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难面前,大家比想象中坚强

2021-11-12 20:18逯彦萃
中国记者 2021年8期
关键词:暴雨信息

□ 逯彦萃

(作者系河南日报记者)

7月26日,积水退去,郑州市区的大部分干道上已是车水马龙。与此同时,郑州市政府也发出了《关于做好灾后恢复重建和企业复工复产安全防范工作的紧急通知》,郑州市的救灾工作从抢险救灾全面转移到灾后重建与灾后救助。

几天来,经历了极端暴雨的袭击与各路信息的狂轰滥炸后,郑州这座城市正在回归正轨。作为记者,在这场突如其来的洪灾中,我既是亲历者也是记录者。

从小在黄河边长大,听到、看到关于水患的故事很多。但是,在现实生活的30多年中,感受最深的是中原地带干旱缺水,黄河早已被驾驭,“水患”似乎早已被封存在史料中或偶尔出现在影视作品中。

这次水灾发生前,尽管政府通过新媒体平台多次发布了暴雨红色预警。我依然与大多数人认识一样——不过是一场大雨。直到7月20日傍晚,倾盆大雨下,看到城市排水系统出现倒灌,马路变成了“汪洋大海”,汽车基本都被淹没,全城路灯关闭,朋友圈中的求助信息一个接着一个,被困在采访地点的我才真实地感受到灾难来了。

在接下来的日子,我安顿好家里的老人和孩子,准备了充足的水与食物,奔赴采访一线。

看到有些人的家园被摧毁,一些同胞的生命被夺去,揪心的消息一个接着一个。令人欣慰的是,灾难不仅让人看到了悲伤,更看到了值得铭记一生的人性光辉。

我看到了善良

7月20日那天,从4点到21点,暴雨一直不停。气象台发布信息显示,几个小时的雨量超过了往年一年的雨量。

那天14点,我前往采访地点。当时所经过的农业路积水已很深,逼停了不少过往车辆。尽管坐在车内,但车内漂浮感已很强了,我自认为新能源车不会被淹熄火,一路冲到了会场。当时,大家还开玩笑说都是“开船”来的。

待采访结束,已是傍晚,暴雨一直没停。朋友圈求助的信息多了起来,“我在地铁5号线被困,急需救援……”“车被淹在路上,出不来了……”“在公交车上走不了……”除了求助信息,分散在全城各地的同事、亲人也在互通所在位置的“灾情”,关心彼此,并相互嘱托要赶快避险。

暴雨如注,洪流湍急,淹没了街道、车辆,未能淹没郑州市民的善良。

当天晚上,省内主流媒体的新媒体平台不断传出类似的短视频:在路口为了救出被困母子,在大雨中有一群拼命砸汽车天窗的人;发现窨井盖被大水冲走,有一个用共享单车挡在井口旁静静守候的人;发现隧道积水变多,挨个敲击滞留车辆提醒弃车保命的人……暴雨袭击当天,这样的人太多了,他们都是普通的市民,用善良拯救生命。

夜晚来临,这样的善良还在继续,只要有光的地方,都成了大家风雨中的家。快餐店、药店、电影院、民宿等机构纷纷在朋友圈中发布类似信息:“如果你遇到了困难,无法回家,可以先到这里来避雨,提供充电电源、有热水!”信息都写明了地址和电话。当天,我试着打通了几个电话,信息都是真实的,并无一例外对我表达了同情和关心。

这些善良的人,共同上演了一部“城市之光”,为风雨中流离失所的人提供了“家”。那天晚上,我滞留采访地,在一位大姐提供的行军床上歪了一宿。

善良就像会“传染”,在灾难中一直延续。我在街头采访市场保供情况,见商店把矿泉水、方便面等物资放在了最显眼的位置,市民排队购买,彼此照顾,没有抢购。记得7月22日,我在郑东新区一个无名小商店买水,因为通讯网络受损,扫码支付受阻,手上又没带现金。商店老板说:“水你先拿走,留个电话,过两天信号恢复,再给我转账吧。”类似的小小善举特别多,更不必说那些舍身冲锋的子弟兵了。

大家被暴雨痛击着,又被善良温暖着。

我看到了坚守

大暴雨灌溉下的郑州,交通瘫痪、停水停电、网络中断,整个城市按下了暂停键,这个时候,对于很多人来说,最好的办法是“躺平”。

但是,更多人选择了坚守岗位,星夜兼程。

记得暴雨当天夜里,郑大一附院的一名医生朋友在朋友圈发了两张照片,一张是医院院内变成了汪洋,另一张是大厅导诊台漂在水上。配文简单有力:“郑大一附院河医院区,在暴雨中受到重创,停水停电,为了一万多名病人,我们必须拼了。”

当时,几十台手术被迫中断,重症ICU里600多名病人失去设备支持,上万名病人面临断电、断水、断网、断药、断粮。近3000名医护人员坚守岗位,在暴雨中实施了一次病人大转移。“电梯停了,病人是医护人员带床抬下来的!”郑大一附院副院长苟建军说。用了不到两天时间,传来了好消息,1万多名病人转移到受灾较轻的兄弟医院。

医者仁心,医护人员用生命守护生命。但是,面对前来救援的子弟兵,一直在守候的副院长闫新郑再也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对医院被迫关停而自责不已,哭得像个孩子。

医生的坚守,在苦难中拯救生命。媒体人的坚守,在困境中给人信心和力量。

就在同一天,河南日报的采编工作人员一如既往地出版报纸。暴雨滂沱,编辑、记者,该上夜班的一个也没有少,靠一台发电机、一盏灯,出版了7月21日的河南日报。很多人怀疑,信息满天飞的时代,再出这张报纸到底还有没有用。搁在平时,我们媒体人也常会有同样的怀疑。但是,此时我们非常清醒,这是战时,电、网不通的情况下,传统媒体的坚守就是最后的保险,保留的是阵地,传出的是信心,释放的是力量。无论情况多么危急,只要这张报纸在,战胜困难的力量就在。

同样坚守的还有当地的邮政部门,大雨刚停止,邮递员就蹚水送通知书。“越是在灾难面前,越是要尽早把好消息送出去。”郑州市丰产路上的一名邮递员说。而他的坚定,让我鼻子一酸。

抢修水、电、气、路、网的工人,开门营业的商店老板,运筹帷幄的城市管理者……各行各业都在坚守,每一个坚守都无比珍贵,不可缺少。

我看到了互助

这些天来,来自全国各地的“大黄车”不分昼夜奔跑在郑州的大街小巷,或者抢修公共基础设施,或者抢修市民个人财产。有了他们的帮助,有了城市复苏的力量,也让我第一次深刻感受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真正意义。

7月26日,河南省政府新闻发布会上公布一组数据,成为“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最佳印证:据不完全统计,截至7月24日15时,已累计有395家爱心企业和企业家个人捐赠款物35.71亿元。省外171家企业共计捐款捐物32.97亿元。

企业家大手笔的捐款捐物,让河南灾后重建有了底气。而普通人更能帮助普通人跨过眼前的难关。

暴雨吃紧的时候,来自上海财经大学的河南籍女孩李睿建立了《待救援人员信息》Excel表格,用现代信息手段搭建了求助互助平台。随后,不断有新的“作者”共同在线录入信息,编辑文档,3天自发接力更新到第660版,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互助的团队,浏览量数百万人次。看到救命的Excel表格上显示一个个求救人员被救,这个善良的姑娘说:“我要哭了!”

危难时候互助,让人格外感动。

在“生死5号线”上,同样死里逃生的郑州人民医院见习医生于逸飞、河南省儿童医院护士张胜男、河南省人民医院护士李英豪、郑大一附院医生秦杰林,劫后余生却没有撤离,而是在专业救援力量到来之前,组织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生死自救。“地铁下,太多人窒息了,我是医务工作者,我不救他们谁救他们?”7月23日,张胜男接受采访时,回忆起这段生死营救,泣不成声。

而暴雨后,有更多的普通人,用自己最有力的方式实施互助。

7月24日,来自濮阳的宋丽萍与19名志愿者,带着面粉、肉、发电机,在郑州市电子信息工程学校的餐厅里,一天蒸出了4000个包子,只为让救灾人员吃上一口“家常味道”;来自哈密的救灾团队,跨越2400多公里,带来100万个馕200吨哈密瓜及新鲜牛羊肉来援助;原阳县太平镇扁担王村,村委会大喇叭一声号召,全村群众支锅、和面、炕油馍,驰援新乡卫辉……

在这场灾难中,善良遇见善良,坚强牵手坚强,互助拥抱互助。

正如《觉醒年代》中,辜鸿铭所言:“我们中国人身上有其他任何民族都没有的、难以言喻的东西,那就是温良。温良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力量”。

猜你喜欢
暴雨信息
“80年未遇暴雨”袭首尔
暴雨
当暴雨突临
暴雨来临(下)
暴雨袭击
订阅信息
展会信息
暴雨的警示
信息
健康信息