨幅,略高于东盟(见图4)。疫情之后,中国再度成为美国第一大进口来源国,在疫情冲击引起的供需失衡背景下,中国供给对平抑美国物价压力起到了关键作用。
图4 美国制成品进口价格指数(2020年1月=100)
与此同时,全球通胀背景下关税负担可能主要由美国企业和消费者来承担。美国关税收入去年5月触底达到38.3亿美元,之后逐月回升,至2021年4月已经达到71.3亿美元,是2017年月均关税收入的2.4倍。值得一提的是,美国关税收入回升速度远高于美国进口的复苏速度。究其原因:一是特朗普政府应对疫情实施的大部分关税豁免已经于去年年底到期,而拜登政府除将少数医疗产品的关税豁免延长外,并未就对华关税推出新的政策。二是在本轮全球通胀抬头的背景下,关税将加剧美国的企业负担。由于进口涨价,成本压力上行,企业对关税负担的感知度升高;同时由于关税税基随价格上升,企业需要缴纳更多关税,导致企业要么自行吸收成本,要么转嫁给下游企业或消费者。需要指出的是,美国对华关税涉及的主要商品也恰恰是近期涨价压力较大的商品,如家具、金属制品等,而受关税影响较小的电子类产品反而价格具有通缩性。这也意味着美国进口企业面临的价格压力高度不对称。
当前,对于中国对美强劲出口能否持续,市场上存一些忧虑:受去年下半年的基数抬升,以及其他国家经济复苏的影响,我国出口增长已出现边际放缓迹象,7月出口同比增长13.4%,较上月同比下降4.4%。此外,近期美国、日本、欧洲继续试图降低对中国产业链的依赖,仍有将产业链转移出中国的诉求。不过,在笔者看来,对中国对美出口前景以及全球产业链重构不必过于担忧。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东南亚疫情形势严峻,而我国国内疫情仍处于有效控制之下,或将利好我国出口。近期德尔塔病毒引发的疫情在东南亚地区较为严峻,越南、马来西亚、印尼等国每日新增病例过万,越南等部分国家生产受阻。而我国国内疫情再一次较快得到控制,生产活动并未受到影响。因此,东盟地区生产受阻带来的出口替代效应将会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中国出口放缓的压力。
其次,美国制造业的长期脆弱性将使其对中国的进口需求延续。笔者认为,美国经济的未来修复程度将取决于德尔塔病毒引发的疫情控制程度和拜登财政刺激计划的落地规模与执行情况。总体来看,尽管当前美国国内补贴退潮,疫情反弹导致消费动能减弱,但美国制造业的长期脆弱性使得生产恢复缓慢,导致供需缺口仍然存在。预计今年下半年美国经济恢复的强度不会如预期般强劲,供需缺口对中国的进口依赖仍有一定的延续性。
再次,中国经济基本面具有较强的韧性,基础设施良好,产业链位置不易被替代。以“苹果产业链”为例,尽管近年来其代工商在越南、印度等国纷纷设厂从事下游产品组装,但中国在中上游供应链的地位不降反升。据2021年苹果供应商的责任报告,中国(除中国台湾地区外)2020年新增12家供应商,首次成为苹果第一大供应商来源地;同时,越南等其他国家的供应商中也出现了“出海”中资企业的身影。
最后,发达经济体重塑产业链同样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是搬迁成本高昂。据美银研究估算,仅是搬迁在华外企的出口业务就需要1万亿美元的资本开支,这还没考虑搬迁产生的人员成本、重建供应链的成本。若没有大规模的政府补贴,企业搬迁动力并不高。二是发达经济体之间存在不同诉求。尽管美国拜登政府希望构建一个基于价值观的联盟,但当前欧盟对于自身战略独立性和数字主权的诉求愈发强烈,对中欧经贸关系的倚重程度日益上升。在产业链重塑问题上,欧盟预计不会与美国步伐一致。
当然,面对当前形势,中国仍应积极做好内外部应对。对内重点是优化经济结构,推进收入分配改革,真正培育起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提高中国经济的规模和韧性;对外仍应坚持扩大开放,继续改善营商环境,稳住外资,同时鼓励具有竞争力的中资企业“出海”投资,积极将以中国为枢纽的产业链向外延伸,进一步嵌入全球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